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9中关村论坛“信用北京”服务创新论坛召开,新型信用监管的“北京模式”、如何建设信用体系,成为这次论坛探讨的话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当前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北京市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启动了北京诚信示范工程,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同共建速度不断加快,三地今年共同发布了京津冀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建设方案,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和成果。
国家发改委: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中关村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在推进区域信用协同以及信用便民惠企等方面,对于全国有着标杆和示范作用。研究好信用服务与金融科技创新的关系和发展思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稳致远,对于北京和全国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易贷”产品和服务,积极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就在上个月,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上线,稳步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向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共享,降低银行尽调成本,引导银行为信用状况好的小微企业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副司长张春在论坛上介绍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广大企业从中持续受益,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国际社会也给予高度肯定。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包括北京,已经将部分审批事项改为告知承诺制,极大简化了办事程序。
信用是打造“双创”升级版的重要基础,为初创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友好有力的市场创新环境。例如,我们积极推进“信易租”有关工作,引导创业园区向守信主体提供免押金或者后付费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租赁服务,为诚信的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优惠,仅仅在北京市的CBD就有近600家企业通过“信易租”获得“绿色通道”的便利,实现了企业入驻和注册。
张春建议,要打造产业生态,建立健全公共信用服务和社会信用服务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体系。他提出,将征信、评级等信用服务融入金融科技、创新创业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以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共建共享、深度融合的生态圈。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培育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公信力、影响力的龙头型信用服务机构,依法开放公共数据,有序激发市场需求,引导各类机构竞争发展,为信用服务机构做强做大积极创造条件。
如何守住公信力这根“生命线”,张春认为,还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借信用服务名义非法搜集、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曝光,坚决清理“害群之马”,引导行业自律。加快建章立制,推动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守住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底线、红线。
北京监管模式:12个行业和领域建立信用监管制度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指导下,北京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了北京诚信营商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在政策法规联合奖惩,信用监督,信用服务发展以及社会信用感知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表示,北京市公共信用管理办法已颁布,信用立法已纳入2019年计划,力争在2020年出台。北京信用联合惩戒系统将上线运行,31%的异常经营名录企业主动纠正了违法行为,创新信用的监管,税务、交通、教育等12个行业和领域已建立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的监管制度,形成了北京监管模式,不断促进信用服务业的发展。
北京从事征信、评级,新型信用服务的机构超过1800家,近几年北京市在全国信用评比中名列前茅,部分指标长期保持首位,“但是,综合来看,目前信用体系在全国还停留在不敢失信的政策阶段,远没达到不能失信和不愿失信的普及阶段。”潘锋介绍说。
为此他建议,用大数据来推进北京信用建设,加强共享开放机制,创新信用信息共享开放方式,依法依规与信用服务、大数据等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共建,形成信用数据应规尽规,应用尽用的环境。推出一批信誉+的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对信用状况的个人和集体在金融、旅游、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激励和便利条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聚集区,支持建设信用的科学实验室,推动北京信用服务的业务创新驱动和高端发展。
如何推动北京市征信体系高质量发展,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马玉兰建议,推动建设开放的征信体系。全社会的征信系统需要开放,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马玉兰说,对内,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具备高水平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进入征信市场,增加征信有效供给;对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市场进入标准,让真正具有先进技术及经营管理理念的外资机构进入市场。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信息在界定、流转、交易、挖掘等各方面都突破了传统认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行为。
促进征信与科技融合发展是实现征信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马玉兰说,金融业对征信服务具有迫切需求;大量有价值的贷前替代性数据,补充了传统的负债信息,为“薄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今后,应该发挥“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优势,加快促进征信与科技的融合,积极探索并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实现征信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信用体系“中关村特色”:企业融资信用数据库,2500家企业入驻
中关村是国内最早提出信用体系建设的区域,中国第一份企业信用报告诞生在中关村,中国第一家企业信用自律组织也是在中关村率先成立。
多年来,中关村建设“中关村信用首善之区”,以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纽带,通过信用评价及系列活动的推进,解决金融投资机构与高精尖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陈文奇介绍,中关村管委会充分发挥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及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统筹政银担企四方资源,结合国家和北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发挥中关村优势,努力打造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关村特色”,着力推进信用信息平台搭建、优化小微企业信息归集、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机制、推广信用评级产品、加强征信宣传教育等工作,形成了以“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为基本特征的中关村信用模式。
陈文奇介绍说,中关村科创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数据库,聚焦中关村示范区重点科创小微企业群体,建设企业融资信用数据库,首批拟入库企业约2500家。数据涵盖企业基本信息、人员构成、投资融资、产品服务、财务运营、知识产权、资信情况、历史合作、税务信息等9个方面。目前已完成数据库业务规划与功能设计,正在进行系统数据接口开发与企业数据信息导入工作,预计在年底前实现系统测试与上线运行。
作为北京市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地区,中关村发展集团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打造信用体系建设中关村模式,发挥示范作用。
如何赋能科技企业,共创信用价值?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曾林峰介绍,中关村发展集团一直根植于中关村,作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10年间,中关村发展集团提供投融资总额4439亿元,落地高精尖产业项目和创新孵化项目3300个。
怎样把企业信用转化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曾林峰认为,政府、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行业组织及企业等多方建立信用体系,做好立法监管,社会化激励惩戒,信用评级应用,信用产品和服务创新等一系列的信用环境营造,信用标准的构建和信用价值的创造工作。
长期以来,融资难题一直制约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核心原因是科技型企业自身特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不匹配,信用体系不对称等一系列信用体系的问题。
要解决信用信息汇聚、整合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还要解决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价体系缺位的问题,更需要解决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征,科技型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严重缺失的问题。
为此,曾林峰介绍说,中关村发展集团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基础,近年来不断完善自身的信用体系建设,并积极推广相关的应用。发展集团初步构建的信用体系具有开放性、无障碍、可复制和有场景四个基本特征,保证了信用体系的资源和数据整合能力,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体系的推广能力,以及信用体系的有效应用能力。
中关村担保累计服务瞪羚计划1.4万户,帮助企业融资超过900亿。曾林峰说,发展集团信用体系已应用到自身科技金融业务的企业筛选和风险防控,同时,也成为以产业投资为纽带的产业布局,在发展集团各个板块,信用体系建设都在发挥作用。
2020年“京津冀信用合作共建”将升级为“京津冀晋信用合作共建”
自2015年《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签署以来,京津冀三地信用主管部门每年进行工作轮值推进。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信用京津冀”网站,公示三地行政许可408万条、行政处罚526万条、统一社会信用代码248万条。
今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联合制定了《京津冀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建设方案(2019—2023年)》。方案提出了“4+4”建设框架,即4项重点工作和4项联合激励专项行动。
今年7月,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协同推进大会召开,京津冀三地信用主管部门、信用交通主管部门联合签了一个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信用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正在协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而“信用交通”将率先实现协同。
按照方案确定的计划,到2023年,京津冀地区信用合作机制全面建成,守信联合激励政策标准体系一体化全面形成,公共信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和有效应用,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机制全面建立,信用服务网络及信用服务市场基本健全,覆盖京津冀地区的守信者受益局面基本形成,对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京津冀已成为全国第一个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覆盖的协同共建区域,形成了国内区域标准化协同的新局面。”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介绍,目前,京津冀地区发布社会信用地方标准数量,高于各省市平均水平,标准覆盖信用基础、信用信息、信用管理、信用服务等全部门类。
2019年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协同推进大会召开,京津冀三地正在研究签署《京津冀区域协同社会信用标准框架合作协议》,将全面启动三地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联合奖惩等领域的标准协同工作。
“京津冀信用合作共建”将在2020年升级为“京津冀晋信用合作共建”,这也是当天餐会嘉宾讨论的议题,他们建议,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将京津冀晋打造为具有首都因素、区域特色的全国知名高质量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同共建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