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蒙牛总裁卢敏放就提出“双千亿”的目标——2020年要实现营收和市值双双达到1000亿。但直到三年后的今年,公司市值才堪堪达成目标。虽然从上半年511.19亿元的营收表现来看,今年蒙牛“千亿营收”目标已是唾手可得。但收入达标的同时,蒙牛的盈利能力却亮起黄灯。
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蒙牛实现营业收入511.19亿元,同比增长7.1%,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然而增收不增利,公司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下降5.6%至人民币51.783亿元,EBITDA利润率为10.1%,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减少19.48%至30.2亿元。同时,公司存货达到66.84亿,创造了历年以来的中报最高值。
对此,蒙牛解释称期内EBITDA下降主要是期内应占联营公司收益减少,以及去年同期录得其他金融负债公允值收益为人民币7.739亿元及出售子公司收益为人民币2.415亿元,而期内则没有此项收益。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利润下降主要是上述提及的原因及所得税支出增加所致。
分业务来看,液态奶依旧是蒙牛的业绩支柱,收入416.4亿,占了总营收的81.5%,同比增长5%,利润28.19亿元,占了公司总利润的93%,同比增长24%;此外,冷饮业务收入43亿,同比增长10.4%,但未达到蒙牛为其设定的至少20%的增长目标;落后已久的奶粉业务收入18.9亿,同比去年仅增加了29万的营收,但亏损大幅缩小。
然而,被蒙牛视作第二增长线的奶酪业务大幅拉了后腿,报告期内,蒙牛奶酪业务主营子公司妙可蓝多营业收入为20.66亿元,同比下降20.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56.71万元,同比下降78.36%。
关于奶酪业务收入下滑,妙可蓝多在财报中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奶酪业务受消费复苏较慢影响有所下降,奶酪板块和整体营业收入因而下降。至于毛利率的下滑,妙可蓝多在财报中则提到,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主要原材料及物流成本上升,包括人民币汇率贬值对进口成本的影响,导致奶酪业务毛利率出现下降,叠加本期锁汇收益减少以及利息净支出较去年同期增加,最终导致公司净利润出现下降。数据显示,中国奶酪市场的零售增速已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放缓至8.9%。受儿童奶酪棒热度下降影响,今年上半年奶酪品类的增速为-30%。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奶酪业务大幅下滑,但蒙牛仍对其寄予厚望,8月31日,卢敏放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奶酪在中国仍有巨大的机会,蒙牛+妙可蓝多要在奶酪的确定赛道里面做到绝对的第一,今天的目标是确定的。“只要把价值做出来,就会有持续性的机会。”随后,妙可蓝多就在9月1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123.67万股股份,占公司目前股份总数的0.24%。本次增持后,内蒙蒙牛持有公司1.82亿股股份,占公司目前股份总数的35.41%。内蒙蒙牛拟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等)继续增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028万股,并不低于514万股(含本次已增持部分)。
奶酪业务折戟的同时,蒙牛液态奶大幅降价的消息也在近日不胫而走。据搜狐财经报道,今年以来,众多乳企旗下的高端白奶产品在线下打起了价格战。以高端奶代表特仑苏为例,原价5元一瓶的特仑苏目前在线下超市的促销价只有3.5元左右,同一产品在线上渠道的价格则更为便宜,拼多多百亿补贴的特仑苏一瓶均价还不到3块。
可液态奶终端价格下降的同时,原材料的价格却在上涨。在6月份召开的奶业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高鸿就表示。“今年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奶业最难的时刻,需求萎缩,消费降级、价格低迷、成本高企”。这一高一低不可避免地给乳企带来了利润下滑。
当然,蒙牛的利润下滑不止是因为打价格战。在伊利销售费用同比几乎持平的情况下,蒙牛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却比去年同期多花了约12亿,销售费用率上升至27.2%。公司方面表示,其中用于产品和品牌宣传及行销费用增加至约51.2亿元,以增加线下销售推广执行活动。
从结果来看,销售费用的猛增的确带动了蒙牛营收的增长。只是,用利润来换增长,会是长久之计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