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在“不降价面临凉凉、降价还有机会上桌”的二选一中,曾喊出“不以低价去换取销量”的夏一平,选择了更加现实的后者;作为其掌舵极越的首款车型,极越01上市刚一个月,全系直降三万,强化性价比,以求生存。
极越01全系官降3万
11月30日,极越CEO夏一平在极越01首批车主沟通会上宣布,极越01全系车型直降3万,调整后售价为21.99万-30.99万元,同时,夏一平提到,“对已提车老用户,极越将根据最新车型售价给予3万元差价的现金补偿。”
对于这次降价,夏一平表示,“极越01上市至今,我们收到用户和市场的积极反馈。我们深知加速推动‘科技平权’对用户和汽车产业的重要价值,为此极越成立专项组,制定全新的车型售价和权益方案。”
降价后,外界不乏用“极越 听劝”的观点来评价这次价格调整。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刚刚上市一个月大幅官降,这一举措无疑是宣告了原始定价的完全失败。此前,极越01在10月27日正式上市,原售价为24.99万-33.99万元。而在正式上市前,极越01就曾在9月19日启动预售,彼时的预售价为25.99万起。
而有意思的是,极越01预售24小时后,官方就宣布已经获得超15000个订单,体现汽车机器人的“极越速度”。
显然,快速的官降不仅揭示了极越01定价的失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极越01在订单上的虚张声势。
官方曾表示,极越01将实现上市即交付,1.5万辆订单下,极越首月真实交付也还等待官方公布。但已有第三方数据显示,极越01上市四周(10月30日起)以来,前三周终端销量分别为64辆,78辆、81辆,在刚刚过去的第四周销量才增至198辆,但这显然不是1.5万辆的订单下,理想的一个交付状态。
竞争对手众多且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次降价,夏一平还进一步称,“这一次的价格调整,实际上从极越 01 上市第二天就开始考虑。这个新定价背后,有着复杂的思考,包括组织、营销体系等多个方面。”而在极越01之处,针对定价,夏一平也曾表示,“产品定位要匹配目标用户,不应该总是用低价去换取销量。”
极越01是极越品牌的首款车型,承担的是极越打开市场知名度的重要任务,作为品牌的首款车型,极越想“一炮而红”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在硬件上,极越01的看点实际不少,与极氪001同源的吉利SEA皓瀚平台,首搭高通8295芯片+35.6英寸一体式大屏,匹配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系统,配合11个高清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以及5个毫米波雷达,总共28个智能感知传感器,让其在“电车的基本素质上”并不差。
但需要注意的是,极越01没有800V超充平台,其仍然是400V架构打造,入局较晚的极越品牌,也没有自建快充网络,这也被业内是其竞争短板。极越01作为吉利、百度联手打造的新能源品牌旗下首款车型,进入市场的过程实际上已经一波三折,姗姗来迟的极越01目前所处于的赛道正在快速卷成红海。
在极越01所处的细分市场中,小鹏G6、智己LS6(参数丨图片)、昊铂HT、极氪001、Model Y都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作为极越01主要的竞争对手,小鹏G6、智己LS6两款细分市场内的“新卷王”,普遍已上车800V平台,还有与极越01基本同期上市的昊铂HT,同样也是800V平台打造。
而极氪001以及Model Y,虽然仍是400V平台的“旧车型”,但上市以来的的口碑、品牌力作为支撑,仍让两款车型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行业内卷势头加剧
极越01紧急降价的动作,与去年小鹏G9上市失败后,48小时内大改配置权益不乏相似之处,二次上市的G9,变相降价2万-3万元;包括今年广汽埃安的新品牌昊铂,其首款新车昊铂GT,同样是在上市两个月后官宣降价。而这也反映出,新兴品牌对内卷加剧的新能源市场,在认知上仍然存在不足。
在业内,降价是最简单的“内卷”形式之一。通过降价,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关注度是品牌的基操。但有车企内部人士对中车网表示,“行业的内卷还会持续,而且还可能会更卷,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到存量市场阶段,卷是必然的过程。”而品牌未实现规模盈利前,降价与饮鸩止渴无异。
事实上,按夏一平所言,极越01上市之后,极越的团队就已经意识到原定价上可能的“失误”,这次降价也确实是与夏一平彼时的表态相悖。但不降价,凉凉风险大增的局面,已经摆在极越01面前;而降价还有留在牌桌上的可能,权衡之下选择后者,也几乎成为夏一平必然的选择。
此前,夏一平曾表示,对极越01的月销量预期是1万辆,爬坡过程可能持续一年以上,目标在2025年达成。而就目前来看,夏一平显然对极越01的竞争力过于乐观,大幅降价后,虽然极越01产品的性价比有了加强,但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远不及竞品,“降价”能否支撑起极越01的过万目标,仍然有待观察。
整体上来看,对极越品牌发展不利的因素,还有今年8月,极越的前身“集度”悄然退场,此前极越曾以“集度”品牌的身份在国内汽车市场进行宣发。但突入起来的变阵,也削弱了极越的品牌知名度。夏一平亦曾坦言,“品牌切换对于公司来说是很困难的,以往积累的品牌认知要重新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