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有关消费升级还是降级的话题终于在发改委的数据统计中得出了服务消费支出占比50%的正向答案。而在大众消费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以数字化内容为代表的精神产品也逐渐成为消费的新趋势。在今年426国际知识产权日来临前夕,有媒体针对普通百姓对于付费享受音视频、电子书、信息、游戏、知识讲座等精神产的意愿展开了采访调研,从结果来看,在版权意识逐渐成为全民意识的今天,为精神产品付费正呈现积极向上的“消费升级”态势。
近六成用户愿意为网络上的内容付费,这是易观在2019年1月《中国网民内容付费生态调研》中所显示出的。然而如果往前推几年,这样的数字是不可想象的。
就像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一样,数字化的精神类产品也是在免费、分享的精神中从实体转型而来,以此为用户带来了便利,但也为产业带来了阻碍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知识产权的淡漠。不过好在随着国家政策的及时出手、以及内容平台方等各环节的协助,不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大众意识都有了飞速发展,为好内容付费也逐渐成为了共识。
来自广州的医院会计侯昕感同身受:
随着“付费”这种保护措施的推广,著作权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起先是游戏。很多设计巧妙、画面清晰的游戏开始收费,或者只免费开放部分关卡。人们对游戏的喜爱程度可以说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尽管我本着只玩免费游戏的宗旨,也因为入迷而曾经沦陷在“小鳄鱼爱洗澡”这款游戏中,但最终因为游戏花费时间太多忍痛割爱了。
接着是音乐。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不是所有的歌都能免费下载了,喜欢听歌需要申请加入某个APP成为会员,才能悠然自得地欣赏音乐。因为版权的原因,一个APP不一定会囊括所有的歌曲,这就给众多APP生存提供了空间,于是我拥有了两个音乐APP的会员资格。
为视频APP的好看剧集买单,为热播的付费综艺节目买单也是有的,这样就不必守在电视机前隐忍那随时插入的广告,也不用放弃喜欢的节目。
这些由版权而产生的付费项目,是一种精神消费,而这类消费在我的生活中占比极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付费娱乐”若运用得当,可以换来高性价比的有张有弛的生活。
其实不论是实体产品还是数字产品,不同的只是呈现方式,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都是宝贵的劳动产出。当大众为内容付费的意识不断成熟,生产者所获得的也不仅是应有的经济报酬,而是来自使用者的尊重,以及继续创作的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