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丨陈序宁
雷军的第五次年度演讲,主题词是勇气。
虽然不少信息之前都在网络上以不同形式传播过,但这的确是雷军第一次在千万观众面前,完整讲述一个关于勇气、关于后来者成功坐上牌桌的故事。
最近几年,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论调,“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只要肯吃苦,就会有吃不完的苦”。它像一股股冷风,试图吹灭我们心中的火焰,让我们对奋斗和梦想产生怀疑。
雷军年度演讲的不凡之处在于,他本人和小米公司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后进者通过不断努力、不停吃苦而实现逆袭的励志故事,包裹在一层由勇气和梦想织就的美丽外衣下面。
创新和勇气,小米都有,但不是它做得最好的事,也不是雷军带领小米一往无前的源泉。
雷军造车,在决策的过程和节奏上,跟十年前小米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几乎如出一辙。
在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之后和小米发布第一代手机之前(2007-2010 年),一些品牌和产品已经崭露头角:
HTC联合谷歌推出全球第一款安卓手机HTC G1、三星诞下了Galaxy系列、魅族的第一款智能手机M8问世,LG、摩托罗拉、黑莓等厂商也开始出手。连后来一直被惋惜或嘲弄“未能及时跟上智能手机潮流”的诺基亚和黑莓,也在2008年分别推出了自己的首款触屏手机。
初代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纪元,也激发了其他公司对智能手机研发的热情。
不管是盲目跟风、亡羊补牢还是顺势跟进,这一时期,市场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产品,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
那几年的造梦者,是乔布斯。
雷军做手机,稳扎稳打。用他自己当年的话说:“你做一件事情肯定要了解同行做到什么程度了,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
充分的市场调查,背后就是一个不断梳理筹码、计算胜率的过程。多算胜,少算不胜。
小米官宣造车是在2021年,此时距离特斯拉发布Model S也过去了差不多十年。站在这个节点上,虽然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汽车产业的未来是新能源汽车,这个判断已经具有较高的共识度,也得到了市场数据的印证。
所以,不管雷军有没有“在70天里进行85场200多人的访谈”,都不影响他得出最后的结论:“智能电动车是大势所趋。”“造车,必须干。还要做长期投入的打算,至少投100亿美元。”
想干翻特斯拉的不在少数。但即便到了眼下,特斯拉都还没遇到过一个像样的对手。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到2022年底,国内的蔚小理都没能在10万辆这个门槛上迎来扭亏为盈的转折点。质地更脆皮的PPT造车公司们纸上谈兵,新势力小透明们勉强量产又卖不动,它们都在浅吻了一下新能源的罗曼蒂克后迅速消亡。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里造梦的人,是马斯克。他给华尔街造的最新的梦,是2.5万美元的入门级电动车Model 2。
雷军,既不是造梦者,甚至也不是最早的趋势追随者。
智能手机时代,起势者iPhone,“首席顺势者”HTC、三星。电动车时代,起势者特斯拉,“首席顺势者”蔚小理。
但雷军的长处是,一旦认定了一件事,他会是那个拧干毛巾里最后一滴水的人。狠起来的时候,还可能会把毛巾拧断。
正如雪豹财经社在两年前的一篇文章中的判断,“新富颠覆旧贵的故事听起来很美,但在真实的商业社会,更多的是巨头后发制人、新公司成为探路石的冰冷现实。”
从这一点上,小米的策略很像善于后发制人的腾讯:在市场竞争中采取跟随者的角色,观察并学习市场上的先行者,然后通过自身的优势快速迭代,最终实现超越。
今年的演讲,雷军又带火了一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最近还有一本《乡下人的悲歌》,据说金融圈的人集体捧读。
大概两年前,他们还追捧过另一本书:《纳瓦尔宝典》。
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知名硅谷天使投资人纳瓦尔推荐了十几本书,但他又特别强调,这不是他阅读源泉的全部:
我在分享书目的时候,大概有2/3的书是不会说的。之所以不说,是因为我觉得不好意思,这些书听上去不像好书,谈论的话题似乎微不足道或傻里傻气。所以我不会把自己读的所有书都跟人分享。我什么书都读,包括被别人视为垃圾的书,甚至别人认为应该受到谴责的书。我也读那些跟我观点完全相反的书,以此启发自己思考。
德鲁克说,每一个成功的组织背后,都曾经有人作过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我们好奇的是,对雷军来说,关于造车,那个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他在舞台上袒露的那些苦、难和迷茫,都太浅了。
雷军年度演讲就像纳瓦尔的书单一样。他只说了一半,而无法言表的那一半,有可能藏着更重要的秘密。原标题:雷军不是造梦师,小米不是梦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