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称他米总,因为他的公司已经孵化了150余家科技企业。
同事喊他米博士,因为他的人生履历和科研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米磊。一个地道的老陕,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创星的创始合伙人,国内第一个“硬科技”概念的缔造者。
他既是科学家,又是创业者。他发明的“血管成像仪”,为许多打针时看不清血管的人带来了福音,创业的经历又让他理解了商业的规则,他戏称自己是“做科研里最懂投资的人”。
女儿扎针失败 让他发明“扎针神器”
米磊研发的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
2001年本科毕业后,米磊几次找工作失败,他选择来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继续读书,此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扎根十几年,而且在这里孕育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与创业结缘。
米磊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经历。多年前,他拉着合作伙伴和一个程序员成立了360团购网。这是当时西安的第一个专场团购模式,许多大型企业争相效仿。然而这样一个“概念开创者”却还是失败了。除了面对拥有更大体量、资金和人力对手的竞争,目标和理念的不同让几位合伙人最终分道扬镳。
这次创业的失败,让米磊学到商业运营的基本常识,也意识到创业必须要有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最重要的是他明白了不能靠“模式创新”对抗市场上的金主、巨头,“模式创新”门槛太低很容易被复制,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企业独有的商业模式。对于此时的米磊来说,长年钻研的科研成果就是创业最好的护城河和壁垒。
中科创星旗下的非接触式心率检测仪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有准备的人,机会就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几年前,米磊女儿生病打点滴,因为血管太细护士连续4次扎针失败,让米磊心疼不已。爱女心切,也给了他创新的灵感:能不能发明一台设备来解决扎针难的问题?仔细调研后,他发现了市场的空白和蕴藏的商机,找到合伙人一起研发血管成像仪,一经问世就获得众多医疗机构的好评。
在米磊眼里,技术手段已经是现有的成熟技术。关键如何将其组装成一个商品,让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能够为人所用。这一次他找到了“合拍”的合伙人,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及完善的商业模式。目前血管成像仪已被200多家医院采购,签订了国外的多个地区代理商,每年有几千万的收益。
“血管成像仪”成功了,此时的米磊又陷入沉思,如何帮助更多的科研人员走向市场,能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提供一条龙的创业服务,让科研成果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米磊接受央视《跨界见真章》栏目采访时谈创业
科研人员思维的转变 比拉到投资更重要
中国对科研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在实验室里,对科学家成果的评价体系是研究出新的成果去期刊发论文、去专利机构申请专利,这个过程越前沿、越精深,越能代表学术水平。
但“产业化”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带有鲜明的市场属性。
“我觉得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科研人员思维的转变更多时候比能否拉到投资更重要。”米磊这样说道。
秉持这样的思路,“中科创星”慢慢有了雏形。米磊的志向是:希望为中国打造未来的科技创业之星。
创业初期是艰难的,科研思维和产业化思维的碰撞,让米磊深知突围之难。实验室里的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于产业化。在中科创星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一个被投资方看好的团队在研发上一直处于行业前沿,但在产品量产的过程,却遇到了质量不能把控,规模化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团队饱受困扰。直到团队转变思路,研发成果更贴近市场需求,逐渐转化为用户思维,产业化之路才开始迈上快车道。
据公开报道资料,西安拥有590多所科研院所,64所普通高校。近50万人的专业科学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占比全国第一,众多国际大公司的研发部门也都落户在西安。但是由于西安市场经济氛围不足,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率较低,很多产品只存在于实验室,不能有效的投入市场量产。科研院所多年研究积攒的生产力没有得到解放,这也是整个西安“追赶超越”的破局之难。
米磊所在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团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利用光机所的研究优势围绕“光电产业”和“军民融合”两大投资重点,采取“小规模起步,边募边投”的原则,中科创星已经孵化出硬科技企业150家,截止2016年,旗下“西科天使”基金已完成投资项目51个,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亿元。在科研成果产业化创新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属于西安的发展之路。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参观,这是光机所建所50年来第一位到访的国家最高领导人。米磊作为陪同人员为总书记介绍中科创星孵化的多家硬科技产品,其中包括他亲自参与研发的血管成像仪。在考察现场,习总书记还饶有兴致地把手伸到血管成像仪底下体验。习总书记参观后说:“看了西安光机所之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了依据”。
“下一个风口必然属于硬科技”
米磊身上的另一个标签是:中国“硬科技”理念践行与倡导的第一人。
6年前,当他首次提出“硬科技”这个概念时,并没有太多人在意。彼时,互联网创业如火如荼,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忙于在一轮又一轮的共享经济挑战赛中搏出更好的名次,上市赚快钱。直到近年来遭遇“资本寒冬”,创投圈急需寻找下一个增长的“发动机”,他们的眼光骤然回到了“硬科技”。
米磊如是定义“硬科技”:“硬科技不是比特经济,而是原子经济,不是虚拟世界,而是物理世界。硬科技需要长期的投入,是具备高门槛的核心技术,难以被模仿和山寨。硬科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世界进步。”。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调研视察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中科创星展位时,他让李克强总理记住了这个名词。李克强表示:“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你的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米磊对硬科技有着形象的比喻:《射雕英雄传》里,郭靖从内家功夫开始练习,杨康从外家功夫开始练习。前十年郭靖总是打不过杨康,因为练外家功夫初期进步非常快,而内家功夫初期进步十分缓慢。但外家功夫是后期进步越来越难。而内功深厚之后,后期进展会越来越神速。郭靖练到后来,已经成为武林界的顶尖者,杨康早已不是对手。互联网+战略是典型的外家功夫,硬科技战略是典型的内家功夫。所以目前过热的互联网市场过后,下一个风口必然属于硬科技。
在米磊眼里,科研院所拥有“硬科技”研究的最佳土壤,同样也拥有着最多的“硬科技”研究成果。基于此,中科创星发起成立了西科天使基金。
米磊更愿意把中科创星提供的项目孵化服务称为“雨林生态”:所有硬科技创企在此地茂盛生长、相互补足。从对投资企业的天使轮的投资再到办公场地、法律法务、人力资源、实验设备、项目推广支持全方位为其服务。
米磊介绍,中科创星目前投资集中在“硬科技”领域:项目主要来源西安光机所所内孵化、海归科技创业及其他渠道;投资额度则在数百万到数千万之间。不乏明星项目:驭势科技,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创立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九天微星,卫星互联网的商业化运营项目;中科微光,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曾经体验其研发的“扎针神器”等等不一而足。
米磊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对记者说道:“你看过没,硅谷之所以能起来,是因为当年斯坦福与硅谷相辅相成。斯坦福上世纪50年代快倒闭,被迫把场地租给硅谷的企业,最后才行成良性的循环。”而西安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这是巨大的生产力。“如果能把禁锢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西安是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硅谷的。”
“我们的对手不在国内,而在国外”
在中科创星的官网上,关于企业使命和愿景是这样介绍的:助力科技创新,缔造卓越企业,助推中国重返世界之巅。共建全球第一的硬科技创业生态,成为科技创业者的首选合作伙伴。这是米磊和他团队的初心。
今年1月25日,中科创星产业化团队与长征五号、天宫二号团队共同获得央视《科技盛典》“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科技创新团队”大奖,成为全国首支科研模式创新获奖团队,也是陕西首个获此殊荣的团队。
“我们的对手不在国内,而在国外。中科创星的目标是google、软银”,当谈及中科创星的对标目标时,米磊很有底气地说道。在他眼里,这两家公司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公司,Google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创新生态联盟,既会有占营收比90%以上的搜索业务,也会有只为探索未来新技术的Google X实验室。而孙正义带领的软银,这家在全球投资已超过600家公司的综合性风险投资公司,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中科创星想走的方向,而现在的中科创星也慢慢有着这样的雏形。
平日里米磊喜欢经常翻翻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作品,而更像一部关于认知革命的哲学作品。”在《人类简史》第十七章“工业的巨轮”开头这样写道:“现代经济之所以能够成长,是因为我们愿意信任未来,资本家也愿意将利润再投入生产”,米磊以及他们的中科创星团队给予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