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奈
编辑|方奇
媒体|AI大模型工场
在业界,红衫有句投资原则广为流传,"Bet on the racetrack, not the jockey.",直译过来就是" 赌赛道,不赌赛手 "。
ChatGPT 横空出世,引爆全球 AI 市场,资本疯狂进入 AI 赛道。
OpenAI 已获 143 亿美元融资,最新估值已超过 800 亿美元;与 OpenAI 同处大模型发展第一梯队的 Anthropic 也已获超 75 亿美元,估值达 184 亿美元。
CBInsights 数据显示,2023 全年生成式 AI 新创在全球获得约 204 亿美元融资,是 2022 年 36 亿美元的 5 倍以上。
在国内,据 IT 桔子数据,2023 年中国人工智能赛道在一级市场的总融资事件数有 530 起,总融资交易额约有 631 亿元。
智谱 AI、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四家公司在资本的热捧下成为 " 新 AI 四小龙 "。
而类似的故事在上一轮 AI 浪潮中也曾上演,而目前更多的是 BAT 大厂在大模型领域的疯狂投资。
2016 年阿尔法狗打败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AI 成为资本市场的 " 宠儿 "。在此后的几年间,商汤、云从、旷视、依图凭借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先优势迅速成长为 "AI 四小龙 "。
在大家都以为 "AI 四小龙 " 会像故事中的主角那样大获成功,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截至目前,"AI 四小龙 " 长期亏损的局面仍未得到缓解。
直到大模型的出现,又让资本重新看到 AI 未来发展的潜力,投资上一轮 "AI 四小龙 " 的红衫、高瓴、阿里等又在 " 新 AI 四小龙 " 中出现。
不过与上一轮 AI 投资不同的是,这次大模型的投资,少了 VC 的身影,多了互联网大厂的押注。
大厂投资众生相:海投的阿里,激进的腾讯,焦虑的百度
AI 大模型一方面给全球带来了科技发展的震撼与希望,于此同时,AI 带来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
" FOMO "( 错失恐惧症 )情绪在蔓延,无论是互联网大厂、投资人还是初创公司,都害怕 " 错过 "。
阿里、腾讯、百度、美团这些老牌互联网大厂都在纷纷押注大模型赛道。
阿里无疑是最为激进的一家,半年时间投出 5 家独角兽。据 AI 大模型工场不完全统计,2023-2024 年 5 月底,阿里包括蚂蚁集团已投资 7 家大模型相关企业,投资金额超过 35 亿元。
其中,据阿里财报披露,公司于 2024 财年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 AI)投资合共约 8 亿美元,购入约 36% 股权,为于月之暗面的优先股投资。
在 MiniMax 的新一轮融资中,阿里领投至少 6 亿元,且对智谱 AI 也先后投资了 16.4 亿元。
除了对通用大模型初创公司的投资外,阿里也在下注大模型垂直应用领域。近日,AI 教育硬件公司精准学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阿里,投资金额近 2 亿元。
腾讯在大模型上投资了智谱 AI、Minimax、百川智能、深言科技等大模型公司,四家独角兽参投三家,此外,还投资了燧原科技、无问芯穹两家芯片公司。
其中,在去年 6 月份 MiniMax A 轮融资中,腾讯是其唯一投资方,投资了 2.5 亿美元。在刚过去的 5 月份腾讯也入局了月之暗面,不过有知情人士表示,腾讯此次投资的金额并不多。
腾讯无论从参投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与阿里不相上下。相比阿里和腾讯的激进,百度和字节则更加保守或者说更加焦虑。
" 新 AI 四小龙 " 的投资中都不见百度和字节的身影,截至目前两家没有投资其中的任何一家。
这一选择可能源于百度对市场态势的审慎判断,同时也折射出百度在追求全面布局时的复杂心态。既要 All in 自家文心大模型,同时也不放弃投资外部大模型的机会,还要发展大模型基础设施。
百度既要又要还要,但现实情况是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
过去一年百度参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垂直大模型应用以及大模型基础设施两个方面。
去年 3 月百度领投瞄准情感社交赛道的西湖心辰 Pre-A 轮,此后,先后投资了聚焦文生视频的生数科技及做行业级 AI 数字员工的百应科技。
值得关注的是,百度还投资了芯片厂商无问芯穹,以及提供互联网数据服务的光魔科技。
大模型发展三要素,算力、数据、算法,百度已经布局两项。
对百度来说,想要追求 " 大而全 ",还需要再慢一点。
去年百度设立了规模 10 亿元的百度文心投资基金,重点投资孵化大模型领域的优质创业企业,为其提供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在内的一站式资源。
BV 百度风投管理合伙人高雪曾表示," 我们期待与更多志趣相投的算法科学家、产品经理、行业专家等创业者们携手共进,共同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
素有超级 APP 工场之称的字节,似乎想要延续之前的路线。在此轮大模型投资中,一个项目都参与,极其坚定地做自己的大模型,全部押注内部研发。
在数据整理中,AI 大模型工场发现,刚成为 AI 独角兽的智谱 AI 在大模型投资中的投资数量与阿里、腾讯、百度有得一拼。据不完全统计,智谱 AI 过去一年共投资 7 家 AI 公司,且都为清华系。
在 " 新 AI 四小龙 " 的投资中,还有两家比较特殊的公司,美团和小红书。两者共同参与了月之暗面的融资,美团还参投在智谱 AI。虽然两者的主营业务与大模型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面对 AI 大模型发展的浪潮,谁也不想掉队。
如果说,资本热钱涌向 " 新 AI 四小龙 " 的背后,是 2023 到 2024 年资本市场对 AI 大模型狂热的缩影,那么各大厂集体参投后,路径选择的差异,则是他们对大模型未来发展的冷思考。
深扒大厂投资大模型背后,云计算才是关键
据 AI 大模型工场观察,这些大厂们的投资意图不尽相同,也导致他们投资的方式各有差异。
水面之下,隐藏着这些大厂们投资大模型背后的云计算考量。
阿里此次的大模型投资并不是直接用真金白银砸向初创公司,而是以算力支付的模式给初创企业提供支持。换句话说,初创企业用阿里给的充值卡购买阿里云的算力,在这个过程中,初创企业获得算力,阿里获得收入,一举两得。
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向月之暗面投资的 8 亿美元,其中近一半是以云积分的形式提供的。
与阿里做法相同,腾讯投资 MiniMax 也同样包含一部分算力支付,腾讯云为 MiniMax 提供支持,为其搭建了从资源层、数据层到业务层的云架构。
最近还发生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曾为阿里云代言的王小川突然转向了与腾讯合作。要知道百川智能曾是阿里的标杆客户,就在一个月前王小川还在为阿里站台,他表示," 阿里云用先进 AI 算力,支撑模型的快速迭代和部署,帮助我们在 AI 时代持续创新。"
这次王小川的突然变卦也让我们看到云厂商在大模型 B 端客户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不难理解由字节挑起的大模型价格战最终演变成大模型降价潮。
总体来看,阿里、腾讯、百度这些云厂商都希望通过与初创企业的强强联合共建 AI 大模型生态。这是因为,云依然是各家的主导战略,而大模型则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云计算新的增长点。
上周在第二十届全球中国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表示," 任何希望利用我们人工智能技术的客户,都离不开云计算能力的支持……当他们在我们的平台上使用开源人工智能时,同样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这正是我们云计算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大模型对云计算所带来的加持也在财报上有所反映,2024 财年第三季度,阿里云在该季度营收增长 3% 至 280.66 亿元人民币,经调整 EBITA 利润增长 86% 至 23.64 亿元人民币,创财年新高。
而在此前百度财报会上,李彦宏也透露,大模型为其云业务带来了约 6.6 亿元增量收入。
总之,寻找云计算新增长是阿里、腾讯、百度的共同诉求,但具体分析下来,阿里无论是从大模型开源的战略还是海投大模型,都希望利用大模型构建自身 AI 生态,做大做强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向未来投资。
而腾讯则一方面布局大模型时代的云计算,投资重点初创企业,另一方面,注重内部研发,可以说是内外兼修。
无论是前段时间基于 DIT 架构对文生图模型的升级还是最近推出的基于混元大模型的元宝 APP,腾讯在不断加速追赶 GPT-4,提升基础大模型能力。
相比阿里和腾讯对云计算所带来的价值重视,百度更加关注自身模型迭代与模型应用,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纵观百度的投资,避开了与自家文心大模型有竞争关系的通用模型,关注垂直应用落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一年,百度完成了从文心 3.0 到 4.0 的迭代,利用大模型重构百度原生业务,颠覆百度搜索、百度网盘、百度文库等业务线工作流程,完成提质增效。
在李彦宏看来," 应用的进步,可以推动基础模型的创新,也有助于加快从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变。"
这种理念在百度的大模型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AgentBuilder)正在逐步跑通从开发、到分发、再到变现的路径。目前文心智能体平台已经有 16 万多名开发者和超 5 万家企业入驻,覆盖了 100 多个应用场景。
无论是阿里还是百度,他们的底层逻辑都是:用生态建设把大模型池子做大,拉高云计算的上限。
而字节则走了不同的路线。
字节跳动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势头正盛,口袋里有钱,内部有人、有技术,这些优势让字节有信心自己做大模型并能创造出下一个 " 抖音 ",因此没有投资一个相关企业。
除了豆包大模型家族外,字节剪映发力文生视频,目前 " 即梦 " 已开启大范围内测,此外字节 Flow 部门还上线了扣子、AI 角色互动 APP" 话炉 ",AI 绘画工具 "PicPic"。
美团则主打一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与自身业务相关或有协同效应的领域。如投资了三家机器人公司,包括康诺思腾、银河机器人、宇树科技,此外,还投资了一家专门做智能网联无人车、无人货车的九识智能。
可以看到,这几家互联网大厂在大模型的投资上,呈现出不同的策略,并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进化。
海外投资市场趋冷,连锁效应显现
尽管大模型独角兽企业的融资热潮仍在继续,5 月底智谱 AI 刚刚融获沙特 Prosperity7 的 4 亿美元资金,但是,整体上 AI 行业投资热度正在下降。
IT 桔子数据显示,2024 年 Q1 AI 生产和 AI 行业应用融资金额分别为 123.89 亿元和 74.01 亿元,对应投资事件数量分别为 36 起和 65 起。
投资趋冷带来的连锁效应已经显现,最近海外 AI 独角兽纷纷 " 卖身 "。
Adept、Humane 等明星初创公司以及最早一批独角兽企业 Perplexity AI、Stability AI 都在寻求并购。
高昂的研发成本与推理成本、模糊的商业模式以及激烈的外部竞争等等原因,投资人的钱投进去看不见一丝水花,自然不想再向这种烧钱的无底洞追加投资,而这些曾经的独角兽也不得不寻求巨头的收购,否则就只有走向 " 灭亡 "。
实际上,国内 "AI 四小龙 " 就是典型的例子,曾经他们也是资本市场的 " 宠儿 ",虽然商汤和云从已经上市,但目前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如果大模型初创企业,像 "AI 四小龙 " 那样,迟迟无法变现走通商业模式,那么资本又有多少耐心等待?
目前大模型变现公认的两种路径:ToB 和 ToC。在国内,C 端付费困难,目前也就只有文心一言 4.0 推出付费版,但具体付费数据百度官方并未披露过。最近 " 黑马选手 " 月之暗面也开始试水付费服务,不同于传统的付费模式,月之暗面推出打赏机制。
尽管这些都是国内大模型头部选手,C 端变现依然困难,更不用说其他公司,因此,相比 C 端大家更看好 B 端的商业价值。
不过,最近打得火热的大模型价格战,让人们猛然发现,B 端竞争也如此激烈,差不多的模型、差不多的服务,能吸引让客户买单的,就只剩下价格了。
资本从火热到趋冷,投资人从害怕 " 错过 " 到回归理性,元宇宙泡沫破裂的全过程还历历在目,对于大模型来说,要警惕像元宇宙那样,资本过后,只剩一地鸡毛。
而对于新技术来说,只有走通盈利模式,这场变革才有价值,才能真正赋能新质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