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记者再次来到蓝色硅谷核心区进行探访 ,结果一个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水泊村四周布满了新建的红砖房,但很多都空着;东南庄村则忙着选好地角盖平房出租,年租金不低于10万元。鳌山卫镇和温泉镇都不允许私盖新房,为何到去年年底时,还是有一片平房盖了起来。大量新房的出现,不禁让人打个问号:这是否与蓝色硅谷的规划有所关联?
水泊村
很多新建房屋都空着
村周围布满了空砖房
在鳌山卫镇以北6公里左右的地方,坐落着一个水泊村,与整个镇上许多村子不同的是,这个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东侧为海泉路 、西侧为莱青路 、南侧为鹤山路,皆为交通要道。而整个村子身处平原开阔地带,一条河流从村旁经过,与周边山脚下的村落相比,它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然而,凡是从周边路过的人都会发现,水泊村还有其它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四周遍布的空房。水泊村东侧的海泉路 ,是驶向即墨温泉镇的必经之路 ,距离这条路约500米的地方,是一排排红砖房。从远处看去,房子非常新,没有安置门窗,空空荡荡。
记者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向水泊村走去,空房和海泉路之间是农田。来到那一排排空房子跟前,全是清一色闲置着。记者围着一处房屋转了一圈,发现盖得非常粗糙,房屋的地基是用石块堆砌而成的,但与旁边的老房子相比,地基看起来不结实,缝隙里塞满了小石块,而且没有用水泥填缝。从这一个细节看,这些新房没有给人安全感,记者不禁疑惑:一个用碎石块做地基盖起的新房,会有人居住吗?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整个水泊村不仅东侧盖起了空房子,在村子的南、北、西侧,都可以看到刚盖起不久的红砖房。记者在村北头采访时,看到一处空地上堆放着大量红砖。而东北角的一处空地上,三面用1米多高的砖墙围了起来,旁边还有一台挖掘机。
村民说盖新房多为拆迁
采访中,水泊村一位姓张的村民告诉记者,那些空置的红砖房,多是去年年底盖起来的,而且几乎不会有人住进去。“这片新房盖起来没多长时间,而且盖房子的人大都已经有住宅了,再盖新房是有其他想法。”据这位村民介绍,早在两年前,村里就传出了可能拆迁的消息,“当时都传言水泊村附近将有大项目,所以,从那时起就有人开始盖房子。”说起盖房子的目的,该村民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无非就是占个场,想多拿点补偿款”。
这位姓张的村民还向记者透露,水泊村东侧新盖的那片新平房,所在的位置原来是农田,后来有人进行买卖,买地的人就用来盖了房屋。“这些房子都没有证,也办不下证来。”该村民说,即便知道新房没有合法的证件,但盖房的人还是不少,“有的来盖房的不是水泊村的,是外村的。”据该村民介绍,这些盖房的人现在也是在冒险,“现在盖这么一个院,包含买地的钱、材料费加人工费,至少要花十来万块钱。因为没有证,谁也不知道将来能不能得到补偿,确实有点风险。”
东南庄村
有人盖房出租,年租金至少10万
距离水泊村不远的东南庄村,也是鳌山卫镇北部的一个小村,地理位置更加优越,除了紧邻鹤山路 、滨海公路等交通要道,其东侧还毗邻海泉湾度假村。3月10日上午 ,记者来到这个村子时,靠近海泉路的一块空地上,正在大面积盖平房。记者在现场转了一圈,大约有20个工人在忙碌,除了正在盖的,东侧还有一块空地,已经用石头打了地基。
记者问一位建筑工人房屋用来做什么 ,对方告诉记者往外出租。就在交谈的时候,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男子来到了施工现场,他说是工地的负责人。记者以租房者的身份和他聊了起来,这位负责人说,所建平房的地都是个人的,而建房出租也是个人行为。“这些地都是村民个人的,盖房子没有什么问题,再过半个月左右这些就都盖好了。”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主体构造已经完成的两大片平房已经对外出租了,差不多有8间平房大的面积年租金都不低于10万元。“一个租给开超市的,一个租给开网吧的,靠近海泉路的那片想租给开饭店的。”
据该负责人讲,整个新盖的这片平房,将来都是瞄着旅游度假去的,“因为东面是海泉湾度假村,将来随着蓝色硅谷战略的实施,这里的发展潜力肯定很大,所以在这里做生意稳赚。”该负责人说。
东山沟村、掖杖村
新房不多,去年起禁止建
3月10日中午 ,记者又来到了温泉镇的东山沟村和掖杖村,这两个村子挨得比较近。从外面望去,两个村子很少有新盖的平房,只有东山沟村的西侧有几处,在掖杖村则没有看到新房。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掖杖村的村民,对方告诉记者,自从 2011年起,镇上就不允许村民私自建房了,因此去年盖房的非常少。当记者问东山沟村那几处新盖的平房是否有人住时,对方表示“不好说”,“还没有完全建完呢,谁知道会不会有人住进去。”
这位村民还告诉记者,水泊村的那片空置的房子,其实也是不让建的,听说还被要求自行拆掉。“那些房子有的被拆掉,后来又盖起来,好像反复过几回。”
该村民的说法,其实记者在水泊村采访时就听过,当时水泊村的村民就告诉记者,鳌山卫镇也不让私盖新房,凡是不合规定的,都要求村民自行拆掉。为此,2010年底至2011年6月间,有的房子的确被拆过。但不知道为何,到去年年底时,还是有一片平房盖了起来。文/图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