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热潮持续蔓延,到了如今第三季度,微软、谷歌、高通、英特尔、联想等科技巨头们纷纷加码 AI 技术,拥抱生成式 AI 浪潮。
钛媒体App获悉,10月25日,OpenAI官方证实,微软、谷歌、OpenAI等大科技公司联合成立新的 AI 安全领域产业组织“前沿模型论坛”,任命美国智库学会高管Chris Meserole担任该组织执行董事,并设立一个 1000 万美元的新的 AI 安全基金,旨在促进 AI 安全领域的研究,以及推进 AI 模型的安全标准制定。
与此同时,无论是传闻还是官方发布,多家科技巨头均加码推进 AI:苹果构建“AppleGPT”内部聊天机器人产品,计划每年向 AI 技术再投入10亿美元;英特尔正加速帮助更多企业构建类似ChatGPT应用;联想发布全球首款AI PC,可运行“个人大模型”;高通发布首款拥有终端侧和生成式 AI 技术的骁龙8移动平台、PC处理器X Elite等。
“我们如何看待 AI 模型,它本质上有点像大脑,但除非您把它变成一个应用,否则它什么都不会做。未来我们可能会听到另一种概念,被称为检索增强生成(RAG),这是创建聊天机器人的另一种说法,其功能可以通过您的数据得到强化、矢量化,变成一个语义数据库,而非关系数据库,一个可以理解意义的数据库。您可以与这个数据库交谈,提出问题,并做出回应。”在黄仁勋看来,通过NVIDIA AI Enterprise的TAM,可以将生成式 AI 技术带入全球企业当中。
而在另一场会议上,高通则发布了多款基于生成式 AI 的首款拥有终端侧和生成式 AI 技术的骁龙8移动平台、PC处理器X Elite等。
高通 CEO 克里斯蒂亚诺·安蒙(Cristiano Amon)表示,高通专为AI打造的PC CPU(中央处理器)骁龙X Elite,采用自研内核“Oryon”。与苹果M2 Max 和英特尔的 i9-13980HX相比,骁龙 X Elite 其 AI 处理能力是竞品的4.5倍,异构AI引擎性能可达75TOPS,支持在端侧运行超过 130 亿个参数的生成式 AI 模型,当使用基于 70 亿参数的端侧聊天助手时,每秒可处理 30 个 Token。
另外,据报道,苹果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 Ajax,并在公司内部推出了名为“Apple GPT”的聊天机器人。公司负责AI和软件工程的苹果高级副总裁约翰·詹南德里亚、克雷格·费德里吉和苹果服务主管埃迪·库伊负责和参与这项工作,并计划每年在生成式 AI 应用方面投入约10亿美元。此外,苹果还在考虑将生成式AI集成到开发工具软件等产品中。
虽然今年以来谷歌积极将 AI 融入自家搜索产品,但问题在于,谷歌搜索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但与广告的提升相比,投资者更关注的是 AI,而谷歌尚未从各种 AI 驱动服务的推出中获益太多。
财报会议上,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表示,搜索引擎仍然是谷歌的主导业务,此前推出的聊天机器人Bard只是搜索引擎的“早期试验和补充体验”。Pichai坦言,客户在云支出方面“面临一些挑战”,这表明由于客户削减开支,谷歌云计算部门不仅没有从 AI 技术上获得增益,反而还在遭受损失。
受此消息影响,谷歌股价持续下跌,市值一夜跌去1.22万亿元,是美股上市公司有史以来第五大单日损失。
有趣的是,早前The information还对 AI 商业化瓶颈补了“一刀”。该报道称,由于客户寻求选择更便宜的 AI 解决方案,OpenAI企业销售面临压力。软件巨头Salesforce公司 AI 高级副总裁 Jayesh Govindarajan 表示,公司仍然使用 OpenAI,但正在尝试通过开源模型以及内部开发的模型来支持更多的 AI 服务,后者成本可以更低。
另据报道,目前OpenAI13亿美元收入中,大部分来自消费级ChatGPT付费订阅——国内 AI 大模型则基本免费。
成本高昂、算力稀缺、商业化缓慢,这都成为了 AI 大模型行业迈不去的坎。
一位 AI 行业人士告诉钛媒体App,现在大模型企业之间低价销售、恶性“内卷”竞争局面愈演愈烈,这很难有利于国内 AI 行业的健康发展。
李笛指出,当前科技变革无疑正在进行中,但问题在于我们正处于技术创新震荡期尚未结束、大部分产品应用尚未验证、适合的商业模式尚未确定等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时刻,API调用的商业模式无法真正体现 AI 技术价值。
“我们很多人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心态,就是大模型时代来了,整个行业有一飞冲天的变化,而且很多人说你不去学 AI 以后就找不到工作,恐慌担心加剧。但世界的本质,就是我们人类所面对的未知始终大于已知。焦虑是没有必要的。”李笛称。
【对“科技巨头的AI战事:微软领先,苹果高通追赶,谷歌一夜蒸发1.22万亿”发布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网站部分投稿来源于“网友”,涉及投资、理财、消费等内容,请亲们反复甄别,切勿轻信。本网站部分由赞助商提供的内容属于【广告】性质,仅供阅读,不构成具体实施建议,请谨慎对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② 内容来源注明“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需经本网站许可方可复制或转载,并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硅谷网】或对应来源,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④ 本网站不对非自身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作担保。若硅谷网因为自身和转载内容,涉及到侵权、违法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站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1057255600),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