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的预估价(显示价格为已使用优惠券价格)
记者体验实际支付价格(显示价格为已使用优惠券价格)
网约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方式,近日,有网友曝出用安卓系统手机与苹果系统手机使用滴滴出行叫车存在价格差,且新手与“熟客”价也不相同,怀疑互联网厂商存在“大数据杀熟”的嫌疑。3月27日,深网记者分别使用安卓系统手机与苹果系统手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到同一目的地进行测试,最终两个系统支付金额差别仅1.5元,下车地点及路况成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预估价格一致 下车地点不同最终支付金额相差1.5元
使用安卓系统进行测试的记者每天都会使用滴滴出行叫车,每周使用6-7次的频率,有一张0.6元优惠券抵扣。使用苹果系统进行测试的记者使用滴滴频率较低,在近一个月内仅使用了1-2次,有一张3元优惠抵扣券。
此次体验从奥林匹克大厦开始,目的地为京基100大厦,体验项目为滴滴快车服务,为保持体验的一致性,过程中也不使用优惠券抵扣。安卓系统手机与苹果系统手机设置了同一出发点及目的地,滴滴软件显示出拼车、快车的预计价格都是一致,快车价格为28.6元(未使用优惠券的价格)。
体验过程中记者发现,虽然目的地及行驶路线一致,但是选择同一地点下车的位置不同,最终到达时间与支付费用也不一样。在未使用优惠券的情况下,使用安卓系统的记者在京基100北门下车,花费27.5元;使用苹果系统的记者在京基100西门下车,花费28.95元,所用时间比使用安卓系统的记者多2分钟。
体验下来记者不难发现,滴滴计价与普通的士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途中涉及到的路况问题以及落脚点的不同,导致1-2元的差额属于正常范围。
滴滴出行CTO(首席技术官)张博在滴滴内网的回应帖
预估价仅供乘客参考 滴滴回应不存在大数据“杀熟”
对于有其他网友爆料存在“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深圳新闻网记者随后与滴滴出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他明确表示,根本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事情。
“测试条件要保持一致,如果出发地、目的地不一样,预估价就会有不同。即使大致方位是一样的,但如果在经纬度坐标上,差了十几米,价格就会有出入。比如终点都定在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其中一个乘客定为T3航站楼的国内出发,另一个定为T3航站楼,地图上差了这十几米,价格就会不同。”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预估价并不代表最终价格,这只是滴滴给乘客的参考价。
记者了解到,滴滴的预估价,最快的时候每两分钟就会刷新一次,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出行需求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3月23日,滴滴出行CTO(首席技术官)张博在滴滴内网发表了题为《滴滴从未有过“大数据杀熟”,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的帖子,他表示“预估价”和“实付车费”是两个概念。“预估价”是为用户提供行前车费参考,会实时波动。“实付车费”是根据每个行程的真实状况标准计费得出支付价格。他在帖子里说,“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容易验证,只要两个手机同时打开滴滴,反复进入发单界面多测试几次,就能发现滴滴‘大数据杀熟’的说法是错误的。”
同时张博也表示,目前滴滴的产品在展示优惠券时确实做得不够明显,从而造成一些误解。滴滴产品团队会对这一点进行评估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