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商银行上市的日子,该股的市场表现让人大吃一惊。开盘价仅比发行价高出1分,10秒后即跌破发行价,尾盘上涨0.61%,成为2012年以来表现最差的新股。次日,浙商银行低价开盘,全天以4.94元的发行价运行,这样的股价也“劝退”了一干上市首日买入其股票的投资者。
事实上,浙商银行的表现不好,在此之前已经露出迹象。浙商银行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结果显示,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941.42万股,网下投资者放弃认购403.2万股,累计放弃认购1341.74万股。虽然新股中签后弃购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在网上和网下出现如此大规模弃购的并不多见。客观上,也表明了投资者对浙商银行上市后的走势并不持乐观态度。浙商银行破发的背后,存在着基本面不足、房地产贷款比重过高、内部控制缺失等问题。
“新股不败”神话已逝
不久前,渝农商行给A股投资者上了一堂警示课。渝农商行11月29日开盘报8.83/股,当天不仅未能封住涨停,而且次日以涨停的“悲剧”成为2019年“最差新股”。此后,股价一路下跌。截至11月29日,其6.65元的收盘价较发行价7.36元下跌了9.6%。
与渝农商行一样,浙商银行也敲响了新股不败的丧钟:11月26日,该股开盘10秒即破发,收盘仅上涨0.61%。次日开盘即下跌,最终下跌4.63%,收于4.74元,与发行价4.94元相去渐远。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股认购阶段,浙商银行被誉为“弃购王”,线上线下投资者放弃认购1341万股,弃购金额达到6628万元,创下2016年实施新股信用认购以来的最高纪录。
浙商银行出现最快破发,不乏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最近新股出现破发潮。11月6日,上市第二天的科创板公司久日新材出现了盘中破发。同日,另一只新股昊海生科也在上市第六天破发。再加上渝农商行,11月以来已破发近10只新股。渝农商行与银行股性质相同,破发对浙商银行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另外,市场对银行股的态度也是一方面。截至11月26日,沪深股市的银行股,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值的多达25家,其中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多只银行股跌破每股资产净值,也显示市场对银行股的态度。浙商银行在这种背景下上市,其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新股加速发行的影响不容忽视。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2019年共有159只新股上市,募集资金共计1768.64亿元。2018年共有105只新股上市,首发募集资金总额约1378.15亿元。10月初以来,新股发行速度明显加快。例如,10月份发行30只新股,11月份发行28只新股。新股的加速发行,不仅会给市场资金带来压力,使市场难以承受,客观上也扰乱了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
浙商银行的迅速破发,打破了A股市场多年来频频上演的“新股无敌”神话,也意味着A股市场告别了“中签必赚”的时代。事实上,“新股不败”的神话对于一个正常的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无风险打新也凸显了IPO制度的弊端和不足。浙商银行的破发不仅凸显了打新的风险隐患,而且也将炒“新”的风险暴露无遗。不得不说,假如股票“中签必赚”的心理定势一直延续下去,那无疑会引起大量并没有作好上市准备的公司冒着巨大风险上市。对企业本身来说,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冲动试险。对于投资者来说,也会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投资的风险,降低资本回报率。
渝农商行、浙商银行以及几家科创板的新股破发,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这在科创板新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实行市场化发行,科创板发行新股的价格、规模和节奏由市场决定,市场约束得到加强。因此,其发行市盈率不再受23倍发行市盈率的高压线限制,导致“三高”发行再度出现在科创板。但发行价格越高,破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多只新股破发,对公司本身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今后的市场认识,却会有一些积极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认识打新和投机风险程度。浙商银行前两个交易日的表现对于警示投资者盲目打新和投机新股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新股快速破发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新股的发行高价。这将迫使发行人和保荐人在推介和路演中保持审慎的态度,有助于降低发行人和保荐人对高价发行新股的预期,防止新股发行带有过多新股圈钱的意味。此外,降低新股发行价格,将使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不良风险值得警惕
《每日财报》分析,浙商银行资产质量不容乐观,潜在的不良风险也值得警惕。
其最新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浙商银行陷入不良“双升”局面,不良贷款127.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71亿元,增幅近22.77%;不良贷款率为1.37%,比上年末提高0.17个百分点。然而,拨备覆盖率已大幅下降。数据显示,该行拨备覆盖率为239.92%,比上年末下降30.45个百分点。
长期来看,2015年以前,浙商银行的不良率是低于1%的,2013年为0.64%,2014年为0.88%。2015年成为分界点,不良率同比大幅上升0.35个百分点至1.23%。2016年,也未能阻止资产质量恶化趋势,不良率进一步上升至1.33%。2017年和2018年略有改善,年末不良率分别为1.15%和1.2%。不过,2019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再创新高,达到1.37%。
与此同时,风险抵补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考验,截至今年6月底,该行239.92%的拨备覆盖率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对于不利风险的增加,也不应有所低估。今年6月末,全行逾期贷款余额135.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9.33亿元,增长27.54%;其中90天以上逾期贷款98.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10亿元,增长18.16%。
上市前,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向浙商银行询问了逾期贷款余额逐年增加等五大问题,证监会要求该行说明增发原因及其合理性和持续性。
房地产巨额信贷遭质问
在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门提出的5项查询中,浙商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也占比较高的比例。
《每日财报》观察了其各行业的贷款分布情况。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该行房地产业贷款1185.27亿元,比2017年末增长62%。今年6月底,浙商银行房地产贷款1176.92亿元,占比12.62%,数值均低于去年。房地产贷款占所有行业的比重排名第二,仅次于服务业的13.78%。
随着房地产政策调控的不断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在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浙商银行房地产贷款大幅增长的现象也进入了证监会的视野。
违规操作下,处罚不断
近年来,由于缺乏内部控制,浙商银行频频受到外界质疑。由于连续踩中辉山乳业、乐视网、中城建和盾安控股等多个大雷,风险控制薄弱问题成为投资者批评的焦点。
今年5月,该行的“假融资”事件也震惊了业界。根据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判决书,2015年6月和7月,浙商银行两家支行购买建设银行重庆分行某支行的两款理财产品共计8亿元。不过,这两款产品是由建设银行有关分行行长编造的。更奇怪的是,直到2016年原银监会对浙商银行总行进行检查,发现这两款产品连序列号都没有,两家分行才发现问题。
此外,2018年以来,浙商银行多次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具体来说,当年2月,浙商银行济南分行因“无真实交易背景办理的表外业务”被罚款70万元。5月,银保监会湖北监管局对湖北分行“未严格审核交易背景真实性开具远期信用证,导致企业使用增值税发票环节套取银行信贷”开出5项罚单,罚款50万元。
下半年,处罚力度更大。9月,浙商银行北京分行因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以流动资金贷款形式发放建设和拆迁资金”被罚款20万元。
10月,潍坊分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罚款20万元。11月,湖州分行因“贷款资金流入股市,向不合格借款人贷款”被罚款80万元。
除上述风险外,2019年半年报还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浙商银行作为被告的未决诉讼21件,涉案金额16887.99万元。当A股市场告别了“中签必赚”的时代,不良率和内控风险屡创新高的浙商银行又该何去何从。
原标题:新股不败神话逝去,内控风险屡创新高,浙商银行该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