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拍CT做检查,甚至还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断,比原先方便多了!”说起镇卫生院,浙江德清钟管镇来看病的市民们纷纷为医院点赞!
早上9点半,卫生院已经“门庭若市”。
“这都是全县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功劳!”钟管镇卫生院院长朱小松感叹,自从去年卫生院搬迁了新院址后,医院硬件设施的“质”与“量”都有了提升。随之提升的还有老百姓的信任度。现在,医院每天门诊量都有300多人,是以前的三倍有余。
2017年以来,德清通过全专科门诊、专家工作室等形式,让县级医院专家到基层坐诊。
“医共体”改革的推进让德清基层就诊变得方便起来。
医共体改革,指的是在县域内组建若干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作为医共体。2017年,德清以专家省县域医共体试点为契机,整合了3家县级医院、12家卫生院和141家村卫生室资源,成立了武康和新市两个健康保健集团,打通了“医疗机构之间的围墙”。两大集团分片区负责群众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医疗任务,让百姓就医“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
除了硬件的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也让基层医院心里有了底。2017年以来,德清通过全专科门诊、专家工作室等形式,让县级医院专家到基层坐诊。
“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看专家门诊,住院条件也很好,真方便!”钟管镇的张大爷因气管炎在钟管镇卫生院住院,在享受到了县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后,他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有别与之前零散的下沉模式,现在县级医院会每周固定专家到卫生院坐诊,实施排班制。患者们看病也有了连续性。”德清县卫计局副局长陈伟东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专家的下沉不仅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就诊率,更起到“带教”团队的作用,提升了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以及诊疗能力。
2018年,基层就诊率达69.7%,同比提高7.02%;基层就诊人次同比增长15.17%,基层手术量同比增长29.94%。
县域“医共体”建设,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但如何进一步在县域范围内提升诊疗水平,德清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去年9月21日,县政府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县域AI医学示范基地,推进医疗AI向基层下沉。
县级医院的影像中心统一承担了“诊断”的职能。
“患者在基层检查后,影像数据回传至影像中心,影像科医生将利用影像云平台,在腾讯觅影辅助之下,诊断下级卫生院上传的病变影像,当AI发现病变后,判断病变性质并给出提示。”朱小松告诉记者,这种“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诊疗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更提升了诊断效率,让老百姓看病有了更加便捷、实惠的模式。
医学人工智能与医共体建设相结合,走出了县域医共体创新的“德清模式”。现在,影像诊断中心每天有1000-1200例的工作量,其中的100-200例来自基层医疗机构。德清县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徐宏亮告诉记者,县域范围内医疗资源整合后,县级医院的影像中心统一承担了“诊断”的职能。患者无论在德清的哪家医院问诊,都能在半小时内拿到诊断。
“我们平均每天要看90张片,其中每张片又有由100多张照片集合成的,一天下来难免会有疲劳的时候。这套人工智能系统就像是另外一双眼睛,可以看到我们遗漏的一些东西。”在影像中心诊断医师沈雯感慨道。
截至去年10月,该AI引擎目前已经辅助医生合计阅读医学影像超1亿张,服务超百万患者,提示高风险病变15万例。
利用AI医学影像分析辅助,通过人工智能医学图像分析能力辅助医生阅片,能精确定位微小肺结节,检出率高达95%辅助临床医生筛查早期肺癌。AI系统开发工程师杨昊臻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截至去年10月,该AI引擎目前已经辅助医生合计阅读医学影像超1亿张,服务超百万患者,提示高风险病变15万例。
“在推进‘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和智慧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作为医疗领域的‘后起之秀’,也会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辅助诊断工作。”陈伟东告诉记者,现阶段,医生和AI还处于磨合阶段,随着AI数据的累积以及医生与系统的磨合更加熟练后,德清将整理出一套系统的流程,让诊断更加准确,也让每一位德清市民都能享受到最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