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话媒体:解读嫦娥二号卫星探月
11月23日,中国科协组织“科学与媒体对话——嫦娥二号卫星探月”媒体见面会,邀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嫦娥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黄江川研究员,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建忠研究员,与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人民网、中国网、新浪、搜狐、腾讯等中央及北京主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时政、科技记者约40人,就嫦娥二号卫星探月工程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出席当天的媒体见面会。
栾恩杰:航天要强调产业化成果 加强基础平台建设
对于有媒体记者提出的关于中国航天科技产业化预测的提问,栾恩杰指出,目前我国航天科技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我们现在距离产业化还太远。”栾恩杰说,虽然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开始产业化步伐,例如我国的应用卫星已经开始向产业化发展,为社会服务。但是在运载火箭、卫星有效载荷、测控平台等基础系统方面,仍然需要努力加强基础平台的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谈产业化的问题。
“航天技术本身提供的是基础设施,例如卫星定位系统,带来经济效益的并不是航天技术,而是通信技术。所以说,航天技术的产业化,实际上是在基础设施上进行的二次开发。”栾恩杰说。
航天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基础,航天技术的产业化,首先需要加强面对市场经济的技术转化。对此,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表示,中国航天界一直在把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在国家的支持下,航天界正在一步步努力走向市场化。航天科技产业化是一个整体工程,包括了从制造火箭卫星到发射、数据传输服务等整套工作。下一步,在完成国家赋予使命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界将会尽最大努力拓展市场,进一步扩大航天技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于登云:嫦娥三号预选5个着陆点
在当天的见面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表示,探月二期工程的月球着陆区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安全性、可测控性、创新性四方面因素。目前嫦娥三号、四号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初步确定了5个候选区,虹湾仍是首选,其他4个分别为阿里斯基尔撞击坑、开普勒撞击坑、酒海和湿海。
于登云表示,作为探月工程的重要部分,嫦娥三号和四号将是更具有标志性的项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将是一种全新的航天器,目前研发进展情况良好。
黄江川:“嫦娥二号”卫星主任设计师平均不到35岁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在见面会上透露,“嫦娥二号”卫星平台的总设计师不到50岁,副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主任设计师平均不到35岁。他用了“好、快、省”3个字来形容这一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
黄江川说,航天工程特别是探月工程,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典型,人才队伍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介绍说,就卫星系统来讲,自己曾经是嫦娥一号副总设计师,现在是嫦娥二号的总设计师,嫦娥三号的总设计师又是由嫦娥一号的另外一位副总设计师担任。
黄江川表示,这样锻炼队伍的目的就是培养我国科技人才,希望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在“嫦娥工程”的大背景下,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也体现出“好、快、省”的特色,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有利于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更加有利于未来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刘建忠:“月亮走我也走”的“月光工作制”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刘建忠在见面会上表示,目前嫦娥二号卫星平台、测控,相机的工作状态都非常好,保证了数据能顺利接收、传输、处理。目前负责地面应用的80多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工作。由于数据接收必须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两个天线能够同时看到月亮的时候进行,因此地面应用系统的工作时间是按照月光工作时间来计算,这被刘建忠戏称为“月亮走我也走”的“月光工作制”。
接收到嫦娥二号传回的数据后,要经过一系列处理,包括信道处理、源包处理、格式重整等。刘建忠表示,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他们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都是数据的接收和处理,争取不丢失任何数据,因为这是绘制7米分辨率全月图的基础。
据悉,本次媒体见面会由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主办,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普研究所承办,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