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赵仁伟)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大胆实施机制创新,全力打造人才特区,随着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地,不仅实现了高端人才的快速聚集,也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高地、创新热土。
统计显示,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引进海内外人才4962人,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36人。与此同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新增硕士以上学位从业人员1.5万人,总数超过14万人,同比增长11.7%。
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集成人才特区13项特殊政策、国务院批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的“1+6”先行先试政策和“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项政策,在资金奖励以及财政扶持、股权激励等方面明确多项具体扶持政策,并积极开展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试点和示范。
吸引创新人才聚集,需要有重大项目发挥“磁铁”效应。为此,中关村人才特区优先布局和支持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及项目。2011年,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北京市大力推动人才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扶持高端领军人才在云计算、物联网、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统筹安排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275个重大项目落地,总投资达1933亿元。
为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中关村总结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管理模式和建设经验,探索建立以学术发展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科研资源配置机制。在国家作物分子设计中心、联想集团中央研究院等一批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制度,放宽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深化股权和分红激励,构建以能力、贡献、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攻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逐步形成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在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机制方面,中关村人才特区立足人才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加快构建和完善跨系统、跨部门的科技金融合作体系,目前,创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资源在中关村高度聚集。16家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开展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和贸易金融、小额贷款等创新试点工作。2011年,企业新增担保融资120亿元,发放信用贷款124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
为给高端人才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北京市11个有关部门整合力量,细化政策操作流程,发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人才特区建设促进中心等服务组织的职能作用,为高层次人才及其随迁配偶和子女提供签证办理、落户、就业、入学等方面的便利条件;指定全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开通绿色就诊通道,服务高端人才就医;全面加快1万套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设,2011年首批启用6045套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了安居条件。
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全面激发了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陆续产生。比如,入选“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的蔡蔚创办了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领以海外归国人才为主体的团队,研发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的高性能电机,填补了我国的一项技术空白,目前该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