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26日,美国新泽西州的纽沃克港,在一百多名嘉宾的注目下,起重机把五十八个集装箱(也叫货柜)依次装载到名叫Ideal-X 的货轮上。这艘货轮,隶属卡车司机出身的企业家Malcom McLean。一个货柜的装载不到七分钟完成,几个小时后,轮船驶离港口,五天后抵达南部的休斯顿港。
这是集装箱改变世界的开始。集装箱,就是一个标准化尺寸的金属盒子,看似平淡无奇,突然使机械装卸的效率大大提高。
回到那个时间点,我们会发现当时每一个物流链上的节点,都有大量的人在卸货、包装、装货,非常复杂。而当有了集装箱,装货、卸货,包括整个商品包装行业的上下游,都发生了改变。
得出的结论是,当我们重新发明一个“容器”,整个行业的很多节点和链条其实都改变了,它代替了很多原有节点,产生了新的机会。
某种程度上说,观察AI产业的逻辑大致也是如此。
AI技术含量的高低,不是改变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只有在通过新的工具,也就是在应用场景落地的产品,去重塑节点和业务流程,才是AI技术的终局。
受限于大多AI公司尚未上市,我们不能观察到AI产业链全貌,这其中科大讯飞是个例外。
不久前,科大讯飞(002230.SZ)发布了2018年年报。
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79.17亿,同比增长45.41%;期间净利润5.42亿,同比增长24.71%。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To C市场,2018年科大讯飞的业务收入25.17亿,同比增长96.54%,To C收入占比30%;实现毛利12.96亿,同比增长70.77%。更重要的是,通过其翻译机产品,公司基本补足了过去To C硬件的短板。
在政法等部分细分领域,落地产品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2018年政法业务收入10.35亿,同比增长85.96%。考虑到政法业务的起步是在2016年,短短两年,这样的增长速度值得关注。
换句话说,通过应用场景落地的产品,去重塑节点和业务流程这件事,正在科大讯飞身上发生。
/ 01 /
2018年收入近80亿,连续7年收入增长超30%
观察AI行业,收入肯定是*核心的因素。
从2018年年报来看,科大讯飞仍然延续了过去的高增长。
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79.17亿,同比增长45.41%;期间净利润5.42亿,同比增长24.71%。这是科大讯飞连续第7年收入增长超过30%。
2012年到2018年,科大讯飞的收入从7.84亿增长到79.17亿,翻了近10倍。其稳定增长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受益于AI技术在应用场景的渗透加速。
这不难理解。深度学习的算法是个高容量模型,只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去喂。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大量的数据产生,这个问题随之被解决。其次,算力的增长使得AI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正因为如此,To B的行业应用和个人应用的推广变得更加容易。
在大多数AI企业还未真正实现商业化的当下,科大讯飞连续7年收入增长30%,意义深远。要知道,处于AI这样高速增长的行业,企业收入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利润的增长。
因为利润是建立在收入基础上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收入决定了你在行业的占有率。互联网都是winner takes all,赢家通吃。细分行业的老大,和其他level的公司估值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收入规模来讲,科大讯飞可以说是整个AI行业*大的公司之一。
当然,收入是一回事,能不能把收入规模转换为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带来更多的净利润,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也是科大讯飞之后需要做的。
如果说,科大讯飞收入的增长是个表象。那么,通过观察其收入结构的变化,你会看到更多东西:
*,B端收入高速增长,垂直领域出现规模效应。
截至目前,旗下智学网已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超过15000所学校。2018年,智学网已在全国逾700所中学商业化运营,服务学生超过80万名,日生产个性化作业30万份。同年,科大讯飞在教育产品和服务收入20.15亿,同比增长45%。
在政法领域,科大讯飞的业务目前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1500个政法单位。2018年政法业务收入从5.57亿增长到10.35亿,同比增长85.96%。
第二,To C业务收入占比提高。
2018年,科大讯飞To C业务收入25.17亿,同比增长96.54%;实现毛利12.96亿,同比增长70.77%。更重要的是,整个To C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31.80%,较2017年的25%,提升了接近7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增长背后更深层次的产业逻辑是什么?
/ 02 /
政法收入破10亿,B端业务飞轮效应开始显现
先来说B端的收入增长,我们以政法业务为例。
之所以用政法业务做例子。一方面,因为政法业务在科大讯飞在业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高,2018年收入更是超过10亿。另一方面,政法业务是科大讯飞2016年才开始做的,代表了其变化的表现,成长逻辑也能清晰反映到其他行业。
先简单介绍一下政法业务。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科大讯飞技术主要应用在法院庭审、公安审讯和检察院的刑事案件智能辅助系统等方面。
以智慧庭审系统为例,公司通过声学处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可实现庭审语音的实时转录,生成庭审记录,将庭审时长缩短28%,文本效率提升10%,合议效率提升25%。极大提升了智能语音助力司法庭审,大幅提高办案效率。
对AI公司来说,像这样的AI行业解决方案的门槛在于两点。一是,庭审、审讯等复杂场景存在大量噪声、打断、多个声源等,因此对语音技术要求较高。二是,这些场景下,存在大量的专业词汇,前期需要一定的数据积累,以此优化模型准确率。
考虑到政法行业数据获取难度很大,一旦产品在某一领域打造出成功案例后,后续会收到越来越多的项目订单。同时,这些项目订单会带来更多的数据,从而加深科大讯飞对场景的理解,提升产品的效率,反过来再推动项目订单的增长,形成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是AI的B端服务市场的典型特征。早年间,科大讯飞布局了医疗、教育、汽车等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先发优势,可能会在之后逐渐显现。
/ 03 /
补足硬件短板,To C收入占比30%
科大讯飞C端业务快速增长,尤其是翻译机的增长,使其原有C端产品能力得到补足。
说起科大讯飞的To C业务,必须要提两个产品——讯飞翻译机和讯飞听见,前者代表硬件消费品,后者代表面向个人用户的线上服务。
先来说说翻译机。2018年,科大讯飞智能硬件收入从3亿增长到8.13亿,增幅高达171.93%。如此巨大的增长,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其翻译机的销售。
科大讯飞2018年三季度投资者交流会上,科大讯飞董秘江涛透露,截至三季度,翻译机营收增长接近200%,并且在翻译智能硬件市场上保持了份额*。
事实上,这并不是科大讯飞*次做个人电子消费品,早前还做过智能音箱,不过结果不尽如人意。
去年,董秘江涛在反思当年智能音箱业务失利的原因时,这样说道:“智能音箱确实科大讯飞起步比较早,是全球*批推出的智能音箱产品,但是在业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采用合资公司的模式,双方在资源匹配,如何形成合力方面,存在很多需要复盘的地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机会。我们刚开始做智能硬件链条比较谨慎,尤其涉及到物料等等渠道各个环节。”
如果说智能音箱的失利,是因为当时的科大讯飞不具备打造个人消费品硬件的能力。那么翻译机的成功,恰恰说明了科大讯飞的进步。
通过打磨翻译机这个产品,公司逐步补齐了智能硬件相关能力链条上的短板,包括设计、产品、运营、营销、渠道、供应链管理等。
以渠道为例,过去的智能音箱几乎全部在网上销售,反观讯飞翻译机则大为不同。截至目前,讯飞翻译机2.0已经进驻线下超过1800家门店,覆盖国内主流的机场体系、国美、苏宁、宏图三胞、数码潮流门店以及通讯和IT渠道门店等。
换句话说,科大讯飞原有较弱的C端产品能力得到进一步补足。长期来看,这样的进化将进一步加强其To C硬件业务的确定性。
反过来说,任何一家AI公司,想要进入智能硬件领域,都会经历和科大讯飞早期一样的阵痛期。
而与其他AI公司不同的是,科大讯飞还有像讯飞听见这样的个人线上服务。一方面,将进一步刺激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用户对科大讯飞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反过来促进硬件业务的增长,形成软硬件双轮驱动的局面。
/ 04 /
标准化率提升,可能带来To B业务的规模效应
对所有To B公司来说,能不能把服务企业的应用变成标准化产品,是判断其商业模式好坏的核心逻辑。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云计算是个好生意?除了市场规模大以外,不就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云计算厂商只需要提供标准化产品。也就是说,只要熬过前期高研发投入的阶段,随着服务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效应将得到显现。
回到科大讯飞上,To B产品的标准化率也是公司未来的成长逻辑之一。
这个数据公司没有披露,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公开资料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在去年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董秘江涛提到过这样几点:
1.前三季度营收53亿中,标准化产品的占比很大。
2.无论是政法,还是教育,每个事业群都有可以标准化的典型产品。
3.公司也在努力推进标准化产品占比。比如,将地方云平台定制化率从60%-70%,控制到20%以内,数字化校园的定制化控制在15%。
换句话说,随着科大讯飞产品的标准化率提高,其毛利率有可能获得提升。这一点,在其他AI公司上也同样适用。
/ 05 /
如何看待资本在AI产业中的价值
在A股市场,投资者看好科大讯飞,往往是出于AI标的的稀缺性。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量资本的青睐,是不是也有可能转换成公司的优势呢?要知道,在任何行业的竞争中,资本的因素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能够在AI技术和行业应用发展过程中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多技术融合。比如,做语音或计算机视觉,可能一开始的时候,主打是某一个技术,但到*后具体的应用场景里面,其实并不依靠单一技术,大多数情况下是多技术的融合。
以优必选的机器人为例,当你在客厅看电视感到口渴时,告诉机器人,它就会自己从客厅走到厨房,找到桌上的水杯,拿起来,再送到你面前。这似乎跟我们理想中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十分接近。
但是,这个对我们人类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对于机器人而言并不容易,它包含了声源定位、降噪、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深度场景识别、实时三维地图构建与自主定位导航、物体识别、壁障、抓取等一系列复杂技术。
这对创业公司是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大多数AI创业公司的团队往往早期是基于单一技术的研发,当应用场景需要其他技术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如果他们没有去掌握其他技术,他们就无法实现商业化。商业化受限,反过来又制约了其进行新技术的投入。
相比而言,像科大讯飞这样的公司就不同了。现有成熟的业务带来现金流,可以支撑其持续的搞研发投入。同时,海量的资本也帮助其在AI产业链上完成了远超其他竞争对手的布局。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科大讯飞对外投资的公司多达数十家,涉及教育、医疗、车联网、IoT、机器人、服务业等众多领域。但其共同特点是,都与科大讯飞的业务线有关联。其中,包括商汤科技、优必选以及寒武纪等知名公司。
随着AI技术渗透加速,这些布局的价值究竟能对科大讯飞带来多少帮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