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日“步行街之王”美特斯邦威再次上演变卖资产“回血”6.8亿元时,“国货一哥”李宁却反其道而行,宣布要收购香港商厦,将其中部分用作香港总部。
该消息一出,市场兜头一盆冷水——11日上午,李宁股价跌幅一度扩大至15%,刷新2020年3月以来新低,随后冲上微博热搜。
拟斥资22亿港元买楼
卖方为恒基地产
李宁10日晚间通过港交所公告,称间接全资附属公司High Match Limited当天与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签订买卖协议,计划以22.08亿港元收购恒地旗下香港北角物业港汇东,物业的一部分用作集团于香港的总部。
据悉该物业为一整幢楼宇,总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尺,总建筑面积约144000平方尺,包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及两层零售区域。
从业绩表现看,标的公司2021年和2022年的收入分别是0.35亿港元和0.5亿港元,除税后分别亏损0.17亿港元、0.80亿港元,相对应的资产净值为28.13亿港元和27.33亿港元。
在李宁自身看来,公司在香港的业务具有庞大的发展潜力,购买香港商厦作为总部,扩展香港业务能帮助公司实现全球化战略。但市场并不看好李宁的这次大手笔,瑞银发布研报称,李宁收购香港北角港汇东全幢商厦,预期明年1月28日或之前完成交易,“基于此次就非核心业务作开支,预料这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今天开盘后李宁股价盘中一度跌超16%,截至收盘,跌幅收窄至13.72%,报18.42港元/股。年内李宁股价从最高点约81.79港元/股断崖式下跌,累计已跌超77%,总市值缩水了约1662亿港元,截至11日收盘的最新总市值为483.58亿港元,只有安踏的大约25%。
对于今天的大跌,李宁媒体关系负责人回应称,“公司在香港置业的原因和背景已经详细在公告中进行了披露。今日公司股价走势是市场行为,我们也不好置评。”
另一方面,尽管李宁十分看好在香港置业,但今年以来香港楼市价格不断下跌成为共识。
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衡量香港市场景气度的美联楼价指数已连续16周下跌,创逾六年半新低。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表示,香港楼市气氛保持审慎,住宅楼价在前10个月下跌4%,7至11月的每月平均成交宗数只有约2800宗,较上半年低35%,成交量仍在低位徘徊。
陈茂波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上表示,虽然政府在10月底调整楼市需求管理措施,但市场成交只略有回升,整体仍低于上半年平均水平,楼价继续偏软。
李宁为何黯淡了?
10月26日,李宁股价单日大幅跳空暴跌20.7%引发关注。摩根大通、野村、招银国际、中信证券、兴业证券等纷纷下调了李宁的目标价。
就在前一天,李宁披露2023年第三季度最新运营状况公告。报告中李宁销售点(不包括李宁YOUNG)零售流水仅录得中单位数增长,环比第二季度的10%-20%的中段增长大幅下行,这无疑让投资者们大失所望。
就渠道而言,线下渠道(包括零售及批发)录得高单位数增长,其中零售(直接经营)渠道录得20%-30%低段增长及批发(特许经销商)渠道录得低单位数增长;电子商务虚拟店铺业务录得低单位数下降。
从数据报整体分析,李宁国内业务短线承压,门店数量衰减、同店销售增速放缓、库存提升,这些都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不小的挑战。而此时选择大手笔买楼拓展国际业务,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有股民发表观点认为,“有钱不回购跑去炒房地产资产,这种管理层做空其股价即可!市值看百亿”"终于明白为啥股价跌成这样了”“鞋子卖不掉开始炒房了。”
再往前看李宁发布的截至6月30日的中期业绩,其上半年收入140.1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3.0%;毛利同比上升10.3%至68.39亿元;归母净利润21.21亿元,同比下滑3.11%。2021年和2022年中期,李宁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87.18%和11.57%。
在李宁的发展道路上,其不止一次公开将品牌与国潮挂钩。曾在2018年年报中称产品登陆时装周“引领国潮”;2021年年报中表示“在国潮文化的影响下,行业格局与消费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公司在加强专业形象同时,通过创意吸引消费者眼球”,但在2022年报和2023半年报中,已不见“国潮”字眼。
2022年之后,李宁“高端化”策略明显乏力。首有阿迪、耐克夹击后有安踏等国货品牌奋力追赶,都对李宁形成了挤压;其次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愿意花真金白银为李宁动辄上千的“高端化”衣服鞋子买单,这也让李宁的转型之路充满坎坷。
令投资者担忧也令李宁尴尬的是,现在李宁打折都不好卖了。
上述提到的中期业绩增收不增利,背后根本原因是公司为了促销,再度增加了线上渠道和零售终端的折扣力度,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1.2pct。与此同时,李宁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却从2022年的55天上升为57天,货品积压更为严重。截至6月底,李宁的库存拨备为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出了逾2200万元。降价和压货并存,表明李宁的高端之路已经走到最坎坷的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仅从存货周期变长这个角度,就能看出李宁在经营中已经出现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产品驱动力,仅靠价格驱动和消费者对于国潮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促销对品牌是把“双刃剑”。打折确实可以促进销售、清库存,但放在李宁身上,左手走高价的“高端化”,右手搞打折吸引消费者,但产品和服务质量屡遭吐槽,长此以往无疑损害李宁自身的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