硅谷杂志:绿色IT是时下一个热门话题 初探 |
2016-11-21 00:46 作者:向志强 韩京洋 宋菲 来源:硅谷网 HV: 编辑:GuiGu 【搜索试试】
|
|
硅谷网8月7日消息 《硅谷》杂志2012年第13期刊文称,绿色IT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企业和研究学者也对绿色IT做一定程度的研究。将围绕绿色IT这个主题。首先,从绿色IT的概念内涵入手,展现出一个清晰的绿色IT形象,然后,分别讨论绿色IT的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对于绿色IT的概念,国内外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各自观点,但这些观点在绿色IT内涵的界定上都比较模糊。在国内,中国海洋大学的王舰等人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各方观点的基础上,给出绿色IT的内涵是绿色IT产品、绿色IT技术、绿色IT服务和绿色IT应用(如图1所示)的观点。
图1绿色IT内涵
1.1绿色IT产品
绿色IT产品包括绿色组件、绿色服务器、绿色存储系统及绿色数据中心。
1)绿色组件指的是CPU、内存、硬盘、电源等这些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硬件。要实施绿色IT就需要提供低能耗、低成本的绿色组件。
2)绿色服务器指由绿色组件组成并配置有相关的软件的服务器。
3)绿色存储系统是指用最少的资源来存储更多的数据的系统。如:分级存储系统、自动精简配置方案和存储器虚拟化。
4)绿色处理中心的核心在于从整个机房的角度出发,考虑机房散热成本,制定合理的散热方案。
1.2绿色IT技术
绿色IT技术有模块化技术、SaaS(软件即服务)、虚拟化、云计算等。
1)模块化技术是指利用模块化的思想来建造数据中心,它具有设计、建造周期短,安装、维护和扩展方便等优点,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
2)虚拟化技术当今被应用在服务器、存储、网络、桌面等方面。虚拟化是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共享一台计算机的资源,让一台计算机能同时从事多个任务。它能有效地减少物理设备的数量,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利用硬件资源,减少碳的排放。
3)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作为一种通过租赁形式销售的软件服务,由SaaS服务提供商代替用户来完成软件的安装、升级和维护等问题。用户通过在线软件来管理各项经营数据等,在减少部分非核心业务的情况下可以集中精力完成自己公司的核心业务。
4)云计算是指利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来完成原先在本地计算机或者服务器上执行的大量运算,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将有限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利用与计算可以帮助计算中心节约相当可观的使用面积,减少超过50%的能源消耗,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使得现有的资源能被更为的利用。
1.3绿色IT服务
绿色IT服务的典型代表即在线应用服务,它是一种新的热门软件应用模式。它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司业务交流迅速,人力成本降低,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1.4绿色IT应用
硬件设备使用率低。目前IT设备利用率很低,仅为20%-30%。其中家庭用户网络设备真实使用率不高于20%,多数在15%以下。对于企业,一般来说服务器负载都低于40%,服务器最大能源的60%常常被闲置浪费,IT设备使用效率低。同样,软件利用率也非常低,以办公软件Office为例,软件提供的很多强大功能都未被充分使用。
针对IT设备的利用率低的问题,绿色IT的实施就显得更加重要,更加急迫。
2绿色IT发展现状
2.1行动积极,成效显著
在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实施绿色IT业发展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迫切要求。为了响应国家有关部们对IT类产品的要求,应对欧盟绿色贸易的壁垒,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消费产品的需求增长,越来越多的IT企业将目光锁定绿色IT这个主题,并在生产销售中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绿色IT的支持。首先,很多IT厂商已经将节能减耗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其次,中国作为全球电子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已经积极展开绿色变革,以应对欧盟市场对于绿色IT产品的要求。再次,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电子垃圾给生态带来的严重损害,展开了积极的电子来及回收措施。
2.2任重道远,信心十足
目前,制约我国绿色IT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我国缺乏相关的绿色IT监管部门,未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我国对绿色IT缺乏完整的战略规划,政府缺乏对绿色IT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再次,消费者也对绿色IT的认识不够充分。但是,这些问题已经被意识到,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出台支持绿色IT发展的政策和相关监管法规。相关部门和IT企业,也在向消费者积极宣传绿色IT理念。我们有信心完成我国IT产业的绿色转型。
3发展绿色IT的问题
3.1绿色意识薄弱
在传统工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下,很多IT企业很难做快速地做出转变。IT企业存在着单一地追求眼前效益,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缺乏考虑,绿色意识薄弱的问题。虽然绝大部分企业承认“绿色”很重要,但在IT产品的绿色节能与环保方面,有想法,却没有行动起来,没有将“绿色”付诸实施。与系统安全、软件升级、服务器更新等问题相比,绝大多数IT管理层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
3.2技改成本剧增
在绿色环保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绿色环保意识起步比较晚,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IT制造业差距显得更为明显,我国企业研发能力落后、手中的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能耗高、排污严重超标、检测技术落后,这些问题都使得我国企业发展绿色IT面临严峻挑战。生产绿色产品,技术必须先行。要想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无非是两种手段,自主研发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发,面临着研发周期长,短期回报低的问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又面临着巨额的专利转让费用的问题。这些问题无疑给IT企业的绿色转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3.3市场监管不严
在我国,绿色标识是识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当下,“绿色产品”和“环保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消费商品,消费者对此类商品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但是,我国现行的绿色产品认证服务宣传力度低、推广落后,使得很多企业难以完成绿色认证。而且,市场缺乏统一的绿色IT认证标准,使得市场缺乏监管标准,造成市场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一些未取得绿色认证的经营者也打着绿色IT产品的旗号,欺骗消费者。这种做法会降级消费者对绿色IT产品的产品的信任,给绿色IT产品的未来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4消费者盲目消费
目前,部分消费者已经具有“绿色”消费观念,并且在部分日常用品的消费上,也体现出了较好的绿色消费意识。但是在处理IT消费问题上,绝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相关消费知识,对绿色IT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有效的判别绿色IT产品的方法,绿色IT消费行为不够理性成熟,造成盲目地绿色消费现象。
4绿色IT发展对策
4.1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扶持绿色IT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我国绿色IT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绿色IT的重要作用,并出台了相关规定引导扶持绿色IT,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坚决杜绝能耗大的IT产品,并且在财政、税收、价格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但是,关于绿色IT产品的参数标准尚未明确制定,这给政府采购带来一定麻烦。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绿色IT产品的认证方法,建立统一的认证标准,使得政府的绿色IT产品采购有章可循。同时电子垃圾也是发展绿色IT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之一,面对与日俱增的电子垃圾,政府企业应该根据相关规定做好电子垃圾的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2树立绿色观念,积极打造绿色产品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IT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存活,就必须要尽快转换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创造新的商机。其中,推行绿色IT是非常好的技术创新选择,虽然短期内不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应,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实行绿色IT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给企业带来全新的商机。
4.3强化监督机制,净化绿色IT市场环境
要使得绿色IT健康发展,就政府就必须为绿色IT提供良好和规范的市场秩序,保障合法经营企业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首先,要抓紧完善我国的绿色IT标识制度。加快建设绿色IT的评价标准,加强绿色IT标识的宣传和推广。其次,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绿色IT产品标识的管理,建立完善并且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再次,要完善消费者保障体系。建立绿色IT消费管理机构,对经营失信企业单位予以严惩。
4.4实施绿色教育,宣传绿色IT理念
目前,公众对于绿色IT缺乏相关知识,对绿色IT消费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在大中小学,街道社区积极宣传普及绿色IT知识,宣传实施绿色IT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的环保认识水平,使绿色观念真正深入到公众心中,积极引导绿色IT消费。在企业内部,企业应该实行绿色管理模式,积极培养员工的绿色IT意识,加强员工环保意识,为企业节省开支。(原文载于《硅谷》杂志2012年第13期,硅谷网及《硅谷》杂志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
|
|
【对“硅谷杂志:绿色IT是时下一个热门话题 初探”发布评论】 |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网站部分投稿来源于“网友”,涉及投资、理财、消费等内容,请亲们反复甄别,切勿轻信。本网站部分由赞助商提供的内容属于【广告】性质,仅供阅读,不构成具体实施建议,请谨慎对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② 内容来源注明“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需经本网站许可方可复制或转载,并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硅谷网】或对应来源,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④ 本网站不对非自身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作担保。若硅谷网因为自身和转载内容,涉及到侵权、违法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站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1057255600),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