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被誉为深圳“新硅谷”。光明区已明晰发展路径,正着力从科学、城市、产业、生态4个维度入手,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在深圳市光明区东北部,有一片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区域,嵌山拥湖、绿荫环绕,科学公园、宜居小镇与产业园区错落有致,这里是光明科学城,被誉为深圳的“新硅谷”。
光明科学城正处于开发建设的关键阶段。为此,光明区日前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颜值深圳北部中心的实施方案》。这一实施方案有何内涵?光明区要怎样实现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深圳市光明区区委书记刘胜告诉记者,“高质量强调的是发展方式、路径和内涵,高颜值彰显的是发展目的、成效和结果,高质量追求往往催生高颜值成果,高颜值要求也必然倒逼高质量发展,两者既有机统一,又相辅相成”。
强化科学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如今在光明科学城,一批顶尖科学家在此安家、一系列重大科研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在此加速攻关。
记者走进深圳湾实验室,只见科研人员正在忙碌着。该实验室围绕重大疾病、学科技术、产业转化三大方向设置了多个研究所/中心,集中攻关重大科学问题。其中,新冠病毒药物研发等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强调对年轻科学家的支持,强调学科交叉,正探索建立科学自由探索与协同攻关双轮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并期望能够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进行探索。”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助理张欣豪告诉记者。
在实验室,记者遇见了扎根于此的年轻科学家黄恺。他告诉记者,在2019年的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上,他遇到了深圳湾实验室召集人之一高毅勤。“在那次见面中,我发现不仅高老师本人见地专业独到,深圳湾实验室对科研人员的招募、考核标准也不走寻常路,非常注重学科交叉与基础研究。2020年博士后毕业后,我便应邀来此成为特聘研究员。”黄恺说,“很多时候,基础科研并不是冲着某一个产业目标去的,但对未来产业发展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深圳湾实验室开放包容的氛围,很适合我们潜心做研究。”
记者了解到,目前光明科学城正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激发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全方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随着建设步伐加快,一批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着力打造空间集聚、学科关联、开放共享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并依托科研机构平台、研究型高校,围绕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前沿引领技术研发,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源头供给。
推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这条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想要下“金蛋”,先要筑“金窝”。光明科学城正是深圳近年来着力打造的“金窝”所在。
究竟该如何筑“金窝”?刘胜告诉记者,“光明科学城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偏重于应用基础研究。我们在体制机制方面充分考虑产业转化,在贴近市场需求的前沿催生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大规模产业应用正向回馈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富有生命力的良性循环”。
例如,光明科学城正依托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光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在一栋楼里实现“楼下的问题在楼上解决”,促进大科学装置和产业项目互为支撑,产生协同共振。目前,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已完成两批共18家企业遴选,并于3月底开始有序入驻。
在研究方向和布局方面,刘胜告诉记者,光明科学城更聚焦产业领域,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源头供给。到2025年,他们将推动10个以上创新创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其中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合计超过2700亿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机构平台在光明科学城投入运作,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便是其中一大重要创新载体。
“创新院坚持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打造量子时代精密测量技术、装备和标准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立量子计量支撑体系。”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副院长陈泽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明区把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区基石,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具有集聚效应的龙头企业,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充足能量,正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的重要基础。光明区积极提升硬环境和软服务,加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光明区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的典型代表。自2013年开园以来,累计吸引80个项目入驻,孵化成功率83.3%。
走进位于留创园A1栋的深圳厚存纳米药业有限公司,一张张单人办公桌紧挨着墙摆放,桌旁狭小的过道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我们的大部分区域被改造成实验室,所以办公区小了点。”厚存纳米公司创始人张龙贵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最早专注于mRNA递送、mRNA病毒疫苗、mRNA肿瘤疫苗药物研发的生物医药技术企业之一。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感受最深。“在光明区,服务型政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圳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张雨告诉记者,政府营造了公平开放透明、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相关部门经常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诉求,及时主动帮助解决。”
让张雨备感贴心的服务并不是个例,光明区正积极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医疗、文化新高地,打造配得上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营商环境。
“在产业支持政策上,我们聚焦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难点问题,在政策上做‘加法’。”光明区副区长姚高科告诉记者,他们先后制定出台现代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构建起以特色服务产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和专项政策,以及“1+4+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聚焦“协同发展”,营造“优势优先、新兴培育、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环节,积极深化改革提升服务,着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姚高科告诉记者,他们还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人才服务专员、行业专家共同联系服务一位人才的“3+1”模式,提高高层次人才归属感;开发光明科学城“智慧人才”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力争成为“互联网+人才服务”的范例。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方位全链条企业培育体系,无论什么成长阶段的企业,在光明区都可以找到成长空间。
如今,光明区在打造让“科学家心生向往、企业家心无旁骛、创业者心怀梦想”的营商环境上已卓有成效,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数据显示,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已从“十二五”末的681亿元增至2020年的1100.77亿元——成为深圳增长潜力最大的板块之一。
“接下来,我们还将向招商要后劲,画好‘3+1’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专新特精企业等招商图谱,组建小分队按图索骥敲门招商、靶向招商,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林树平告诉记者,要向空间要效益,打造产业空间保障新模式。向短板要质量,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向服务要竞争力,进一步争创优化营商环境新优势。
图为光明区公共服务平台。 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摄
生态环境宜居宜业
乘坐地铁六号线从福田、龙华进入光明区,大片绿色映入眼帘,新建公园鳞次栉比,呈现出天蓝水清岸绿的生态之美。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如此景色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
茅洲河曾是光明区有名的黑臭河,带给周边居民不小的困扰。“我们有一栋厂房就在茅洲河边,以前河里满是垃圾,刺鼻的臭味经常吹进厂里来。”凯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行政副经理黄映球告诉记者,经过治理,茅洲河水变清澈了,风景优美的河边成了大家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市容环境底子薄、基础弱、起点低。光明区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科学与城市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景观提升,建设“生态绿”与“科学蓝”“公园之区”交相辉映的现代都市田园景观。
“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把每一个项目干成精品。”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李晗告诉记者,在提升城市环境上,光明区树立中心城区意识,用最适合的建筑用材、最先进的建设工艺、最精致的“绣花”功夫,精细打造每一处节点,既重“颜值”更抓“内涵”。
记者了解到,目前光明区已基本建成公园之区,完成全域景观提升项目60个,总投资约15亿元,治理范围超过50平方公里。
水环境治理同样效果显著。如今,茅洲河干流光明段水质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光明区水务局副局长张明亮告诉记者,“2020年,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厂网河源库’供排水一体化全绩效管理,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一年间完成99个片区供水管网改造,整治河道69公里”。
如今驱车行驶在光明区,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景象扑面而来:道路两旁的绿化整齐精致,色彩绚丽的建筑夹道迎送,造型时尚的天桥点缀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周边的圳园路按照“一路、一园、多节点”,将普通市政道路打造成为花景大道。据悉,“十四五”期间,光明区还将建设更多优质公园,以绿道、碧道慢行系统为纽带,让公园从“星罗棋布”到“串珠成链”。
图为生态环境优美、风光旖旎的绿色光明城区。 (资料图片)
“常规城市发展都是先发展经济、升级产业,再建设配套、提升环境。”刘胜告诉记者,光明区要迅速成为吸引高端资源和人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要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子。“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高质量高颜值发展问题,如果仍按照老套路走,很难真正实现赶超。”
刘胜表示,接下来,光明区将建立一套高质量高颜值的标准体系,划出“硬杠杠”,架起“高压线”,持续攻坚克难,不断赶超奔跑。希望到2025年,光明区成为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典范,实现经济质量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沿途下蛋”路径成型,初步成为深圳科研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城市中心功能显著增强,城市与生态共生的全域景观一流,崇尚科学、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深入人心,初步建成具有强大资源吸附力、承载力和辐射力的深圳北部中心。
调查手记后发赶超 谋定而动
杨阳腾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光明区作为深圳市后发城区,适逢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目前已按下发展加速键。
赶超奔跑中,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结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要顺应发展大势,找准定位借势而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是国家给出的命题,“高质量推动创新发展,高颜值塑造城市风貌”是光明区给出的解题思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颜值深圳北部中心”则是具体实施方案。一张白纸好绘图。当前处于深圳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起步之初,正是以更大视野谋划更高发展标准的最佳时期。光明区已对发展规划形成清晰认识,正凝心聚力全速前行。用光明区区委书记刘胜的话说,“赶超奔跑必须打好战略主动仗”,要有丰富内涵、有技术含量,既跑得快,又找到一条更好的新路。
其次在后发赶超的路上,需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高质量和颜值提升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引导带动至关重要。一旦搞好配套环境,市场自然会按照规律介入,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明区政府当前主导建设了很多公共设施、关键片区,责任重大。为实现科学有效地赶超发展,光明区从政府做起,从政府工程做起,从公共服务做起,坚持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最后,还需加强能力建设,拓展视野,强化实施保障,形成合力。后发赶超不能急于求成,还要守住绿色发展底线,让发展后劲更足。目前,光明区努力提升人员专业素养,实现上下一心,确保计划如期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