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日前通过了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搞清它的起源与进程、性质与特点对于完善世界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考古发现为主要资料的中华文明问题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成为学术热点。200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的预研究项目,从此开始了就这一个重大问题的有组织、多学科、大规模的综合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是该研究的第四个阶段。该项目2009年立项,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保护、传承与展示文化遗产的重大科研项目。项目分为17个课题,开展了包括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文物保护与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文物数字展示关键技术在内3个方向的研究,项目经费总额4084万元。
该项目在探源工程预研究、一期、二期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遥感、GIS等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文物保护保存与展示关键技术3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完成项目任务和考核指标要求的各项研究内容。
项目自2010年启动以来,通过拓展研究时空,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以都邑性聚落和重点中心性聚落为研究重点,在已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及机制和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重要遗址的科学数据提取上,重点加强了遥感技术、GIS和VR技术在探源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相关技术方法及规范标准;通过推进移动实验室在田野考古现场的应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文物出土现场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研究可控考古试验场建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为各种探测技术在探源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标准化试验平台;重点揭示了长江、黄河、西辽河流域典型考古文化区域的文明形成及早期发展的背景、环境、特征和历史脉络,形成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学术成果,对文明探源的过程、特点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与总结。(探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