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1小时,下车世界都变了…….” 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难免感受到信息焦虑。因为开车没看手机,下车时遭遇“消息轰炸”、“跟不上节奏”,这种困扰想必很多司机都经历过。而开车时看手机又是影响驾驶安全的行为,深圳新的交规处罚条例规定,自11月起,开车看手机要罚300元,记3分。显然,用手机支架聊微信、发消息,是不被鼓励的行为。
一边是开车时“不在线”的焦虑,一边是对于驾驶安全的考量。驾驶场景有其特殊性,出于安全的考量,需要一套不同于手机,不占用过多精力、不容易造成分心的交互设计。笔者认为,车上的社交产品需要遵循以下几大基本原则:
首先,不占用司机过多的精力,尤其是司机的视线和双手。全语音交互的方式在车载场景也许会成为刚需。
其次,产品的设计应该尽可能简单,避免干扰驾驶,影响司机的情绪。
第三,需要高于手机的稳定性能,车载应用一旦出现bug,非常干扰注意力。相比车载原装的的应用,一些手机投屏或者网页版的方案,在稳定性上可能有所欠缺。
此外,车内驾驶空间作为一个半开放空间,车主的隐私性也需要考虑,消息播报到消息本地记录都要考量隐私的问题。
最近腾讯官方推出了微信的“车载版”,看过公布的测评视频后,不难发现腾讯在驾驶安全性上做了精心设计:采用全语音的交互模式,并且车辆在出厂时就在方向盘上预装了一个印有微信logo的专属控制按键,理论上可以尽可能地不占用司机的视线,也保证了司机的手不必离开方向盘去触摸车机屏幕。
在产品功能上,微信车载版做的比较克制,只保留了最基本的收发消息和语音通话功能。对此,腾讯官方将微信车载版定义为“通讯产品”而非社交,目的是满足用户基本的通讯需求,让司机联系最重要的人,处理最紧急、最重要的消息,避免占用用户额外的精力。
在隐私性方面,腾讯设置了车主可以拒绝播放消息的功能,同时离车后即清空聊天记录的设计,消息记录不会留存到车上。笔者认为,如果能结合蓝牙耳机设计,一些不方便车上其它乘客听到的内容,司机可以选择通过蓝牙耳机传输,会更人性化一些。
在性能方面,因为微信车载版是预装的汽车里的,并且腾讯称是与车企共同打磨,根据不同车型的硬件规格做定制化接入,相比之下,性能稳定性方面应该会做的更好。不过由于没有亲自体验过这款产品,还是要等到有车辆正式发售的时候再下结论。
腾讯将微信车载版定义为“通讯”而非“社交”,这种克制的背后其实有着成熟的思考。用户在手机上,除了基础沟通需求之外,还要满足用户在social、娱乐、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因此微信发展出朋友圈、小程序、发红包、表情包等丰富的功能和应用。而在本应该专注于驾车的场景下,核心的目的是满足用户最基本的通信需求,缓解信息焦虑。而不是为了在车上社交而社交,推出花哨的功能,这是本末倒置的。在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普及之前,在功能上克制,保障安全驾驶才是首要的。
说个题外话,微信拥有11亿用户,是国内最多人使用的社交软件,正是因为用户通讯需求在车上驾驶时得不到满足,腾讯推出微信车载版也是顺理成章。而脱离微信的车上社交产品如何积累用户池就成了难题,所以车上社交软件应该有原生产品基础,否则没有“社”,何需“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