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创响中国”成都高新区大中小企业融通专场成果发布暨新基建•数智运营新动能专场活动上,作为成都高新区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成果之一,电子领域的龙头企业——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与2家中小微企业签约。
据了解,长虹将根据签约企业的业务特点和优势,为其提供合作机会,并根据企业需求,给与资本、产业等方面的扶持,帮助企业更好发展。
由此,长虹集团在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打法浮出了水面。
政企联动,新举措打通融通链路
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启动“创响中国”大中小企业融通专场活动,号召大企业开放合作机会,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布6大类“机会清单”。长虹是最先响应的知名企业之一,发布数十个“机会清单”,主要面向电子信息、AI、物联网、智能硬件、区块链等领域,涵盖技术研发需求、投资需求两大类六细项。
“机会清单”发布于在疫情期间,彼时大量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因此也受到不小的关注。很快,就有近百名企业报名“接单”。“机会清单”的发布更多被认为,是高新区及长虹等企业提振中小微企业信心的重要举措。
其中,“慧视光电”等企业借由高新区融通专员“牵线搭桥”和“配对”,成功与长虹跨境孵化器进行了对接。了解慧视光电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诉求后,长虹跨境孵化器为慧视光电做了长虹产业和投融资平台的衔接,经过多轮沟通交流和现场实地考察后,双方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
资料显示,“慧视光电”是一家立足于新技术跟踪与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在光电设计、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方面优势明显,与长虹相关领域的产品升级方向高度互补。
“过去寻找优质合作伙伴,从寻找到建立合作关系周期比较长。高新区的背书和融通专员细致沟通,帮助企业节省了大量沟通时间成本。”四川长虹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晔如是表示。
四川长虹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晔
据陈晔介绍,此前长虹在推进企业融通发展上,已做了多方面的储备和尝试,但在融通推进过程中,每次都需要双方进行大量沟通交流,才能达成相互理解,因此投入的人力和时间成为制约融通成效的瓶颈。
“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需要有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做前期资源和需求的筛选工作,需要有相应的资源投入,同时也希望有政策作为牵引,鼓励更多生态型企业投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工作中。”陈晔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
创新开放,构建融通的产业新生态
长虹积极投入“大中小企业融通”背后,与创新创业发展环境的持续升级、以及公司发展战略的转型,密不可分。
2018年11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大中小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重构创新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紧随着,央地新一轮规划举措和政策红利密集落地,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而从市场端变化看,随着创新创业深入开展,市场竞争模型也逐渐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型为“生态竞争”,生态既是大企业的护城河,也为大企业持续创新提供活力。阿里巴巴、腾讯都属于生态建设特别好的企业。
在此方面,长虹有着自己清晰的思考和洞察。“企业的创新模式正从内生模式走向资源整合的外部协同模式,长虹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以产业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创新需求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其创新成果回流长虹产业链,逐渐丰富长虹的产业生态活力,实现共赢共发展。” 陈晔对创头条记者表示。
此前,长虹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模式探索上,已推进了多方面制度建设和措施,包括制造、研发、供应链、金融、市场渠道等方面。这也是此次公司能够发布较多“机会清单”并快速做出决策的重要原因。
比如制度方面,建立内创管理制度,鼓励从原有生态中裂变创新;搭建孵化载体引入外部创新创业团队;设立产业基金,助力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为供应链中小企业设立金融支持政策,减轻其资金压力,等等。
伴随着多家企业签约,标志着长虹“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链路已经打通,融通模式雏形已形成。据了解,长虹在未来还将通过“机会清单”、孵化载体、产业基金及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发掘有助于长虹产品创新及用户体验提升的合作伙伴,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