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网讯 计算机的几次革命和大规模普及都是始于人机交互的改变,今年7月2日,“鼠标之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溘然辞世。人们才发现,他的发明远不止鼠标。作为人机交互的先锋,他在图形界面,网络和超文本系统上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战期间,恩格尔巴特在菲律宾当一名海军无线电技术员。战后,他获得伯克利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EECS)的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一名同事警告他,如果他继续谈论自己关于计算机改变世界的狂热梦想,他永远只能当一名助教。恩格尔巴特于是离开了学校,前往斯坦福研究所(SRI)。
早在二战时,类似鼠标的装置——光笔就曾被用在雷达系统中。1961年,恩格尔巴特决心研制一项更好用的装置。
他和团队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操纵杆、跟踪球、膝盖控制的指针,甚至是由脚来操作的控制仪——他们叫它“耗子”(rat)。直到恩格尔巴特画出了“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的草图,再和合作者英格里希一起制作出了原型。
这个有着复杂名字的家伙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个木壳子套着两个金属滚轮,两个轮子互相垂直转动,加上一个廉价的塑料开关,通过一根线和电脑相联。
1968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一场计算机大会上,这位“恩格尔巴特博士”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向1000多名当时全世界最顶尖的计算机精英,展示自己的创意。他坐在讲台上,用一只鼠标控制电脑,屏幕上出现了多个窗口,他还能通过点击超文本连接网络,与距离会场5万米之外的同事通过视频交谈,成为全世界第一次视频会议。
如今看上去演示中的操作稀疏平常,可是在那个时候,计算机还是个占据一整个房间的庞然大物,人们需要用打孔卡向计算机输入信息,那时候没有鼠标,人们也不知道超文本为何物。那一年世界上还没有微软公司,乔布斯还在上中学。
恩格尔巴特的同事回忆,那时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恩格尔巴特是个“疯子”。
运用“鼠标”这一工具来操作电脑的概念的确非常超前,但它的使用和推广却姗姗来迟。业界普遍认为,1973 年施乐PARC研究中心推出的 Alto 计算机首先使用了鼠标。然而遗憾的是,当时这些系统只是用于实验。直到1983年,乔布斯发布苹果的新机型Lisa时,鼠标才获得大规模的商业成功。由于鼠标专利只有17年的有效期。结果,无论是“鼠标之父”恩格尔巴特,还是拥有专利的斯坦福研究中心,多年来都没有从中得利。
1987年,SRI把鼠标专利卖给苹果公司,赚得4万美元。SRI随即付给恩格尔巴特1万美元的酬劳。这大概是“鼠标之父”从这项发明里获得的唯一一笔收入。
1960年代,恩格尔巴特的实验室开发出政府研究网络ARPANet,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1962年,恩格尔巴特发表了论文《提升人类智能: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呈现了依靠技术管理信息、帮助人们互相合作来解决世界经济和环境问题的蓝图。不过,当世人纷纷拥抱他的“小老鼠”时,他却发觉政府和企业对他的“提升智能”构想并不买账。
1977年,因为资金枯竭,恩格尔巴特的研究团队被整体出售给Tymshare公司,几年之后又卖给了McDonnell Douglas。
计算机革命直到1990年代初才汹涌而来。彼时,人们如梦方醒,重新认识到恩格尔巴特的贡献。除了鼠标、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外,他还首先提出了多窗口计算机显示器、超级媒体和电子出版等技术思路,被誉为“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方案中提出最佳思路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