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不只是供给方的无限输出,还需要接收方的认可、吸收和反哺,很显然,蛰伏已久的中国数字音乐已经迎来了这样的阶段。
今年4月,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 发布了《全球音乐报告2019》,中国音乐市场以强劲的势头激流勇进,从前一年的全球第十跃至全球第七;时隔一个月,国内领先的数字音乐平台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再传捷报,在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其在线付费用户同比增长27.4%,达到2840万。世界地位频频攀升、付费意识日渐普及,相辅相成之下,中国数字音乐前景喜人。
回顾中国数字音乐的发展历程,政策引领、各方响应的2013年可以说是国内版权环境正式迈向规范化的分水岭,同时,由于版权内容不可规避的生产、运营成本,也从那一年开始,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围绕“音乐付费”的相关内容话题甚嚣尘上。而在热烈的探讨中,也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观点。
彼时,有报道综合业内人士的分析,肯定了“音乐付费”的大势所趋,但同时也指出音乐圈所存在的对立问题:听歌的说,中国的流行音乐太烂,白给都不听;而做音乐的人喊冤,版税低,制作费少,只出得起香蕉当然只请得来猴。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互联网音乐下载全面收费,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音乐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在知乎上,针对付费意愿的话题,更有网友犀利指出:厂子里的工人没有电脑,他们的音乐都是通过通讯公司一块钱一首下载的,当你嘲笑他们的听歌品味时,你可能没想到,他们的凤凰传奇是正版的,而你的陈奕迅是盗版的。
换言之,如果有好的音乐,大众自然不会吝惜对于正版内容的肯定;如果有便捷的方式,花钱购买喜欢的音乐也未尝不可。回过头来看,这两派观点其实狠狠地击中了数字音乐发展的痛点:内容与体验。
我们常说,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对于音乐而言,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等于音乐底蕴、流行嗅觉与制作能力的总和。因此,在市场全面版权化的进程中,作为核心内容出口的数字音乐平台开始了一个很重要的动作:与知名唱片公司合作,积极采买版权内容,为用户打造优质曲库。此举让人们很容易地聆听到世界各地的流行金曲,而不必担心内容下架的风险,让“付费订阅”成为了一件有合情合理的事。与此同时,数字音乐平台为唱片公司的版权分责,也大大降低了内容方的维权成本,对版权环境的好转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开放,大众的音乐素养提升、音乐制作的门槛变低,大批有才华有个性的“卧室制作人”涌现。针对此,各大数字音乐平台也纷纷推出音乐人扶持计划,让好音乐不再是专业唱片公司的专利,而在用户逐渐养成的版权意识中,凭借优秀的作品,独立音乐人也可以成为一个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职业,在古风、民谣、说唱等不同曲风的崛起中,乐坛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不仅如此,数字音乐平台也结合互联网的开放性与用户的多元需求,让具有“流动性”的音乐在“听”的基本功能之外,能应用于更多场景,通过完善在线音乐服务,稀释付费订阅的成本,同时在体验上让正版音乐与盗版音乐彻底区分开来。
根据近期某数字音乐会员业务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数字音乐平台除了曲库类型上越来越丰富之外,在演出票务、优惠礼包等音乐以外的会员福利上也越来越精彩,比如主题皮肤方面,网易云音乐共有42款,虾米音乐有56款,而QQ音乐更新9.0版本之后,主题皮肤多达66款,涵盖了知名明星、文艺清新以及潮流时尚等各型各款,其他福利方面,网易云主打商城以及付费电台的折扣,而QQ音乐主打游戏联动礼包,以及多样化的生活福利,涵盖了吃喝玩乐、线上线下。当然,这还不包括高品音质、针对听音设备的音效优化等听觉上的基础福利。以上种种,让每月10余元左右的付费订阅成本物超所值,对于用户而言,自然也促进了从版权意识向付费意识的渐进。
从不被看好到举世瞩目,中国数字音乐在一步一步的摸索中终于看到了窗外的曙光。当“音乐付费”不再成为敏感话题,也就意味着一个更加健康的产业生态开始循环,不论是音乐创作者还是普通音乐用户,产业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将切实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