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zuo no die”,用这句话来形容上市后的趣店再合适不过了。近日,刚刚上市的趣店因CEO罗敏在一次媒体专访中的“微妙”对话,而导致趣店业务备受多方质疑,众多媒体更是将舆论矛头一致指向趣店老板罗敏,痛斥其在采访中“撒谎”。
最终,在接连不断的舆论风波打击下,趣店“乐极生悲”了。10月23日美股开盘,截止晚间9时36分,趣店跌10.61%,报29.5美元/股,市值跌破100亿。紧接着,10月24日凌晨又传来消息,今日趣店收盘股价暴跌,截至收盘,趣店股价下跌6.48美元至26.52美元,跌幅达19.64%。与当天开盘价31.89美元相比,一天之内市值减少超17亿美元。
过山车般的“上市人生”
从“天堂”到“地狱”,不过短短数日,趣店却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上市人生”。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敏感词汇,其背后巨大的商业利润,不可控的风险因素等等,本就备受诟病。所以一朝上市的趣店,其上市之路也注定充满坎坷。
显然,趣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未料到暴风雨居然来得如此猛烈。上市之初,趣店就已自带光环出场,成立三年已成中国最大的在线小额现金贷款平台、2017上半年利润近10亿、开盘当日股价大涨43%,最高市值,一度冲到了近117亿美金……
彼时的趣店可谓是一时风光无几,光看那张火遍全网的上市合照,就知道趣店创始人罗敏和他的投资人们有多开心了。为了彰显自己当初的决定有多么机智,趣店几乎所有叫得上名的投资人梅花天使创投、蓝弛创投、昆仑万维都纷纷跳出来为趣店喝彩,炫耀自己的投资回报,顺便夸一下自己眼光有多独到。反正就是要让全世界知道,投趣店太值了,趣店赚了好多钱。
于是伴随着欢呼声,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就来了。趣店半年盈利的9亿多从何而来?趣店的流量从哪里来?趣店为什么能避开层层监管和限制短时间之内踏上IPO之路,这里面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原本就因为“校园贷”备受质疑的趣店,如今即使改头换面也是百口莫辩了。随着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多,趣店终于坐不住了,10月20日,趣店官方向媒体发布了一条严正声明,称上市之际部分微信公众号散布不实言论,对其商誉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已保全相关数据,将启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这条声明对于正处于风口浪尖的趣店可谓是“火上浇油”,毕竟惹恼了全中国大部分有影响力的媒体们,想在圈子里混下去可就难了。果不其然,该声明一出不仅没有压住舆论的浪潮,反而关于趣店的各种“不明操作”被纷纷挖出,舆论声较之前更胜。
眼看着局势一步步失控,趣店的市值和股价一路下滑,老板罗敏终于坐不住,心急之下直接跳过公关,擅自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随后也就有了那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趣店罗敏回应一切》。
也许是罗敏太急于洗白,用力过猛,没有注意措辞,整个访谈回答漏洞百出,最终不仅坑了自家公关,更是被社交媒体频频打脸,指其公开撒谎,就这样趣店彻底被推进了舆论的深渊。原以为激进的罗敏大大会继续出来发声,今日上午趣店方面却公开表示,罗敏将拒绝接受一切媒体采访,并且在静默期不会再发声。
至此,中概股历史上一次少有的“意外事故”总算告一段落。不过话说回来,趣店这会儿才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乖乖认怂,还来得及吗?
趣店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其实,目前对趣店业务最大的争议就是来分期的现金贷利率。众所周知,趣店的前身是趣分期,是以做校园贷发家致富的,而伴随着校园贷诸如“女大学生卖身还债”、“因还不起贷款跳楼”、“暴力催贷”……等负面新闻的不断曝出,关于趣分期现金贷利率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有甚至说趣分期所谓低于36%的现金贷利率,实际上是高于民间借贷利率的。
虽然趣分期为了摆脱舆论风波,最终不得已砍掉校园贷业务,转身成立了趣店,以电商的身份再度出现在大众面前,但伴随着趣店的成立,“趣店校园贷业务真的终止了吗”这个疑问却一直悬在趣店的头上,迟迟未落。
如今这碗冷饭再被拿出来炒作,依旧为圈内外所津津乐道,期间更有业内人士分析评论,趣店那所谓的9亿多盈利,80%都来自趣分期的现金贷业务,而以现金贷的普遍利率来算,来分期是超过业内平均水平的。
说到底都是趣店早年“校园贷”业务惹的祸,至于趣店现在究竟有没有在经营这项业务,相信连趣店自己都不知道。毕竟自蚂蚁金服投资趣店以来,无论是业务上还是技术上,趣店都可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还未“断奶”的小娃娃。
流量上,趣店依靠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的导流,从支付宝获取大部分用户;技术上,趣店则依靠芝麻信用评分体系进行信用评级,避免重复借贷,解决互联网金融在风控上的问题。那么,从流量到技术都无法自己掌控的趣店,如何一口咬定“我们一旦发现一个人是学生,就拒绝借钱”?就凭注册地址、用户自己填写的个人信息判断?这未免也太不靠谱了吧……
所以,即便公众对这个问题产生质疑,作为公司领导人严肃地表个态就好了,干嘛把话说那么绝对?况且如何准确判断对方的身份信息,并对借贷对象进行筛选,行业内目前应该也没有哪家能做到百分百判断准确,大胆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并用数据说明这种概率很低,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趣店过分依赖蚂蚁金服,离开了蚂蚁金服如何生存的问题,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还真不用担心。毕竟现在以蚂蚁金服与趣店的关系,一方面蚂蚁金服虽然负责给趣店提供技术支持和导流,但这些也都是人家趣店自己花了大价钱买的,据了解,仅2016年趣店付给蚂蚁金服的费用就高达4亿,这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吧?另一方面,蚂蚁金服自己作为投资人,手握着半年就能挣9亿多的趣店的股份,一年怎么说也该有上亿的收益吧?
这么划算的生意,谁会拱手送人。所以说,作为这场战略合作中最大的受益者,蚂蚁金服至少短时间内是不会抛弃趣店的。况且,人家趣店自己也有表示过公司在引流、技术研发、降低坏账率、风控等方面也在持续努力,难保哪天功成名就,离了蚂蚁金服也能活得很好呢?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风波也算是给趣店敲响了警钟,毕竟有些显而易见的市场风险既然存在,你也不能视若无睹,拿市场做创业赌注吧?
不可忽视的市场风险
如果说趣店披露的招股书不假,那么趣店是如何在保证高额利润的情况下,使得坏账率远低于正常行业水准,低达0.5%的?又是什么原因给罗敏底气声称“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我们的坏账率低于0.5%,这是非常低的,所以那些人不还钱,我们承受得起。”?
这一系列问题的源头无非就是一个“钱”字。这么庞大的资金从何而来?趣店又是如何在短短三年内实现,由2014年0.24亿元的盈利,飙升至2016年14.43亿元,年均增长近十倍的盈利的?
(趣店招股书内容)
根据趣店此次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上半年趣店从机构合作伙伴获得信贷经费资助达183.67亿元,而趣店的总资产负债表规模为353.92亿元。也就是说趣店从机构合作伙伴获得信贷经费资助已经超过其总资产的一半。也就是说趣店是以“助贷”的模式在向用户和消费者放贷的。
而前面提到,有业内人士披露趣店80%的营收来源于趣店的现金贷业务。此外,根据调查发现,助贷服务机构可以选择合作的资金方包括: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
也就是说,趣店从助贷合作机构获得的庞大信贷经费,并非稳定的资金来源,这其中就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而这种风险伴随着趣店体量的不断增大,风险也会逐渐增加。
此外,连银行机构都无法保证信用卡低于0.5%的坏账率,趣店如何能做到?这些坏账没有了背后强大的资金支持,趣店又该如何承担,难道真如罗敏所说“就当送福利”了?对此,F君表示怀疑。
虽说有消费需求却没有信贷渠道,这部分群体在金融市场看来,的确是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肥肉”,但是只顾表面利益而忽略市场背后的风险,显然是行不通的。
趣店在招股书中对自身的定位是“信贷提供商”,而作为一个现金贷平台,资金安全显然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今,趣店已经踏上了IPO的道路,市场对趣店的考验也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