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前不久在芜湖发布,在慈善项目指数排名榜中,常州名列第一。
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爱心GDP”。数据显示,2005年底至2010年底,常州市累计募集和认捐的慈善基金总额从1.95亿元攀升至17.32亿元,捐赠踊跃程度和捐赠额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首屈一指。“爱心GDP”飙高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常州德安医院是常州市的慈善医疗定点医院,面向全市低保对象实施医疗救助。该院分管低保救助的副院长管国富对记者说,低保对象中患尿毒症的病人原先只能到综合性医院治疗,一年仅血液透析费用最少要7万元,按当时规定,最多只能报销50%。也就是说,他们一年自己要掏出三四万元,这么多钱,他们根本拿不出。
常州市区1.6万低保人员中,已登记的就有50名需做血透的患者,2万边缘困难人员中有65人需做血透。为此,2008年初,德安医院开始筹建低保医疗救助对象血透治疗中心,该市慈善基金正好在试行慈善项目实体化,双方一拍即合。
现在,由常州市慈善基金先后拨款130万元采购的6台血透机和1台血滤机,就安放在德安医院综合检测楼6楼的血液净化中心内。从2008年3月至今,已运营两年半,为常州患尿毒症的低保困难户做血透4043次,按每次400元费用测算,实际减免费用161.72万元。
实实在在地关爱,是慈善项目实体化的初衷。“过去,我们把一部分钱发放到困难户手中,但对这些因病致贫人员而言,仅仅是解决了一时之需。而且单纯发钱,就像低保金发放一样,似乎是政府的常规福利,时间长了,慈善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就小了。”常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慈善总会秘书长张勇说,现在把钱投入实体化医疗项目,扶危济困由此更具直观性持续性。
德安医院血透中心,属于常州官方“委托管理”的慈善救助项目,即由慈善总会独立出资购买设备,利用专业机构的管理、技术优势,委托其进行管理。而在当地,项目实体化还有“参与合作”方式,官方参与救助项目的建设,出资参与社会福利机构的扶危济困活动。这样做,既可以弥补政府对社会福利机构投入的不足,也让慈善救助的力量在福利机构发挥作用。
常州“爱心护理院”便是这样。慈善总会投入了300万元,委托常州市福利院建设,为全市城市低保、边缘困难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养老机构帮助的困难老人提供公益养老服务。
这些老人,一方面年老体衰,生活不能自理,居家养老不行;另一方面,又囿于经济困难,机构养老不能。考虑这些老人的实际困难,常州慈善总会利用市福利院投资2000万元新建爱心护理院,为这些老人提供项目服务,并给予政策优惠。
走进爱心护理院,记者看到,这里有常驻医生,给老人们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和X光、B超、心电诊断都可就地检查诊疗。
同样以此种方式,常州资助7万元在市福利院建立残疾青少年技能培训基地;资助18万元在市儿童福利院建立残疾儿童康复乐园;资助5万元在市救助管理站建立流浪未成年人生活照料区;资助10万元在钟楼区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建立自闭症儿童感知训练康复项目。此外,常州还以招募形式向社会推介救助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机构的创建,社会捐款则定向使用。2007年,常州市决定迁建市儿童福利院,市慈善总会及时向社会推荐了这一项目,一位企业老总在了解情况后当即签约,一次性捐赠现金1000万元,随着工程的进展,以后又陆续捐款1700万元。
慈善实体救助项目的推出,与已有的直接救助形成了常州慈善救助的一张网络,实现了救急与济困的结合,它变一人所用为多人所需,变一次救助为长期帮扶,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
据介绍,慈善资金的使用方式,是在基金不动的情况下,每年用其增值部分及产生的利息,来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这些资金专户使用,每年都会制定救助计划,主要通过助医、助学、助困、助孤、助老、助残六种方式实施救助。每年平均下来,向困难群体发放的救助金额都在2000万元以上。几年来,慈善总会累计集中发放救助金6874.36万元,惠及困难对象9.43万人次。
做一次慈善容易,长期做慈善很难。常州慈善总会85%以上的资金来自爱心企业的认捐基金增值金。为确保慈善资金源源不断,市慈善总会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联络,建立收费企业联络员制度,同时积极为企业分忧解难,对认捐企业中的职工遇到重大困难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优先救助,解企业后顾之忧。
“2009年至今,我们已救助7名捐赠企业困难职工,发放救助金5.5万元,产生了很好的捐赠回报示范效应。”张勇说,而这样的双向沟通机制,使得每年企业认捐基金增值金到账率都保持在90%以上。 (宋金萍 汪晓霞 蔡 炜 唐传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