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衣大叔周鸿祎
这次去美国,我在硅谷待了5天。每天开6到8个会,见了很多创业者,也见了很多投资人,还是蛮有感触的。硅谷的创业热潮如火如荼,我总结了一下有七个感悟。
第一,AI时代的创业者都很年轻。大多都是95后,还有很多00后。AI确实属于最敏锐的一代。
第二,特别精英化。基本上都是名校毕业,因为搞AI对博识是蛮有要求的。现在光是传统大厂的背景已经不够了,像Facebook、谷歌都有好几万员工,得要是AI新秀,比如OpenAI、英伟达、Anthropic这些公司出来的。我还发现一个挺典型的特点,那就是华人的比例相当高,大概占到30-40%,这说明我们中国人非常的聪明,在AI上非常有感觉。在北美AI产业里,华人基本上撑起了半边天。
第三,和传统的互联网团队相比,AI创业团队非常微型化、小团队化。平均每个创业团队大概5-10个人。有VC甚至说超过20个人的团队不投,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大家都在用AI解决一些很垂直的问题,刚开始需要聚焦,不需要那么多人。第二AI团队本身要学会利用各种AI工具来省人力,如果一个团队很庞大,说明自己对AI工具都不会使用,不能降本增效。他们对AI都不理解,何谈AI创业呢?
第四,硅谷已经没有人卖大模型了,都在卖产品。产品的背后实际上是大模型在赋能,核心是要找到特别的场景,聚焦解决一个痛点问题,所以创业团队对业务场景的深入了解变得很重要。就像我说的像电动机一样,大模型是隐身在很多产品和解决方案之中。模型只是能力,不是产品。
第五,VC愿意投资ToB的场景多于ToC的场景。对ToC的场景,大家看法不太一致。要么不看好,要么就认为现在不到时候,或已被巨头垄断。对ToB的发展环境,大家却都交口称赞。因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提高商业的生产力,解决商业环节的痛点问题,而美国的企业愿意买新技术,愿意接受新创业公司的方案。所以ToB创业公司收入的增长倍数、增长曲线都非常惊人。在美国,无论是SaaS化的公有云部署服务,还是私有云私有化部署服务,都是按照每年续费的付费方式,这对提供ToB方案的企业非常的友好,也就催生了很多企业的快速增长。
第六,商业化的要求变高。过去互联网是刚开始可以免费,想不清怎么挣钱也没关系,先搞到用户在说。但是现在对 AI创业的要求是你第一天就要想清楚从谁那儿收费,不可能让你先拿钱砸用户,用户来了再想办法。所以很多VC说没有收入的企业是不会投的,哪怕收入只有1万美金或者10万美金,也代表验证了商业模式,VC就会愿意投。我看到创业者都不再追求多么大的规模,而都是在一个很聚焦的点上解决痛点问题,争取让用户愿意为他付费。这也在改变互联网长期以来,免费+广告的商业模式。
第七,VC非常的活跃,投的公司非常多,且非AI不投。传统的VC就不说了,普遍估值越来越高,甚至有点泡沫化。现在学习YC的孵化器也越来越多,他们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孵化器是投VC之前的早期项目,早期项目比较容易夭折,成功率低,但是像YC、HFC这样的孵化器花了很多努力,用来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这让我想起了育婴房的保温箱。YC一期就扶持300个公司,数量非常大,正是这些日益活跃的天使投资、早期投资、VC,给硅谷的AI创业环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土壤。以上是我这次见了一些创业者、VC后的几点感慨,和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