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按照便利蜂内部运营管理App“蜂利器”显示,便利蜂全国店铺为1326家店。其中,拥有百家门店以上的城市只剩四个:北京745家、天津227家、南京114家、上海101家。
便利蜂过去全国激进扩张的代价,是在一整年的关关关之后还有13个城市仅有个位数门店。
包括广州、深圳、郑州、扬州等大中型城市都只剩1家店铺,温州、金华、唐山均关停到只剩2家门店。
按照CCFA发布的2022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统计,便利蜂截止2022年底上报的店铺数是2005家。
若便利蜂上报CCFA的店铺数是真实的,那意味着在结束疫情后的消费已缓慢爬坡的2023年,便利蜂仍未停止下坠——整一年便利蜂0新增门店,关闭店铺数达679家。
便利蜂接近每天都在关停至少2家门店。
而店铺持续、大量的关闭可能是便利蜂无法逃避的未来。
现实在于,精于算法的便利蜂在加盟上打的算盘彻底落了空。便利蜂已陷入没发展但又找不到接盘侠的困局。
据来自便利蜂内部督管门店运营的城市总的官方数据,截至目前,便利蜂全国签约的加盟门店仅有80多家。
目前在便利蜂最为优势的北京大本营地区,已有头批两家加盟店因为不赚钱而解约。更多加盟商则畏于“解约即违约”的合同格式条款捆绑而勉强支撑,控诉“便利蜂加盟是坑”的加盟商甚多。
从进程来看,便利蜂自去年8月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四城开启加盟转型,至今达成率仅6.7%。
市场用脚投票,便利蜂何去何从?
一
加盟的“算盘”
从现今的全国版图来看,便利蜂目前仅残存最后一点优势即北京大本营市场的基本盘还在。
除掉北京市场,曾野心勃勃全国“摊大饼”的便利蜂在哪个城市都没有建立网点优势。
济南(44家)、杭州(25家)、苏州(18家)三个城市还留有双位数门店,廊坊(9家)、青岛(9家)、石家庄(8家)、宁波(6家)、无锡(6家)、常州(4家)到温州、金华、唐山均关停到只剩2家门店,郑州、扬州、广州、深圳则各剩1家店铺。
便利蜂截至2023年底全国门店分布统计表(零售观察|制图)
个位数门店的城市多达13个,对于便利蜂而言,这些门店是徒增管理运营成本和亏损的负资产存在,彻底退出上述城市,将所剩无几的人力、物力、财力专注在门店密集区域市场,提高密集区域门店覆盖率及提升门店经营质量,曾是便利蜂可以选择的、不失为路径正确的“自救”答案。
结果都看到了,便利蜂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一条看似见效要更快的捷径——直营转加盟。
从2021年底的降薪,2022年的“冬眠”,到2023年的“关店潮”,到“直营转加盟”,便利蜂已历经数轮裁员,其中人事、物流、中台、技术、商品、运营、选址开发以及门店等业务部门均受波及。尤其是技术部门和全国开发选址部门,按媒体报道均是高达20%-70%的裁员重灾区。
而2023年上半年,按媒体报道,便利蜂又有千人规模左右的裁员,波及技术研发运维类人员。
至便利蜂在2023年年中开推加盟,负责便利蜂所有直营门店和加盟店运营管理业务的城市总只剩四个人。一人要管理将近300家门店。
从结果上来看,便利蜂没有选择进一步的断臂止损、深练内功,而是转向押注在加盟上。或许正是便利蜂人力的短缺,资金的捉襟见肘,以及这家公司急功近利的本性。
将已开的直营店开放给加盟商接管,便利蜂一则能收取每家加盟商20-21万元的加盟金,解了融资不利、资金链紧张的危机;
二则能将不赚钱的便利店门店前端的“大包袱”整个甩出给到加盟商,后者承担便利蜂门店所有的废弃、盘亏、容器耗材、水电费、维修费、刷卡费、垃圾清运费、通信网络费等各项日常经营成本和店员人力工资成本,便利蜂自身坐享“后台”品牌商、供应商商品销售返利,货架陈列位置的买断收益,及便利蜂后端自有品牌供应链及鲜食工厂出货的收益。
如此一本万利,是便利蜂选择直营转加盟的底层逻辑——前端店铺可以不赚钱可以亏损,只要保证网点的铺货量,便利蜂就能持续活下去。
甚至,如果便利蜂的加盟生意能顺利从既有店延展到新开店——“带资打工”的加盟商,能给便利蜂出钱、出力、又出新店,便利蜂可能重回拓展的巅峰。
但是,如前所述,80多家签约加盟店,6.7%的加盟签约率,均暴露便利蜂加盟算盘的落空。
二
加盟陷阱:废弃大、盘亏大
预期不达,在于便利蜂精算的“伙伴共赢计划”(开放加盟)单有便利蜂的“赢”,加盟商未见赚头。
确定的是,在双位数加盟店阵营中,单是北京地区就已有头批两家加盟店均因门店不赚钱、入不敷出而解约。
加盟分成收益不达预期、加盟不赚钱,想解约却畏于便利蜂合作经营合同“解约即违约”格式条款的束缚,无法“出坑”、勉强支撑的加盟商,亦不在少数。
有加盟商告诉《零售观察》,便利蜂的加盟生意最初是从便利蜂内部员工、店长开局。“公司搞了好几轮的加盟说明会,要求店长加盟,但是店长们算过账后应承的很少。算来算去,店长们发现自己出资20万,把直营店接下,能赚到手的不过等同现在干直营店店长的工资。”
“干加盟店能赚回直营店店长工资这已经属于最好结局了,如果加盟店不能控好废弃和盘亏,减人工,则会连店员工资都发不出来,会持续贴钱亏损。”加盟商告诉《零售观察》,便利蜂在签约前给加盟店试算的分配利益、合作报酬,与实际加盟后给付的落差巨大。
除了前期便利蜂内部员工近水楼台挑走个别优质立地店铺,就《零售观察》三个月的调查走访来看,做便利蜂加盟店赚到钱的加盟商凤毛麟角。普遍情况是轻信入坑,连自己干12小时店员的工时工资都没有挣回来。
没有加盟经验也没有加盟能力的便利蜂,给加盟商的不是赋能,不是共赢,而是重重陷阱。
首当其冲,便利蜂的委托型加盟看似投入门槛极低(总计20-21万元,囊括加盟费+保证金+培训费),但其给加盟店的利益分配模型中,店铺所有的废弃、盘亏都由加盟商全部承担,而7-11、罗森、全家等便利店加盟主张和兑现的都是加盟商和总部“废弃共担”、利益共担。
为了尽量减少销售机会的丧失,便利店公司总部都会要求门店有一定的废弃率,尤其是FF区制作类商品及鲜食、日配商品。合理的废弃率能保证门店销售持续提升,及提升顾客满意度和进店黏性。由此,7-11、罗森等便利店公司总部都会对加盟店的废弃在月终利益结算时给予补贴,且行业惯例均是废弃加盟店担一半,公司总部补贴一半。
便利蜂加盟店的废弃由加盟商全担,并在加盟说明会上许诺“加盟商可以自行订货”,“废弃是可控的、是不多的”,并在门店试算模型中,给出相对直营店经营期内“对半砍”的理想废弃额。
便利蜂北京某加盟商告诉《零售观察》,其加盟店属于流动性商圈立地店铺,基本靠卖水饮和卖场区做高销售,门店紧挨着一个超大型商场和美食城,FF区(热餐、关东煮、蒸包、炸品、豆浆、饼等鲜食区)卖的很少。其加盟后反复跟便利蜂公司反馈要求减少热餐订货,“薅了三个月,都没能减少热餐,白天午餐热餐基本废弃一半,晚上热餐基本全废。即便如此,公司还是说门店有热餐销售机会。”
“便利蜂加盟店可自行订货就是个谎言。”加盟商告诉《零售观察》,便利蜂的订货系统对门店每个品类的大中小分类的订货量均设置了下限,加盟店的订货不能低于下限。加盟店若要调低下限,需要在蜂利器里发起“订货问题反馈”任务,但加盟两个月了反馈了整两个月,中台订货部门的处理结果是说废弃不大,在正常范围内,下限不可调低。”
其门店平均日销含税1.1万元,月度废弃额1.2万元,加盟商提交任务反馈废弃大,便利蜂数据部门在一个月后回复称,“其门店的热餐废弃金额占热餐销售额比重为25%,门店废弃额占热餐营业额比重低于公司大盘,该门店热餐午餐日盈利64元,属于正向盈利,热餐订货不可减量。”
上述加盟商细算,按照数据测算门店每天的热餐午餐盈利64元,意味着按便利蜂给加盟店的分成模型计算,自己最多能分到20%即12.8元,而雇佣一个小时工最低都要22元/小时的时薪。
FF区热餐不给加盟店订货减量并非孤案,很多加盟商反馈便利蜂的自行订货最多能减量20%,而部分门店不知是否订货系统本身存有BUG,“一个都不能减”的情况也很多。
不单废弃不可控,“盘亏大”也是便利蜂加盟商的不可承受之重。
便利蜂全门店体系施行自助收银,便利蜂又号称有全门店无死角360度监控,但不论写字楼店型还是商圈街边店,便利蜂开放收银导致的门店盗损、顾客漏结、逃单、偷盗高企。
有加盟店告诉《零售观察》,其门店每天都有动态盘点和高亏盘点,但门店每个月还是有1万多元的盘亏,而便利蜂对直营店的盗损追讨免赔及香烟盗损申诉免赔机制都并不适用于加盟店。也就是说,加盟店产生的盗损除非加盟商自己能追回,否则便利蜂公司总部都不承担。
而加盟店的盘亏,月月天天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除了内盗、外盗,就是来自便利蜂本身一盘货就来的不对数——这是目前便利蜂加盟商普遍反馈加盟后吃进的一个“闷亏”。
除了香烟能用手持扫码收货验货,便利蜂给门店的夜班来货并未在技术上实现收货验货到单品,仅仅核验筐数,而便利蜂的冷藏日配商品均是敞开没有封箱的周转筐到货,便利蜂收货SOP(标准操作流程)亦要求夜班店员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冷藏冷冻商品的上货,否则将按违反SOP操作给门店下惩处扣工时。
便利蜂给到门店的收货单也是有的,在电脑端供应链系统可以查看并打印有仓到店的收货清单,但是日配和非日配和耗材加在一起每天都有上千个SKU的纸质清单,要在晚上最多不过两三个小时的收货上架的时间内,打印出来,凭店员人工弱眼找到商品、一一核对验货确认差异,再发起任务提交到货差异的商品和开箱的视频举证,这在实操上并未给予夜班店员可执行的时间。
对于便利蜂直营店体系而言,不管是门店还是仓库,少发货少收货,或到货差异大小都出不过是便利蜂一家公司,门店少收货了那就是货在仓库,仓库发错货发多货了那得赚的、盘盈的也在门店,“肥水总归不流外人田”,便利蜂总是不亏的。因此便利蜂不需要多此一举投入门店验货的流程和技术开发,但现如今便利蜂弃直营改做起了加盟,盘亏由加盟店全担,便利蜂依然不给加盟店实现收货验货到单品的技术支持。
零售行业左右玩的就是三个字——人、货、场。其中,“货”是零售店铺经营的根本。门店一盘货的交付都不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不能做到高效收货核验,反而加盟商要反复“背锅”盘亏和承担来货本身的错漏和差异,不得不说这是自诩“用科技重构零售”的便利蜂莫大的讽刺。
有加盟商告诉《零售观察》,只要自己上夜班基本上总能发现来货要少几个东西,但举证流程繁琐,且申诉基本会被系统判定通不过。长此以往,多数加盟商也都类似因举证繁琐、申诉无用选择默认“来货即盘亏”的现实。
三
算法失效
便利蜂以数据、算法为驱动,将便利店门店运营管理和物流、工厂板块的各个环节流程化、任务化、工时化、自动化,相对实现了直营门店高效的批量复制。
改玩加盟店,便利蜂这一套算法完全失效了。
原来用便利蜂的算法,直营店相对解决了“小店难管”的问题。
“小店难管”难在“管人”。便利蜂用算法将门店上万元的日销分解、量化成N袋蒸包、X包薯片、Y箱农夫山泉、Z根玉米、M个成品便当……再根据算法将每个商品完成制作或完成上架、盘点、效期检查等便利店所有工序所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计算出标准工时,再以一品一码录入便利蜂系统,一家便利店所有需要店员去完成的工作全部在线“码化”。
店铺何时需要店员做何工作、店员是否完成工作这个传统零售门店需要人工督工和下指令和专业培训和验收的全流程被便利蜂算法驱动系统自动下发一个个工序任务、店员扫码即完成工序任务的方式替代。
对直营店而言,24小时经营的便利店的工作内容都被算法精算到位和分配到位,员工的操作门槛降低至接近实现“傻瓜式操作”,无需任何零售理货、制作餐食、清洁、服务顾客等经验即可上岗,并充分“精算”出一个员工的工时上限,密集的工序打卡任务和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和机器人监控,基本上实现了店员全工时都有干不完的活,无偷懒的时间和空间。
在直营店模式下,便利蜂实际上是用算法消灭了店长岗位,直营店店长更多责任在于门店一些机器、系统无法替代的琐事,譬如店铺设备设施故障报修、水电费发票的回传总部、客诉处理等等。
但是,这一套数据算法系统的成本是高昂的,且依然只能解决简单的“量”的问题,无法解决“质”的问题。
也就是说,便利蜂花费巨资研发数据算法系统,以数据算法做标准化、自动化系统精简人力、提升效率,但最终数据算法系统并不能把门店做好,便利蜂反而因为数据算法整套系统的高昂成本买单而导致无法在商业模型上实现盈亏平衡。这也是便利蜂直营店模式无法继续走下去的内因。
到了加盟店,便利蜂这套引以为傲的数据算法系统就更为鸡肋了。
但凡来做便利店行业的加盟商都深知一个基础知识点:微利是要加盟主从自己干自己控废弃抓盘亏减人工里抠出来的。7-11、罗森、全家等便利店的委托型加盟基本上也都有“加盟主必须全职在店经营管理门店”的硬性要求。
一旦有了加盟主的亲力亲为这个前提,便利蜂靠数据算法系统自动化来督工的方式反而就多余了,甚至成为加重加盟店无效工作、消耗加盟店的累赘。
譬如,便利蜂门店FF区餐食制作的工序是店员必须按照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任务-找到对应的商品外包装上贴注的二维码—用制作PAD扫码确认录入系统的数量,才能开始制作。
一般日销超1万的便利蜂门店,早餐备餐的蒸包就在200-300个左右,大概20多个口味的蒸包,有冷藏有冷冻,蒸包基本10个一包,按照系统推送的扫码任务,单就蒸包一项店员就得重复扫码录入20次到30次。而很多类似麻辣小龙虾包等个性口味包子,系统每次推送生产计划任务就是两三个的拆零数,店员也得扫码录入一次。
便利蜂门店早餐从蒸包到粥、饼、炸品、玉米、关东煮、豆浆多达几十个SKU,所有制作任务都需要反复扫码录入,对于直营店的意义或许是起到一个总部监管监督的流程作用,对于加盟店则完全成了无意义的消耗。
加盟主自己弱眼确认或是把每天要制作的品类分拣出来,所花的时间也比便利蜂系统要求的扫码录入工序来得简单。
而便利蜂的系统和PDA手持会全天候不间断地下发和蒸包制作类似繁琐的上百个任务给到店员,包括制作、盘点、废弃、卫生清洁、效期检查、陈列整改等很多是天天重复的工序任务。
被便利蜂蜂利器“你有一个任务请尽快完成”的催命般追讨的店员,一方面疲于奔命频频离职导致门店缺工,一方面自然不断提价要求加盟店的用工要给予更高的工资。
无效任务多,数据算法系统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又把本身最应该做正确的订货问题频频做错——销量好的订货少,卖不动的来货多,加盟店提起反馈没有结果,或是说“能看到热餐有连续废弃,但是系统并没有可调整系数”,加盟商发起反馈的订货任务常常单方面被中台拒绝。
有加盟商称门店的三个冷藏柜都被冻品库存塞满了,可每天的订货还是不能减量,让加盟商绝望的是,提起订货问题反馈没有结果,中台不处理,城市总也不接电话。
“日销1万的门店天天要收2万的货,夜班三天两头离职说干不了”,而无论加盟商如何崩溃,便利蜂公司总部没有人会到门店现场给予解决,最好的处理结果是来个蜂利器视频电话。便利蜂信奉的是数据算法是系统裁定,从来不信传统零售业那套根本的“现场主义”。
“便利蜂用数据算法替代人,减少人工却又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只是变相加重人工的工时密度和繁重程度,让一个人干2个甚至3个人的活而已,店员被繁重的店务工作累得筋疲力尽因此对顾客没有温情缺乏温度,公司对加盟商则更为冰冷、缺乏人性。每天和加盟商打交道的只有机器、系统、中台和蜂利器。”有加盟商说,自己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无效的工作、发起任务举证问题、反馈和纠正算法系统的出错。比如便利蜂的自动排班系统是让加盟商崩溃的一点,往往在加盟商排定未来一周员工班次后,排版系统总是会按照系统的大数据预测出的销售进行失败班次的自动填充和增减调整,而从来不看门店实际的销售和当班人次。
过去两年,便利蜂降薪之后,直营店店员和店长流失率巨大,原因不外乎便利蜂店员意识到工时任务繁重与工资不对等,不愿再充当被机器系统奴役和压榨的“人肉机器”。
而加盟商,尤其是外部加盟商,由于加盟前缺乏对便利蜂内部运营真相的了解,签约后才意识到自己成了便利蜂数据系统失效下接续繁重店务的“冤大头”。
四
“解约即违约”
便利蜂直营店转加盟从2023年8月开局,由便利蜂内部店长、员工开启“内部合作经营”(内部加盟),内部加盟并不如预期,首批5家加盟店试水后,便利蜂提高对加盟店的分成比例和开放加盟门店范围,将全区域门店都开放给内部意向加盟主,两轮力促后据悉约有40多家内部店长加盟完成转型签约。
此后,便利蜂开始在线上App和线下门店双渠道张贴海报,向外部力推“伙伴共赢”计划。外部加盟预期不达后,便利蜂又回头通过帮便利蜂门店店长解决资金问题的方式,即将投资需20万元的加盟成本分摊到允许四个人合伙加盟的方式来激励门店店长加盟,甚至还用“不加盟即失业”的威逼利诱手段诱使门店店长加盟接店。
如前所述,市场始终没有为便利蜂的故事买单。
在四个城市仍有1000多家店铺的基数上,仅双位数的加盟店签约,及迫不及待出坑、排队解约的加盟店现实,映照出便利蜂加盟自救的告败。
是市场已经不再有便利店赛道的投资行情了吗?
并非如此。就在便利蜂的大本营北京市场,7-11、全家、罗森的加盟说明会现场每周都是被意向加盟者挤得满满当当。
在经济低迷周期,小商圈、制造型的便利店其实是更为稳健、刚需的消费业态,是能抗周期的投资低风险零售业态。便利店业态也是能抵抗线上电商冲击的为数不多的线下零售实体店业态。
不是便利店不行了,是便利蜂不行了。
除了前述的种种问题可归结为零售技术问题,便利蜂加盟落空的内核或在于这家公司开做加盟的初心就是投机的,既欠缺做加盟的体系和能力,也欠缺做加盟的商业诚信。
按照加盟商的介绍来看,便利蜂在推出加盟前并没有“利益共担”的制度设计和初心,加盟基本的配套支持到了便利蜂全部沦为一纸空谈,而加盟商作为签约格式合同的弱势一方,入坑后才醒悟到便利蜂所有的条款都是于己有利、于对方有责,加盟商上诉无门。
加盟商告诉《零售观察》,便利蜂对加盟商的管理是“以罚代管”,且是PPT式管理运营。
便利蜂加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快速“捞钱”的流程。譬如培训,每一个外部加盟商必须缴纳5000元/人的培训费才能享有加盟便利蜂的资格,而便利蜂对外部加盟商的培训没有任何培训内容,安排一家门店10个工作日,按时上下班打卡,跟着手持下发的工序任务做完,即是拿到银牌标签的合格加盟商。
而到了签约接店后,便利蜂对于加盟商的指导和培训就更少了,直接上来就是下惩处。“门店反馈订货过多要求系统减量两个月都没有减量,但12月份开始便利蜂却开始扔了一个惩处SOP在蜂利器群里,密密麻麻大概上百项惩处细项,都没有时间细看,就收到了惩处。”
譬如“不按生产计划制作下惩处”,系统上午推送的玉米废弃了10根,中午继续推玉米制作任务,加盟店少制作一根玉米,便利蜂给予少制作惩处。
加盟商告诉《零售观察》,加盟前招商对接人员承诺的是便利蜂会对门店提供各种支持、指导,双方共同提升门店经营。而加盟后,加盟商除了能在便利蜂的“蜂利器”里接收到各种惩处SOP之外,基本见不到督导上门店。一周到店一次的是内控和品控,他们不给门店答疑各种操作问题,只负责在店内拍照记录下加盟店的违规和错误进行上报惩处。
“加盟前承诺的一周巡店一次,加盟商仅在接店时见了一次,然后是两个月换了三任对接人,平均一个月都没有巡店一次。对接人不到门店现场办公处理解决问题,也不接电话或微信,便利蜂门店所有问题反馈和解决都需要加盟店在便利蜂的蜂利器上发起相对应名称和主题的任务,然后提交证据举证出问题了,如此还没有中台会响应,需要加盟商复制链接转给对接人,后者看见后转发催办,中台才有相应的人来处理。”加盟商说。
“加盟两月,天天陷于门店设施设备报修和订货问题反馈的举证中,便利蜂还要给各种不合理的罚款和惩处,月底收到账单分成还不够支付店员工资。”
已解约的加盟商告诉《零售观察》,便利蜂公司解约全程不与加盟商洽谈,仅以一纸解约函就单方面收回了门店,加盟商至今没有拿回来加盟费和保证金,这意味着加盟主苦干两个月,21万元投资血本无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