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从概念到落地,到底有多快?
近期科技圈最引人注目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3),给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答案:半年!半年,对于任何一个科技赛道而言,都不算长,甚至有的赛道还只停留在“萌芽”阶段,但大模型赛道却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进程。
今年一季度行业还在讨论“要不要”的问题,到了第二季度,各个大厂扎堆入局做大模型的趋势,则是玩家们在回答“怎么做”了。
这个答案,实质上已由参加WAIC大会的30多家大模型的厂商们划了重点——首先解决技术问题,紧接着是场景落地,最后是商业与规模化。
“此前的人工智能落地难点更多在技术层面,如自动驾驶领域,其发展多年,但商业化落地仍让玩家们看不到曙光。”一位行业人士在参观WAIC大会后提到:“相对而言,大模型的落地难度相对要小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模型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此次WAIC大会中,30多家企业集中“秀肌肉”,其中不乏百度、腾讯、阿里、华为、京东等巨头,同时也有商汤、网易等垂直领域的选手。
就在此时,我国首个大模型标准化专题组组长,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百度、华为、阿里等企业联合担任的消息传出,这些首批入围的企业也被业内赋予了“国家队”称号。种种迹象表明,一场由“国家队”引领的更高维度的大模型PK战,正式开打。
01
从“群模乱舞”到“国家队引领”
今年年初以来,大模型毋庸置疑成为科技最爆点,并且很快成为各家企业“主旋律”。似乎没有任何一家大厂敢公开表示自己不会涉及于此。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正式公开宣布做大模型的企业就有近百家。
阿里、百度、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为代表的AI公司,以及教育企业如孩子王、金融类企业如同花顺等为代表的各行业公司,纷纷入局。
此外,国内还火速兴起了AI大模型的创业风潮,诸多科技大佬及大厂高管、前高管等投身大模型,开启再创业。如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高调入局AI大模型(目前其成立的“光年之外”已被美团收购);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搜狐创始人王小川、前京东AI业务开路人周伯文等都加入了AI大模型的创业大潮中。这一景象虽不如当年的“千团大战”那般壮观,但对于需要极高技术门槛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主的大模型赛道而言,已经足够令外界意外。
最近几年时间,to B赛道异常火热,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需求日益旺盛、降本增效也是企业极为核心的诉求。甚至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大模型已成为科技圈最有希望获得增量的领域。而这也成为大模型快速风靡的动因之一。
7月6~8日在上海召开的WAIC大会上,30余家大模型企业争抢着展示在大模型层面的布局和成果,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百度作为国内首家宣布All In 人工智能的厂商,在大会现场展现了其“镇馆之宝”之一的文心一格,让进入展厅的观众实现人人都能“P图”。华为则将其Atlas 900 PoD A2搬到了现场,大秀其硬件端基础算力的实力;在阿里云分论坛现场,“通义家庭”再添AI绘画模型“通义万相”,这是阿里在三个月时间内公布的第三个大模型产品。
行业在大模型上的热情,加速了“国家队”的成立。
7月7日,WACI 2023大会上,由国家标准委指导的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宣布,我国首个大模型标准化专题组组长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百度、华为、阿里等企业联合担任。自此,大模型的“国家队”集结。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国家就启动了大模型标准化的相关工作,新组建的专题小组将承担大模型的标准化制订工作,目的是推动大模型和标准化的实践结合,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自此,喧嚣半年的大模型赛道正式宣告走向标准化道路。
02
巨头“争鸣”
赛道竞争进入高维战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模型当之无愧成为“顶流”。
百度文心、阿里通义、华为盘古,以及讯飞星火、商汤日日新、网易伏羲等30多个大模型悉数亮相。在大会现场,巨头们纷纷抛弃概念,更近一步,秀出了各家的落地成果。
7月7日下午,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宣布,华为云盘古大模型3.0正式发布。并表示,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很忙,忙着做事,没有时间作诗。”此举也被认为是暗指此前发布的大模型喜欢在发布会现场写诗、写散文等动作。因为华为希望用盘古大模型帮助各行各业,例如金融、政务、矿山、气象等,而非专注在语音大模型层面。
据称,截至目前,盘古大模型已经在气象、医药研发、电力、语种等领域落地,并交付了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
阿里云CTO周靖人提到,“将把促进中国大模型生态的繁荣作为首要目标,向大模型创业公司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很明显,这延续了阿里云提出的MaaS(模型即服务)概念。
百度作为较早入局的玩家,其文心大模型的成果历来受到业界关注。在本次大会上,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现在百度已经升级到文心大模型3.5。效果提升50%、训练速度提升2倍,推理速度提升了30倍。
除了“国家队”消息外,诸如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大厂也在加速大模型从概念到落地的进程。
最近20天,腾讯在大模型上的重磅消息频传。6月19日首次公开透露对大模型的思考,6月26日首次披露自研星脉高性能计算网络,7月7日,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吴运声介绍,在应用创新方面,腾讯云行业大模型能力应用到金融风控、交互翻译、数智人客服等场景中,提升了智能应用效率。
可以看到,随着厂商的迅速涌入,国内大模型已经快速走过了概念阶段,如今各家重点均放在了如何落地,以及如何商业化上。
已经打响的升维战中,门槛抬高、难度加大。这对于任何厂商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03
全方位开“卷”
抢占大模型“高地”的正确姿势
事实上,大模型虽然很火,但从入局到真正落地并推向市场,其间难度不小,很多难点已然显现。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场景及商业化落地等,成为每个玩家都要跨过的“障碍赛”。
在大模型发展初期,就有行业人士表示“大模型是大厂的游戏”,言下之意,“大模型非常烧钱”,只有大厂能烧得起。据钛媒体不完全统计,2022年,华为在研发费用上投入1615亿元,成为研发投入资金最多的企业;其次,腾讯以614亿元、阿里以555亿元排名第三。百度在过去十年,在AI领域的投入超过1000亿元。互联网大厂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使其拥有了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在大模型赛道上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
但它们也不可能一味地投入而不求回报。从目前动态来看,均在加快实现行业落地。雄厚的资金投入研发,尽快实现商业化,再投入到AI模型的开发的训练中——这是一个支撑大模型玩家的循环。
正如腾讯副总裁、腾讯政企业务总裁李强所说:“大模型时代,数据、网络、算力构成了底层基础设施的‘铁三角’。”但同时他也表示,“面向垂直产业的模型,会是大模型价值的引爆点。”言下之意,资金和技术只是进军大模型行业的必要条件和蓄势,真正的重头戏还在落地层面。
人才是大模型落地竞争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今年一季度,各家公司即开始了“抢人大战”。彼时,王慧文表示愿意拿出75%的股份邀请顶级研发人才,李开复则喊话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世界级人才,百度愿以25~40k月薪招聘AI大模型算法工程师,阿里更豪气,愿意以40~70k月薪招聘大模型训练及算法工程师。同时,在某招聘网站上,大模型产品、运营岗位的薪资也达到了35~60k的月薪水平。
其次,算法、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仍是大模型的重中之重。据相关机构对国内外10款AI大模型的测评,整体来看,国内大模型在词句理解和知识题方面超越国外模型,即国产AI大模型对⽂字的基础认知和学习能⼒较强。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在数据层面,大模型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训练数据集。
在算力层面,虽然我国已有阿里、百度、腾讯、华为等一些头部科技公司完成数据中心建设,也不乏商汤、旷视等垂直领域的玩家大笔投入,但在容量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最后是落地场景和商业化方面。
不同细分场景落地、不同行业的商业化落地成本过高,也是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据估算,大模型训练一次的成本介于200万美元~1200万美元之间,整体上看,AI大模型的商业变现还需要时间。
更加务实的厂商们选择在自己的一些优势领域发力。如腾讯在金融、教育等领域率先落地,一站式MaaS服务为企业减负;百度文心大模型在升级后,将成本降至过去的10%。截至目前,百度智能云与300多家生态伙伴在超过400个场景中取得不错的测试效果。华为则在自己的政企领域开始奋力落地…
可以看到,这场关于未来之争的大模型之战,正火力全开。
04
写在最后
“群模大战”之下,任何玩家都要抓住机会,不少人将之当作时代的红利。这无可厚非,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赛道上,即使困难重重,国内大模型仍朝着更完善、更务实的技术方向、商业化落地方向走去。
这种高举高打、又落在实处的行业竞争态势,势必加速我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步调,推动中国AI产业的整体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