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做中国“硅谷”,深圳创新如何蝶变?专家指出,深圳要对标硅谷,在创新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仍有不短的距离。
一个世纪内,硅谷从一片果园发展为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业的王国;短短38年,深圳也从昔日渔村变身成为当下的国际化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近年来,在传统的“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弱的情况下,深圳通过创新驱动培育增长新动能,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匀速跑”。2017年4月,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到任后表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作为中国科创的前沿之地,深圳让心怀梦想的创业者蜂拥而至;对标世界级创新之都,深圳却仍有不短的距离。要做“中国硅谷”,这座城市在创新上又该如何实现质变?
近日,深圳市委亮出了深圳科技创新的“三步走”路线:2022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跻身全球中高端,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居国际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迈向全球中高端,成为推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全球领先,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全球发展,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
“热血,鲜活,更有狠劲”
容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监及合伙人张波回忆道,在清华大学求学时,他就已经埋下了自己的创业梦。在2015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中国,选择了深圳。
张波坦言,北京和上海,与美国东岸相似,自带历史的厚重感,他更向往深圳的年轻与活力,“这座城市是轻快的,更有硅谷的气质。”回到深圳后,他受聘于华为的海思研究部。同年10月,他成为深圳市第42批孔雀计划人才中的一员。
事实上,深圳科技创新的起点一开始并不高:1991年,深圳高科技产值仅有2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9%。但到了1998年,深圳的高科技产值已占比工业总产值超过35%,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值达到286亿元,占高科技总产值的43%。
张波来深时,深圳已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开发型企业:华为自不必说,更有开发旋转伽玛刀设备的奥沃公司、彩电业巨头康佳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此外,世界500强中的IBM、微软、朗讯等知名企业在深圳也有大量投资。截至2018年,深圳已有112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根据科技部在20 18年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深圳共有14家企业上榜。
回忆在华为的两年,张波表示,企业的“狼性文化”为他日后创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略带慵懒和宽松气息的硅谷不同,深圳的企业们更加“专注”,投入产出比的意识更强,这也体现在企业日常超强的执行力上。“只要认定了一个目标,就会高效、坚韧、且持之以恒地往这个方向前进,像一支军队一样,把这个市场攻克下来”,张波认为,这样的精神或许和华为们的崛起方式相关:代理商起家,在失去代理权限后狠下决心投入资金研发产品和技术。
一边是宽松略带慵懒,一边则是高效狠准,精神、氛围的差异背后,也意味着硅谷和深圳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模式与路径。硅谷在科技发展断层时代应运“自发”而生,其科创面向市场,从原创性技术发力,一开始便建立在将斯坦福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基础上。毗邻港澳的深圳,在创新上从一开始更多的是从市场端发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告诉记者,“深圳最早以加工贸易介入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升级自己的水平。从最初的产品外观设计,逐步过渡到发展产品的技术应用,它的高科技产业是市场驱动型的,是一个从小创新、微创新到大创新、系统创新的发展过程。”
“1公里内能找到任何想要的原材料”
“这里能让我们在1公里之内找到任何想要的原材料,这是美国、欧洲和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做不到的,因为那里没有深圳的华强北。”国际知名机构、硬件孵化中心HAXLR8R的创始人Cyril Ebersweiler在将总部从硅谷搬到深圳的时候如是说。
在华为工作两年以后,张波开始创业。热爱户外活动的他发现,在野营旅行的途中,便携、祛味且能避免滋生细菌的衣物对于运动人士来说是重要需求,也是一个市场空白。张波希望能结合自己长期研究半导体的优势,研发和量产带有除臭功能的袜子。在综合考虑产品需求和产业配套后,他决定在深圳扎根,“虽说长三角的产业配套也很具竞争力,但我的产品不是纯粹传统的纺织业产品,它有一些半导体加工的东西掺杂其中,对技术和原料也有一定需求”。而深圳从“三来一补”起步,在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外围接口、消费类电子、光电、仪器仪表等领域,均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张波考虑再三,觉得“国内没有地方能与深圳相比。”
对此,从事格斗机器人研发的工匠舍创始人兼C E O招俊健也有同感。除去政策优势,深圳及周边珠三角城市所拥有的丰富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也是他选择来深创业的重要因素,“特定资源造就特定产业,产业链的完备能使这里的智能硬件应用速度加快,这个优势甚至强于硅谷”,招俊健告诉记者,这也有利于带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无可替代的产业链优势,让创业者们看重深圳,也让深圳更加紧握科技创新。
2018年,深圳开始悄然推进技改投资倍增计划,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一轮产业链拓展工程也正在实施:系统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甄别产业链中关键或缺失环节,实施“强链”和“补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形成若干新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不能只见金字塔尖,而不构建金字塔底”
在外界看来,深圳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硅谷”。政策的优势,资金的补助,资本运作的成熟发达,让创业者能够顺利起航。招俊健几年前曾参加深圳的创业比赛,拿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不然也很难开始创业。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告诉记者,政府的推动有助于让更多的科创项目存活下来,“换言之,在硅谷可能只有10%的项目可以生存下来;但在深圳,项目的存活率可能会拉高到30%—40%。项目存活机会的提升也可以让这里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
尽管如此,当下深圳的科创发展也迎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挑战。在部分国际技术领域,深圳本土企业依然无法做到核心技术领先。刘国宏指出,深圳要对标硅谷,在创新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仍有不短的距离,“真正能够引领世界发展、带来变革的科创技术,目前在深圳是不多见的。”
毋庸讳言,在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深圳由于建市时间较短,缺少由国家布局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高等教育资源也十分稀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也是显而易见的“短板”。近期深圳加快推进已明确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发展计划等举措,都意在将科创原创性技术的载体搭建起来。
“除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短板’,创新的形成和持续,更重要的是其生态体系的构建,这里面的软件和硬件都要具备。”刘国宏分析,硅谷之所以能不断涌现世界级的企业,关键在于其拥有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
林江则认为,要将深圳打造成为“中国硅谷”,还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这一方面,深圳的保障力度与硅谷相去甚远。在近日深圳市政协举办委员议事厅活动中,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市政协委员、专家指出,深圳目前是知识产权遭侵权重灾区。林江建议,深圳不妨参考或借鉴香港一些成熟的做法,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此外,尽管深圳和硅谷同为移民城市,但深圳网罗全世界的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还不如硅谷。招俊健指出,在硅谷,有很多百人规模以下的创业公司,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但在深圳,同等规模的企业,大部分人才都是亚裔。“这可能也会进一步制约产品研发的着眼点,人才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研发产品时会带有世界性的视角。”
“要做到引领性的创新,不能没有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人才的交流,”刘国宏解释道,这也是深圳在科创上保持优势的关键。在政策、硬件容易“复制”的情况下,生态和系统的构建则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不从科创的系统化方向考虑,深圳将会失去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我们不能只见金字塔尖,而不构建金字塔底。”采写:南都记者 黄玮 原标题:做中国“硅谷”,深圳创新如何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