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似乎是捷信消金目前的真实写照。
近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46.9亿元股权被其母公司Home Credit N.V质押,质权人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外贸信托”)。
截至目前,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70亿元,上述出质股权占其总股本比例的67%。
中国外贸信托成立于1987年,大股东中化资本有限公司持股97%,隶属于中化集团。中国外贸信托主要业务涵盖信托、产业金融、消费金融、服务信托、财富管理等。
截至2022年末,中国外贸信托注册资本80亿元,信托资产管理规模10774亿元,营业收入23.92亿元,利润总额10.59亿元。
此次股权质押后,捷信消费金融“卖身记”的故事走向也越发引人遐想。
2004年,中东欧投资金融集团PPF进军中国消费金融,创立了广东捷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2007年,又成立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构成了捷信消费金融初期的运营主体。
2010年,捷信获得中国消费金融牌照,成为国内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2017年,捷信消费金融进入巅峰时期,当年净利润一举突破10亿元,公司总人数逼近10万人。
2019年7月,捷信消费金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同年,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达到1045亿元,成为业内首家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的消费金融公司。
直至2020年,受到国内消费金融行业的贷款利率严监管,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的业务收入和盈利也遭受重创。
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营收112.06亿元,同比减少34.23%,净利润降至1.36亿元,同比降低88.07%,呈断崖式下滑;发放贷款576.32亿元,同比减少37.26%。
彼时捷信消金还经历了核心人员频繁变动。2020年6月,原首席风险官LiHong离任,同年10月,原公司总经理RomanWojdyla离任,2021年2月,公司董事长换人。
直到2021年3月,捷信创始人彼得·凯尔纳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次直升机坠毁事故中遇难后,PPF集团对捷信消费金融也失去了耐心和重振的信心。
2021年12月初,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的首席财务官Katerina Jiraskova表示,PPF正考虑可能出售或引入捷信消费贷款业务在一些其认为潜力有限的国家的合作伙伴。
半年后,这一言论再次得到PPF集团的CEO Jiri Smejc的证实。
自此,捷信消费金融便与多家潜在投资机构商讨股权转让事宜,两年多以来,捷信消费金融陆续接触了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信也科技和乐信、浙商银行、字节跳动等,最终都未能达成合作。
其中,在与美股上市的一家互金公司洽谈中,已经到达报价阶段,不过最后仍以失败收尾。
近年,捷信消金业绩持续低迷,或许也是捷信消费金融迟迟难以完成收购事项的原因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捷信集团消费信贷业务的总营收为20.98亿欧元,同比下降24.7%;利息净收入总额12.27亿欧元,同比下降26.8%;年度净亏损为16.14亿欧元,同比增亏了310%。
在中国地区业务中,收入出现了更为严重的下滑。2022年,捷信中国消费贷款业务的总营收为3.86亿欧元,同比下降66%;利息净收入总额为1.9亿欧元,同比下降了73%。
2021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1.48亿欧元,同比降低56.7%;利息净收入总额为7.06亿欧元,较2020年减少58%。
今年8月24日,捷信消费金融向浙商资产转让了史上最大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本息合计170亿元。
曾有媒体报道,捷信消费金融“2024计划”中提到,“仅保留客服和催收等团体,规模缩减至200人左右。不再发放贷款,公司最后一笔贷款还款日期是在2024年,至此清退全部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