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宇
季风书园之于上海,就如诚品书店之于台北,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地标。
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出身的老板严搏非,致力于将季风书园打造成“比流行高半格”的文化沙漠中的一口井。最辉煌的时候,季风书园开了8家分店。不少沪上学者感慨:难以想象,没有季风书园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从2008年开始,由于租金大幅上涨,季风书园多家门店频频踏入倒闭边缘,苦撑3年后,严搏非在去年年底关掉了市区4家分店。
上海不少知名的民营独立书店,甚至“新华系”下的国有书店,都经历着与季风书园相似的遭遇。
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实体书店的存亡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专项支持实体书店的财政拨款,另一座文化名城杭州也推出类似举措。近日,新闻出版总署表示,年底前将出台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并将国有书店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
事实上,“拯救”实体书店只是上海未来五年将文化产业打造为城市支柱产业这一大局中的一部分。
政府“救市”
2月29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实体书店专项资金接受申报之后,严搏非也递交了材料,申报资助补贴。
根据《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今年的扶持资金共计1500万元,其中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实体书店。
严搏非没有透露这次申报的金额。根据规定,每家书店最多可申报50万元资助,若能开展引领全民阅读的项目或活动,还可另外申请不高于50万元的奖励。
同城的博库书城、大众书局、上海书城等,也都递交了申报材料。本报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了解到,尽管申请资助的书店数量还有待统计,但书店申请的踊跃热烈程度,超出了新闻出版局的预估。
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意料之中。上海目前拥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的网点近4000家,每年实现的销售产值是110亿元左右。但是,实体书店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在一份调查中指出,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倒闭趋势还在加剧。2011年,全国实体书店更是集体跌入寒冬,不少行业佼佼者都面临关张窘境。“沉重的租金压力和网络书店低价书的挤压,已让实体书店在夹缝中艰难求存。”一位经营图书批发10多年的人士表示,很多实体书店已沦为网上书店的“展厅”,大多数人都是先在实体书店看书,再去网购。
对于季风书园而言,由于定位的独特性,它的存亡命运更多地系于租金方面。
严搏非认为,投资开书店,资金要求不高,但地段一定要好。季风书园最早在上海地铁一号线陕西路站租了一个41平方米的小店铺,租金是6元/平方米/天。当时地铁的人流量并不理想,但“季风”坚持在地铁沿线布点的策略,相继在闹市区的地铁站开出分店。等到地铁的客流出现巨量增长的时候,季风书园也迎来收获的季节。
不过,随着黄金地段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后来者的进入成本成倍增加。
季风书园在去年关闭了市区4家门店,就是因为租金合同到期,高租金难以续约。如季风书园在来福士广场的门店,据严搏非称,当初来福士广场开业时,季风书店签了一个“3+3+2”的8年合约。
“就是这样一个8年合约,让季风书店在来福士广场足足撑了8年,期间没有亏钱。”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去年这份8年合约到期后,因为现租价是以前的5倍,对于季风书园来说,已难以承受。
相比之下,季风书园在上海民营独立书店中算是较早创办的,在租金、地段等方面已经略占优势,更多的民营书店日子过得则更艰难。
正因为如此,“拯救”实体书店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全国两会,包括一些地方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的提案就涉及全国民营书店纷纷停业的状况。在提案中,她建议政府对实体书店进行大幅度减税,以及资金支持困难书店,限制网络书店的恶意竞争。
减税减租政策可能给民营书店的重生带来新的希望。严搏非说,租金是书店经营的最大成本,减房租对书店来说肯定是一个好事,但是,问题在于,要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这个房租的价格谁来定?若是由发展商来定,那么肯定是选择卖黄金的,而不是开书店的。”
转型之困
在上海对实体书店的支持政策中,政府的设想是,为实体书店,尤其是中小微、专精特的民营实体书店“雪中送炭”,支持它们走品质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表示,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出版发行业态和全民阅读活动机制,打造体现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定位和特征的一流的出版物发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阅读人文环境。
不过,正是不少开办中小微、专精特的书店人,为上海支持实体书店的难度增加了砝码。
成立于2010年的1984书店就是“中小微、专精特”中的一个。1984书店的名字是以乔治·奥威尔的名作《1984》命名,店长是两位“80后”,原先都在著名的广告公司工作,收入不菲,出于对文艺的共同热爱而自掏腰包开书店。
书店位于一间老房子内,50平方米不大的地方分割成里外两间,外间主要放置开放式书架,出售图书、创意小用品等,内间则布置得复古怀旧,供读者休憩阅读,有时还会在这里举行纪录片放映、独立歌手音乐会等文艺活动。
1984书店里的藏书量大致在2000本左右,量不多,但都是老板亲自精心挑选的,在这里读者能“淘”到大书店找不到的诗歌集。
老板许多说:“我希望我的书店能够使人心情愉悦,引领一种‘慢生活’。其实,现在的书店已经从纯粹的卖书之地演变为社交场所,阅读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与所有书店一样,高人气未必会带来高盈利。在“1984”,坐下来点杯饮料、吃块蛋糕,拿本书坐下来慢慢品读的顾客,远比冲进来直奔“买书”主题的人要多得多。
对此许多也有些无奈:“我发现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花40元点杯咖啡,但是买本40元的书却会觉得贵。”许多说,自从当当网(微博)推出“书面扫描”比价服务,书店里确实发现不少“移动一族”,拿手机给书拍照,并且使用书店的无线网络,上传到网络。但他也乐观地表示:“我也不阻止顾客的这种行为,我觉得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站在竞争的对立面。”
已经开办18年的上海另一处文化地标汉源书店,其老板尔冬强说:“我的书店也面临这些问题,目前只是能维持收支平衡,完全谈不上赚大钱,其实很多人开特色小书店并非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圆一个梦,并且从长远来看,一座城市需要这样文化气息浓郁的书店。”
但上海却不想因为书店人的“不功利”而失去实体书店。当然这也是有背景的,在中央提出“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也不愿意失去已有或正在打造的文化品牌。
阚宁辉表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不仅需要有发达的商业、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也要有高品质城市文化象征的“地标书店”和丰富多彩的专业、特色书店。这些书店是一道独特的都市风景线。
事实上,对于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只是上海即将推出的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政策中的一项。根据上海方面的规划,上海力争到2015年,使得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9.75%提高到12%左右,确立其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
实体书店即使不能成为文化产业中具有较大产业增加值的一个行业,却必然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体现城市文化一张最重要的“门脸”。
上海的这一发展理念,也给严搏非们带来了更多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