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日,是第1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随着国民版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大众消费也逐步从实体产品走向精神产品。在全产业数字化的大趋势之下,国内影视、文学、游戏等各领域的版权环境都在不断升级优化,而音乐也在市场全面正版化的利好中迎来高光时刻,接连获得了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的两份报告的认可——一份是4月初发布的《全球音乐报告》,中国在继2017年首次跻身全球十大音乐市场后,世界排名上升至第7位;另一份是来自去年底发布的《音乐消费者洞察报告》的细化数据,中国消费者的正版音乐使用率高达96%,远高于62%的全球平均水平。
而同样是来自IFPI的统计数据,在2012年的《数字音乐报告》中,中国音乐市场的盗版率约为99%(该数据具体针对2011年及之前),且维持了多年。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从99%的盗版到96%的正版,从绝对反面典型到世界瞩目的市场新贵,触底反弹的奇迹正在中国发生。
政策指引、行业响应 双线驱动扭转市场颓势
回顾中国音乐市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奇迹发生的背后正是音乐产业和政策环境内外双线驱动的结果。
音乐产业变革的十几年,也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十几年。在这期间,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更新迭代让音乐在根本形态上发生了改变,音乐产业也在由实体时代向数字时代迈进的阵痛中不断摸索出路。尤其是在市场向数字化转型的初期,还曾面临盗版横行、野蛮生长的阶段。
从2010年12月,中国文化部发出通知称,决定进一步清理整治违规网络音乐网站;到2015年,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政策利好不断为中国数字音乐的发展铺开前路。而作为音乐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等在线音乐平台一方面通过采购版权,从内容上推动音乐全面正版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数字音乐的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拓展新时代用户的音乐消费场景,为音乐产业注入动力。2016年开始,数字音乐收入终于开始不断攀升,并替代实体音乐,在音乐市场的收入占比中逐渐扩大,进而让市面上盗版猖獗的现象得到了极大地遏制。基于此,中国用户的版权意识不断加强,音乐正版化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体验升级唤醒付费意识 带动市场良性循环
正如磁带、CD以便利化对黑胶唱片的接替,顺应时代而生的数字音乐相较前一代内容载体,无论是在使用场景,还是在功能体验上,都更符合“网生代”用户的使用需求。随着版权规范的逐步完善,音乐产业上游对内容和模式的创新尝试也开始加剧。尤其是作为用户主要听歌渠道和音乐消费窗口的在线音乐平台,更在愈发多元的用户需求中走到了音乐消费场景开发的前列: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为例,其打造的“发现、听、唱、看、演出、社交”在内的全场景音乐体验,不仅大大满足了用户对于音乐的想象,也为音乐市场创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看到,越来越丰富、有趣好玩的音乐体验不仅大大释放了实体时代未激活的音乐价值,也在进一步提升全民版权意识的基础上,唤醒了用户更加成熟的付费意识。而这必然也带来了对上游音乐体验模式挖掘的反向刺激,开启了音乐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用户付费为音乐产业提供源头支柱,反哺内容创造者产出优质内容、刺激用户体验升级,进而继续维持和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
从探索到创新 跨界联动激发音乐产业新活力
基于特殊的发展时期与本土化的用户需求,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音乐市场从变革初期的积极探索,到内容付费时代的持续创新,也在“互联网+音乐”的无限潜力以及文化娱乐大产业的崛起中,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音乐市场的独特运营模式。与此同时,中国音乐与影视、综艺、动漫、游戏等文娱领域,甚至硬件、消费等跨界领域的联动,也打开了场景音乐的新蓝海,更开启了一种双向赋能的全新模式。
这不仅让音乐内容成为更多圈层文化的载体,也通过在线音乐平台的加入为用户创造感情出口、增加互动参与感,为音乐价值的释放创造了更多积极作用。同时,因为这样的文化因素渗入,更进一步从音乐社交和音乐娱乐两大服务线激发了音乐产业的新活力。
正如IFPI在《全球音乐报告2017》中预见的,“中国是下一个伟大的全球机遇,有可能与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市场比肩。”在庞大用户基数以及持续加强的用户付费意识下,从用户出发的丰富音乐消费场景、全线优化的产品体验,正在不断让音乐的产出与回报呈正比。这,也是99%和96%两个“极端数据”在对比之外更加深远的意义。
目前,中国音乐产业正迎来版权发展的新节点,版权环境的进步带动着中国音乐产业的消费升级。然而,从付费用户比例上看,中国音乐市场仍有大幅的上升空间,这都需要内容生产者、平台、用户等多方一起努力,进而推动中国音乐市场继续复兴,让“奇迹”成为“不足为道”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