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正式提及。经过一年的稳步推进,2020年伊始,随着疫情带给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考验”到来,也给“新基建”添了一把新柴。4月之前,4次中央级会议上明确释放“新基建”信号,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强劲。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为“新基建”明确了范围,代表新体系、新动力、新方向的这架“马车”已经正式驶入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新基建绝非一蹴而就,也非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持续推进。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速趋缓、全球疫情加剧的背景下,新基建可为中国城市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构筑一条高速之路。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一锤定音”,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
新基建是势能,企业要动能
一场疫情,拉远了社交距离,却让全社会对场景数字化应用进一步看好。在统筹好疫情和复工两件大事面前,数字技术对生产、生活场景的重塑体现得尤为显著。尽管这次全民的“线上体验”里多少有些有“被动”成分,但最终也没逃过“真香”定律,使人们更加意识到数字化建设的意义,这也是2020年来,新基建被加速“提上日程”的重要契机。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将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0多年,由地产、传统基建为代表的投资驱动发展的特征尤为明显。近年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带动成为主线条,中国经济正在踏上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
迎接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也需要新的、成熟的基础设施,去支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相比于“铁工基”,“新基建的价值不仅在‘建’,更在‘用’。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优化供给能力,也能够进一步引导和满足消费升级。”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这样表述。
新基建绝不是一个短期见成效的“强刺激”,从中央长达一年左右的审慎酝酿中就可以见得这次战略部署的长远性和重要性。从短期来看,投资新基建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新基建领域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完成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激活主体、带动消费等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则是“补短板”,对供需矛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通过数字化手段带来改善。目光更长远一些,新基建将加速推进新科技对传统产业的赋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基建的融合,畅通软硬网络连接通道,提高数字经济渗透率,展现数据生产要素价值,完善要素市场体系。而更长期来说,新基建的战略意义是形成以数字、智能、创新技术推动的改革红利,实现产业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及城乡融合发展。
从短、中、长的影响来看,面对新基建需要认真准备的不只是市场。在不同体制、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各类市场主体中,科技企业与新基建具有与生俱来的契合性。当数据驱动创新成为新市场环境的主基调时,生来贴近用户、市场敏感、机智灵活的高科技企业势必要肩负起起化势能为动能的创新使命。诸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特斯联这样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探索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扩大新基建过程中,激发民间投资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民营龙头企业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变力,形成“共建、共商、共赢”的合作生态是势在必行的。
数据红利时代来了!
回到新基建的范围上来看,明确划分的三个层次可以总结成“能力”、“场景”和“强基”。
先说“能力”,即是信息基础设施。通讯革命是基础,无论是5G、物联网,还是工业物联网、卫星互联网,都是“数据”承载的基础;而代表算力基础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则意味着对数据的转化意义。能力代表的是润物细无声,更是必须要花时间去打通的“任督二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发自“十一五”时期的“村村通”,疫情之下的频频被点赞的直播带货和电商助农可能就无法在田间地头遍地开花了。过去十年,遍布村口与山头的信号基站建设,为今天数字乡村得以成型打通了信息基础。而今天的新基建,我们看到的是三大运营商均已在珠峰大本营完成了5G基站建设,5G信号覆盖了海拔5000米地区;中国移动与华为合作在海拔5800米、6500米建设开通5G基站,从而让5G信号成功覆盖珠峰峰顶。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到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5.4%。这一数据,也会与新基建“能力”的提升保持正相关。可以想象,由基础通讯能力的带动将为数字经济在未来中国GDP中的大放异彩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跨越式增长。
再说“场景”,讲的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这是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之间的互动。“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正在被安装上“眼睛”、“耳朵”与“大脑”。这样看来,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更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传统基建通过感知、物联、智能反馈实现整体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新基建拉动下,汽车、制造、零售、农业、电网、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必将迎来场景智慧化的飞速发展。以5G搭建网络环境空间,AI和IoT的应用,通过计算中心进行实时处理、标注训练后转化成商业价值。国内最早提出AIoT业务逻辑之一的特斯联,已经在场景智慧化服务上实现了商业化的成功,并且开始落地首个世界级AI CITY建设,将场景的智能化实现无缝融合。这一典型的新基建项目为数字经济和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也为坚持在科技赋能产业第一线的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新思路。
而“强基”所指的创新基础设施,则更加面向未来,为基础学科的科、教、研提供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助力。从这方面的需求来讲,是面向产业和国家未来竞争力建设的。一方面是激活现有产业链的内部需求,另一方面是向未来五年、十年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和场景供给。
总之,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新基建发展的核心。据统计,过去8年的全球数据生成量中,中国数据规模年复合增速全球第一,高达41.9%,欧洲是35.1%,美国是31.9%。由此可见,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所依赖的数据红利将是中国得天独厚的机会,中国的数据红利将取代人口红利。
疫情后时代的全球化机遇
发力新基建是立足当前,应对疫情冲击、促消费、稳增长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谋取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
城市是我国产业、技术、资本的首要聚集地,也是新基建的主要承载体。因此,智慧城市也将成为“新基建”的主战场之一。上一代智慧城市以IT技术为支撑,新型智慧城市群则必须以人工智能、5G、机器人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为依托。这也是全球各大中心城市在新发展阶段,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众多经济学家口中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力因素。而新基建将推动城市化和数字化、智慧化的深度融合。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乘着新基建的东风,也将让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再次取得先机。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在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始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新基建有利于占领全球产业竞争和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奠定增强全球竞争力的新基础。”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亦进入全新阶段。新基建的“超前性”布局,具象化到城市的未来中,便可以理解成是人工智能城市的映射。近日,依托设备物联和数据智能突破社区、商业楼宇等场景的特斯联,也迎着新基建到来的脚步,开始全面布局其打造的AI CITY战略,并在重庆开始落地。如同阿里巴巴的从把交通信号灯智能联网的“治堵”到运用城市大脑为城市治理提供数据服务的“新杭州故事”一样,这将会在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日趋常态化。特斯联把这块试验田选在西南核心圈中的重庆,融合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同时以此为起点打造AI CITY的全球化网络。
新基建将带来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图片来源:人民网)
中国发力新基建,也在为全球产业储备更多后劲。瑞银集团报告认为,中国是全球布局、全球制造中最重要的一环,提出“新基建”概念恰逢其时,未来科技产业等高附加价值领域,更多会是“中国+1”。这一点从全球看向中国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的灼灼目光中可以感受到得到。以特斯联建设的AI CITY全球网络为例,从西部高地的重庆出发,现已经沿着“一带一路”延展到了中东国家。在阿联酋,特斯联与Injazat Data System公司就智慧城市项目达成一致,合作将围绕智慧城市、能源、安防等领域开展。并在去年与District 2020迪拜世博特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规划世界级AI CITY的蓝图。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新基建的成功探索一定会崛起新一批科技代表企业,未来也势必将不断激发更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升级发展,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积蓄能量,以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将在新基建大潮中全面实现全球化进程与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