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宁创办斯坦福工研院,把硅谷模式引入南京" |
2012-03-02 11:00 作者:佚名 来源:南京日报数字报刊 HV: 编辑: 【搜索试试】
|
|
当南京呼唤斯坦福式大学时,很少有人知道,2年前,曾成功创办多普达公司的“中国智能手机之父”杨兴平,带着斯坦福大学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安迪・迪巴洛(Andy DiPaolo)等斯坦福教授在南京参加了“斯坦福―硅谷”论坛,并和南京就创办斯坦福中国工业研究院一事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洽谈。至今,杨兴平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专家们,仍想把斯坦福―硅谷模式引入中国,并仍希望在南京实现这一想法。
“在中国引入斯坦福―硅谷模式,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记者:为何会想到要在中国创办斯坦福工研院?
杨兴平:美国正是因为有了斯坦福―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北卡三角等围绕一两所大学形成的高新产业集聚区,才能在半导体、电子信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领先世界。而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一直在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巨头打工,比如苹果,全球可能有上千家企业在为它代工,但整个产业链80%的利润被它拿走了。我想在中国创办斯坦福工研院,就是要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通过引入斯坦福――硅谷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模式,为制造企业转型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起到引导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我和美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IDEO公司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创立者、现任院长大卫・凯利,以及斯坦福大学工学院许多教授们一直在探讨、策划。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在中国办一所斯坦福工业研究院,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引导地方产业与全球主导产业方向对接。
“南京具备科技创业创新独特优势”
记者:您为何更倾向在南京创办斯坦福工研院?
杨兴平:我和大卫・凯利等斯坦福大学专家曾到包括南京在内的中国多个城市考察,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和人士交流创办斯坦福工研院的想法,但由于时机、条件不成熟等原因,至今未果。在我们考察的城市中,深圳后来借鉴加州理工学院做法投资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去年下半年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谈了一个合作,现正在推进。但无论加州理工还是伯克利,他们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与斯坦福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用型模式有很大不同。
考察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集中的“中国制造”企业最多,他们对创新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最迫切;南京是长三角核心城市,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大学科研院所多;近年来南京一直在大力提倡创业创新,政策、舆论氛围较好,特别是最近,南京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并正在呼唤斯坦福式大学,也非常认同斯坦福―硅谷模式,如果在南京创办一所斯坦福工研院,“先天”条件非常具备。
“希望‘移植’苹果的设计创新体系,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
记者: 斯坦福工研院具体的创办构想有哪些?
杨兴平:在这所工研院,我们要构建斯坦福式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和体制,提倡产学研结合,像当年的台湾工研院“移植”斯坦福―硅谷模式,成功发展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先锋一样。
但我们现在所处的产业背景和斯坦福―硅谷崛起时不一样,和台湾工研院创立时也不一样,这所工研院的产学研结合会紧密对接当前的产业发展需求,如为制造企业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支撑等。我们也非常希望把苹果的设计创新体系 “移植”到这所工研院,其实苹果更多地是从设计创新入手,包括用户体验、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的设计创新等,特别是能抓住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结合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拿出解决方案,这正是中国制造企业目前最需要提升的环节――“中国设计”,这个环节做好了,将帮助大批“中国制造”企业向“中国创造”转型。我们设想工研院的人才培养会涉及工业设计课程、心理学系的用户体验心理课程、商学院的商业模式设计课程等,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
|
|
|
|
【对“"希望在宁创办斯坦福工研院,把硅谷模式引入南京"”发布评论】 |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网站部分投稿来源于“网友”,涉及投资、理财、消费等内容,请亲们反复甄别,切勿轻信。本网站部分由赞助商提供的内容属于【广告】性质,仅供阅读,不构成具体实施建议,请谨慎对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② 内容来源注明“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需经本网站许可方可复制或转载,并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硅谷网】或对应来源,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④ 本网站不对非自身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作担保。若硅谷网因为自身和转载内容,涉及到侵权、违法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站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1057255600),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