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历“入华以来最大滑铁卢”的屈臣氏,或许不会想到,仅一年后,其向着“业绩底线”再探了一步。
昨日(3月21日),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发布了2023年财报。报告显示,期内,屈臣氏中国销售额为164.5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2.24亿元),同比下降6%;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0.4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64亿元),同比下降4%。
2023年,屈臣氏销售额与EBITDA,再度录得近9年最低。
而屈臣氏中国此前所规划的“放缓开店速度、提高单店销售额”策略似乎也并未奏效,2023年,其在基本维持与2022年同等店铺数量的同时,单店销售额也出现了6.6%的同比下滑。
屈臣氏中国是在经历“转型的阵痛”,还是已经无法遏制地走上下坡路?
营收、净利双降
屈臣氏中国业绩为近9年最低
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新一轮下滑始于2022年。那一年,屈臣氏中国销售额及EBITDA双双出现大幅下滑,包括1%的毛利率在内,成为屈臣氏中国自2017年来的最低值。
彼时,在一片唏嘘中,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是屈臣氏中国转型的必经阶段,相信凭借“全球最大之国际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商”的实力,屈臣氏中国必将迎来“翻身之仗”。
然而一年过去,屈臣氏中国交出的成绩单仍不够理想。根据财报,2023年,屈臣氏销售额与EBITDA再度为负,并再次刷新2015年以来的最低值。
在一片暗淡中,也有些微光亮溢出:相比于2022年双位数的大幅下滑,2023年,屈臣氏中国销售额与EBITDA分别录得-6%、-4%,下滑速度明显放缓;同时,统计期内,屈臣氏中国毛利率为2%,同比上年的1%,出现微涨信号。
此外,从店铺数量及单店销售额情况来看,去年,屈臣氏中国的确在慢慢走出寒冬。
财报显示,去年,屈臣氏中国店铺数量为3840家,与2022年的3836家基本持平。虽然这个开店速度与2021年前的屈臣氏仍不可同日而语,但2022年“一家关闭一家店”的“惨烈”境况至少已得到遏制。
店铺数量正增长的同时,2023年,屈臣氏中国同比店铺销售额实现1.8%的增长;单店销售额同比下滑6.6%至4.28百万港元,下滑速度相比于上一年也有明显回转。
对于这份成绩单,屈臣氏在财报中表示,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之表现,受到经济全面重启后,消费意愿低迷及市场竞争激烈影响。此外,屈臣氏在财报中还特别“点名”中国香港地区,称集团零售部门在2023年录得正增长,主要是由于欧洲及亚洲业务理想,但香港百佳店铺人流不足,导致部分增长被抵消。
革新门店、高层“换血”
屈臣氏中国能否触底反弹?
近年来,线下美妆零售进入新的“淘汰赛”,“幸存者们”开始不约而同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就屈臣氏中国而言,尽管其业绩表现在过去一年不如人意,其也从未曾停止过“自救”。
以门店升级为例,屈臣氏有意摒弃以往“大而全”的开店模式,开始往精致化、重体验的方向进阶。据公开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屈臣氏门店,不仅有娃娃机、弹珠机、立体橱窗等年轻消费者喜欢的互通体验装置,还有男士购物体验专区。屈臣氏官方将这类店型称为“第11代店铺”。
在此基础上,屈臣氏还有意根据主流人群属性做店铺分层。比如,去年12月,屈臣氏就曾在以学生为主的某门店里,联合快看漫画,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二次元”购物空间。
图源屈臣氏中国微博
同时,屈臣氏还试图挖掘独家合作产品以及跨品类增长的空间。在去年4月的消博会上,屈臣氏首次携“健康新美学”主题展馆亮相,并宣布启动“品类舰长计划”,以深耕大健康赛道,同时,其还为合作药企赛诺菲旗下品牌美菌纳在屈臣氏的独家首发新品,开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发布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门店上下功夫,日前,屈臣氏集团还发布了“换帅”公告,表示从今年4月起,高宏达将卸任屈臣氏中国行政总裁,接棒的是陈志豪、聂薇,二人将出任屈臣氏中国联席董事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推动屈臣氏O+O(线上及线下)转型的关键人员之一,陈志豪于2011年加入屈臣氏,担任华南区营运总监,2023年晋升为营运总经理。
而聂薇则于2018年加入屈臣氏,担任市场总监,2021年,其晋升为顾客增长总经理,2023年又接管了采购部。屈臣氏方面表示,聂薇不但在企业微信构建了4300万消费者互动平台,还开创了屈臣氏云店小程序O+O业务模式,并成功创立媒体零售业务OptimO,功绩赫赫。
屈臣氏集团董事总经理黎启明公开表示,陈志豪、聂薇为屈臣氏成功转型成为O+O零售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我相信他们将继续发展集团的增长战略,以应对中国内地市场的快速变化,并专注于为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购物体验,优质产品和卓越服务。”
不难看出,屈臣氏中国并未停止探索向上进阶突破的出路。那么,在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屈臣氏中国今年能否挽回增长颓势,业内也较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