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颖
投资人蔡哲(化名)最近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需要常规性地飞去各地看项目之外,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自己三年前投资的一家互联网企业上。蔡哲透露,这家企业有赴美IPO的打算。
他坦言,企业急于上市,是投行“骚扰”的结果。他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年底,他就开始频繁地接到投行的电话,甚至有不少投行直接跑到他的办公室,询问其投资的这家企业是否有上市打算。“说得多了,企业难免有点心动,就想试一试。”蔡哲说。
艰难的中概股
然而,蔡哲的顾虑也就此来了。
从大势上来分析,去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曾掀起一股赴美上市小高潮,奇虎360、世纪互联、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淘米网(微博)等企业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微博)和纽交所,被视为赴美上市窗口大开的最佳时期。
然而去年6月之后,中国概念股状况急转直下,财务状况、资质信用屡遭做空,股价市值双双跳水。这也让之后的盛大文学和迅雷(微博)的上市进程被迫暂缓,与此同时传出上市消息的拉手网、凡客诚品等企业的上市盘算也不了了之。虽然之后土豆网憋着股气冲上了资本市场,但IPO开盘即破发的局面还是未能挽救中国概念股在美的颓势。
至此赴美上市窗口冰封期开始。
虽然今年初陆续有神舟租车、易传媒、唯品会、盛大文学提交赴美上市申请,业内纷纷揣测这有可能是一次“破冰之旅”。然而,在蔡哲看来,这其中部分企业逆势而上并不是因为投资者的压力,更多的还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许多尚在亏损状态的企业谋求海外上市是因为在私募市场已没人再愿意投钱了,想要继续活下去,只有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同时以此换得更多的时间拖垮对手,这其实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不然就是死路一条。”蔡哲强调。
被惹火的海外投资人
然而,过往的经验告诉蔡哲,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远没有那么简单能够达成,更多时候企业的“生杀大权”还掌握在海外机构投资人的手里。
“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上市窗口关闭的说法,财务状况、资质信用屡遭做空也不是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受阻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这些中国企业让美国市场的投资人损失惨重,让他们对中国企业不再信任。”在投资圈摸爬滚打了多年,对于海外上市这块驾轻就熟的蔡哲说。
据蔡哲介绍,海外的机构投资者比如基金公司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预算安排,其中有一部分的预算会用来买进中国概念股。去年11月在一次与美国某基金公司高层闲聊时,蔡哲不经意地问起其所在的基金公司2012年的预算计划中会有多少划拨给中国概念股。谁知话语一出,该基金公司高层当场表示现对中国概念股最为反感。
细问之下,蔡哲才得知,原来是中国概念股让这些基金公司损失严重。“不少美国业绩靠前的基金公司都买进了去年在美上市的近10家中国概念股,买入时大多为企业的IPO价格,但去年破发的企业不在少数,甚至有部分项目的股价跌去一半,让基金公司损失严重,深受打击。”
上述这家基金公司高层随即对蔡哲甩出一句话:“2012年无法给中国概念股安排预算,我们觉得现在看来许多IPO路演都是吹出来的。”这让他记忆犹新。
祸起估值,等待机会
蔡哲认为这些不信任的背后其实都是企业上市估值偏高惹的祸。
他用去年下半年原本想要在美国上市的一家热门互联网企业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该企业在经过VC/PE多轮入股后,其估值已超过5亿美元,项目进行路演时,投行一般会结合企业明年的业绩表现及当时同类型已上市企业的市盈率给出海外投资人该企业的最终上市估值。
可结果却出人意料,当时已上市同类企业的估值才只有该企业的一半多,海外买家最终只肯以一半的价格认购该企业的股份。
“不少该企业的PE纷纷出来阻挠,特别是在Pre-Ipo阶段进入的PE,由于其自身入股价格高强烈反对,最终导致这家企业中止IPO进程。”
买方只肯出低价,而卖方又不愿意掉价的局面僵持至今,蔡哲觉得打破僵局的关键点就在今年上半年。“不少中国概念股的股价已逐渐恢复,海外投资人的损失正在逐渐减少,如果今年率先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中有一两家没有破发,让机构投资人又有资金入账,那么这股认购的势头就会慢慢恢复。”蔡哲预计。
虽然对未来前景颇有几分乐观,但权衡再三,保守起见的蔡哲还是打算下周开始先带着他的这家企业去预路演。“之后的两周我和企业会去香港、纽约、波士顿三地,一天会密集约见4~5家基金公司,先去探探那里的机构投资人对这家企业的认购情况,就现有的估值是否有买家愿意下单,根据结果再做下一步的打算。”这场预路演被蔡哲看来是一块上市探路的敲门砖。
“就我所知,现在有30多家企业都在做这样的事情。”蔡哲强调,“在美上市没有所谓的先来后到的排队说法,真正业绩好的企业应该有能力自己打开所谓的上市窗口,而不是等着这个窗口自动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