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真能让生活更美好吗?
放在两百年前,这叫哲学家的远见;放在眼前,那可能是跟不上潮流者的呓语。
但是一场疫情,正在把最深刻的矛盾呈现在世人面前:
即使在疫情最猛烈的时候,发达国家依然不愿意激活手机中的跟踪定位系统,除了侵犯个人隐私,还因为伦理;借助“健康码”,中国防疫大获成功,但很少有人在意,有多少老年人因为不会用“健康码”寸步难行,有多少司机下不了高速……
无论政治学还是科学,追求的最大正义都是:不要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正当权益,哪怕后者微不足道。
在科技博弈的背景下,我们正在加速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曙光,全球都在为科技生产力、数字主权、打破垄断阴云而加大着投入。
最近一个月,在深圳、上海、北京、澳门、合肥……,一个个科技创新峰会紧锣密鼓地召开。
其背后更隐晦的问题是,当我们逐步走向科技顶峰时,我们的价值观还能跟上吗?
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处在人类最坏、最好的时代。
无知和不相信在同时作用,人们不愿承认一个事实:科技发展速度之快,人的思想已经跟不上了。
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的科幻之父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他的理念是:
科技固然重要,是强国之基,但只有高度发达的自然科学与先进的社会科学相结合,才是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
然而后继者却悲观地发现,科技似乎在脱离人类的控制。
这种批判在历史上不是首次发生。
电被开发后,爱迪生选择了用电死大象来展示他的权柄,在那个只有大都会才用得上电的年代,电椅处刑就被发明和应用了;
无线电通讯被发明后,欧洲人恐惧“这会彻底改变我们交流和交往的模式”,“从前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和如今对社交媒体的原始恐惧一模一样;
从火药到炸药到原子弹,战争一直是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当谷歌公司删除了“不作恶”的价值观,参与到美国军方的无人机技术研究后,一场拒绝杀戮、拒绝作恶的声讨风暴席卷了硅谷。
……
人类科技增长速度是指数型的,和大众想象相反,近年科技爆炸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别人一百多年的路。这种感受,当年工业革命的英国人也曾有过。
科技本该服务人的,但卓别林在大银幕上展示的人的“异化”魔咒从未消失,直至今天智能化、互联网经济时代,工人被机器取代,人被算法降维拆解。
科技创新被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但是否该不时回想一下卢梭的科学之问,如何确保我们正冲向一个顶峰,而不是一个深渊?
凭借着和渠道、用户的亲密的共生共荣关系,OPPO在智能机时代闯了出来。2016年,彭博社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叫“苹果为什么在中国输给了两家不知名的本地品牌”,其中之一就是OPPO。
OPPO的路线被称为“人民战争”,说白了就是服务好整条产业链上,从供应商、销售渠道到用户。
2016-2019年,陈明永用了4年时间艰难的探索着服务与创新的关系。而整个国家在疫情与科技战的刺激下,转上更快的赛道。
上海办完了进博会,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坚守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定位,一路金融创新先行;
深圳办完了高交会,四十年特区经济发展,站定科创之都的定位,抢占世界科技高地。
终点越来越近,过去弯道超车的红利渐退,如今是直线冲刺的时间。
在十四五之后,双循环的战略框架越来越清晰,核心是两个:
一是消费内循环,依靠和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是基本盘。
二是科技内循环,是强创新、补短板,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
连曾经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现在也在想着要成中国内循环经济、创新自我驱动、科技致善的新样本。
大国博弈、科技竞争引出了一个微妙的问题,话语权到底在谁的手上?
◆ 是掌握着尖端科技专利,制定金融规则,用长臂遏制全世界的一方;
◆ 还是从“世界工厂”转向未来“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掌握了消费者的一方?
很多人认为,是国际竞争一系列的倒逼行为,才让中国被迫开启了一条全新的科技创新之路。他们认为,指导当前世界科技前进的思维是对抗,带有极强的冷战思维和脱钩色彩。
放眼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都在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这种“竞争”情绪好像是主流思想。
现在谁能抢先破壁,谁就能赢得至少未来十年长盛不衰的门票。因为人类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口,基于5G、AI、云计算、量子科技等最前沿的、能带来破壁效应的科技都站在成熟应用的风口浪尖。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几大机构,今年对科技研发投入是看空的。
科研投入前十大国家,预计只有中国保持正增长,排名第2
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预测只有中国的科研支出能保持正增长。
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各种科技峰会高密度地召开,汇集着全球、全国的科技力量。
然而,这些来自官方、民间、企业界和学术圈的精英阶层,都在表达同一个看法:
抛弃冷战式对抗思维,专注科技创新内循环、科技解决社会问题、探索人类未来的命题本身。
10月30日召开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全球300多位科学家,61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讨论了新冠药物、疫苗、健康医疗、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推进。
在11月初的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发布了由多国科学家联合制定的《2020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博鳌科技论坛、高交会、人工智能大会、5G+工业互联网大会接连召开。
正是在11月17日的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的CEO陈明永提出一个问题:
“别人朝你扔石头,你要不要扔回去?”
这句话意味深长,点出了当下趋势变化的主线。
他还说,“这是短期情绪的满足,无非是一时爽了一下,但不会真正改变结果”,“我们想强调,科技发展是手段,人是科技发展的目的。”
一语中的,科技的发展最终是要为人服务,而不是抱着对抗的争强斗狠的思维,社会各界必须要达成“致善式创新”的共识。
据统计局数据,去年全国投入了2.2万亿科研经费,同比上升12.5%,其中企业经费支出占76.4%;按地区看,广东省3000亿元,居全国首位,之后是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
2019年中国科研发表的SCI论文数超50万篇,稳居全球第二,但难题是要成果应用、产业化。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2019年中国以5.9万国际专利申请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国。
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增长10.6%,图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下同)
而华为(第1)、OPPO(第5)、京东方(第6)和平安科技(第8)这四家公司成功跻身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数的前十强。
而根据欧洲专利局的统计,2019年专利申请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国内仅有华为(第1),OPPO(第16),阿里巴巴(第45),中兴(第52)京东方(第61),小米(第67)和百度(第84)上榜,但整体仍与美、德、日三国有差距。
华为(手机+通信)荣登第1,而OPPO(手机)在充电、5G、视频标准、影像方面,京东方在半导体、造屏、传感,百度在AI方面的表现也更加喜人。
移动互联网和4G曾经以狂突猛进的7年时间彻底改变了中国,如今5G元年,数字经济兴起,AI愈发成熟,高层集体学习量子科技……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这次不再是弯道超车,而是要开足马力,直线冲刺了。
在这一轮科创革命中,每一个科技公司都身处风暴中心。他们是创新的主体,也面临着商业的瓶颈。
毕竟利好出尽就是利空。
想要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科技公司们必须要回答:
这是最本质、直指核心价值观的叩问。
随着全国的资源都开始向科技创新倾斜,今年,国内的公司、投资人们有两个显著趋势:
一是强调科技转型,过去拿来主义的驱动力逐渐耗尽,所有公司都在向科技公司转变,向新经济模式靠拢。
腾讯、阿里正在研发芯片,变“硬”、变得智能;异曲同工,OPPO则推出科技跃迁战略,涵盖软硬服三大基础技术,通过开发大脑创意,向更底层要科技原创活力。
二是强调长期主义,回答之前提出的“价值”问题。
科技公司们从一个攻城略地、快速分化的“流量经济时代”幸存下来,如今增量见顶,短平快的红利消失了,中国市场已经迈向了无法悖离的存量竞争。
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在生存焦虑下,国内的零和博弈也就越来越残酷,他们来不及喘一口气。
如果无法实现科技破壁,创造指数效应的新增量时,优胜劣汰、赢家通吃将成为逃不开的轮回;另一条出路是,科技出海,将中国成熟发达的科技带到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地,在那里解决问题,创造新增量。
这种争斗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展开,亚马逊与欧洲各国博弈,一方要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商,另一方想要保护本国的市场免受垄断。没有了“不作恶” 理念的谷歌,如今深陷美国司法部诉讼中。
硅谷精神教父凯文凯利,在二十年前就预言到了今天种种问题。但他仍然相信,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
脱离了价值观的科技发展,最终将人类引向失控、分裂、极化和虚无。
在中国科技公司里,最有远见、最有胆识的那一批人必须要站出来,他们要掀起第三大趋势,创造一种价值观:科技致善。
在科创之都深圳,有一批人正在探索深圳创新的新内涵。
OPPO的CEO陈明永曾经说:
“你会发现那些做得好的企业,很早就坚定方向,长期这样去做。中国企业界和投资界开始有这种观察:短平快是过去的方法,没有门槛,红利已经用尽了。”
在未来科技大会上,他说,OPPO的核心价值观是本分:
“一家科技公司的本分是要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回到最初,认识到科技是为人类进步,而不是不择手段去胜利,去掠夺。”
事实确实如此。
盲目的恐惧式创新,烧钱式抢赛道,曾经催生出了一大批明星企业,比如OfO小黄车,他们声称挑战传统规则,用烧钱烧死了很多传统公司,却没能在真正解决问题和商业模型中找到答案,最终破而不立。
而能跨越时间的真正伟大的企业,他们不依靠创造分歧而牟利,而是在抹平鸿沟、促成合作、提升效率上不断寻求着最优解,在科技创新的激发上不断地直线冲刺。
他们真正想做的是科技领域正直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成为科技商人。
当实力变强了,谈善才是真善,弱者谈善只是一种乞求。
在11月17日深圳召开的未来科技大会上,我看到一群相信科技必须回到本质的人——科技为人,以善天下。
在科技不断突围,不断挑战,不断冲刺的道路上,还会面临很多的风暴,他们有不同的名字,贸易战、反垄断、制裁、长臂管辖……
在众多领域我们已经冲到了尖端,如今是时候证明,在一种中国人自己的科技价值观“科技致善”的指引下,我们能尊重这一颗蓝色星球上少数群体的需求,能抹平不平等的鸿沟,能迈向下一个万物互融、一个也不能少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