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产业发展驶入一条全新的赛道。如今,产品正逐渐被场景替代、行业被生态覆盖,这不仅代表了需求端场景化的定制升级,更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1月7日,由海尔COSMOPlat主导的ISO大规模定制标准项目NP阶段投票结果公示,该项目以83%的支持率通过国际委员会投票并正式立项。这是ISO首个立项通过的智能制造模式标准,也是由我国主导的首项针对制造全过程管理的国际标准,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智能制造标准化领域的竞争力。
图注:由海尔COSMOPlat主导的ISO大规模定制标准项目NP阶段投票结果公示
中国需要“创标者”,对于亟需标准来规范全国乃至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路径的物联网时代来说,以海尔等为首的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需要“创标者”:“5+29+6”拿下国际竞争话语权
“与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可能是我们最重要的‘短板’。”来自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松研究员的一席话,点破了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核心。
这是因为,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在产业格局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而标准体系则起到了在工业互联网生态中的顶层设计作用。换句话说,掌握标准就意味着能够规范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这对于中国在这场制造业升级竞争中实现“换道超车”意义重大。
行业“建体系”、平台“抢标准”,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最明显特征。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提出,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在国家鼓励引导下,海尔COSMOPlat、浪潮云In-Cloud、树根互联根云、华为FusionPlant等平台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中来。
图注:2019年10月28日海尔COSMOPlat参与制定的IEC有关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仅今年10月份以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参与制定的多项国际标准同步推进:10月28日,2019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发布了海尔COSMOPlat参与制定的IEC标准与2项国家标准,填补国际领域的空白;10月底,由海尔COSMOPlat主导的ISO大规模定制标准项目投票通过,这也是ISO首个立项通过的智能制造模式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2019年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上榜企业均不同程度参过标准制定,其中获评“双跨”平台榜首的海尔COSMOPlat,是参与制定标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时间最早、速度最快的。截至目前,海尔COSMOPlat先后主导和参与了5项国际标准、29项国家标准,覆盖大规模定制、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6大领域。
“国标”门槛过高?标准领先性源自有效的落地实践
对企业来说,国家标准,乃至全球标准的主导制定的门槛在哪里?答案是,除了必须是行业的标杆和领头羊,具备制定标准的实力、权威和影响力之外,还有一个通用的准则,那就是必须经过自身的成功实践。
图注:2019年6月美国普渡,ISO/TC184/SC5年会
因此,工业互联网标准的主导制定门槛也清晰可见——必须有明确可行平台模式、佐以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在前两项前提下涌现出大量的成功赋能案例。而这一切的前提,无外乎要具备“平台创新”、“技术创新”、“生态创新”三大能力。
首先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具备创新能力,从这方面来看,海尔COSMOPlat构建的“1+7+N”平台架构具备可借鉴的示范意义。这一模式包括1个平台,交互定制、开放创新等7大模块,以及在N个行业建立一个架构,确保海尔COSMOPlat能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应用。
其次是平台要具备技术创新能力,这也决定了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是否能可持续发展。譬如,在5G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海尔COSMOPlat发布了全球首个智能+5G互联工厂,融合自身科研力量支撑互联工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用科技更好的赋能。
最后是平台要具备生态创新能力,这也意味着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能够实现增值分享,从赋能一个行业到多个行业。以“海享陶”为例,通过海尔COSMOPlat的赋能改造,该企业在行业销量下滑23%的情况下逆增30%,利润也增长了32%。目前,海尔COSMOPlat已经从建陶行业复制到房车、农业等15个行业生态,并在全国建立7大中心,覆盖12个区域,在20个国家复制推广。
图注:2018年11月28日,德国慕尼黑,海尔COSMOPlat牵头七国专家正式确定ISO大规模定制国际标准框架
正是基于平台创新、技术创新与生态创新,海尔COSMOPlat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性。10月30日晚,海尔集团子公司之一“海尔智家”发布2019年3季报,COSMOPlat前三季度实现了80.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55%。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已经被彻底颠覆。海尔COSMOPlat作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先导者,接连抗下“创标”重任,带领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拉开了一场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升级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