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已经成为近年来最为大众所关注的话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国际化,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也对英语的口语、听力等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让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英语的学习,通过网络提供外教课程的VIPKID也因此在几年间就成为了明星创业公司。
外教的确是一种稀缺资源,通过网络把外国老师“搬”回国内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近期在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大批家长却都在反馈对VIPKID服务政策的不满。
事实上,VIPKID的约课模式一直是家长的槽点。根据其一直以来的政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匹配类似于Uber打车,每一节课的师生双方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低龄学生会出现认生等状况,对相互熟悉的老师有着真正的需求。这导致每周一中午,报名VIPKID的家长都需要守在电脑前“抢课”,只为抢到心仪老师的课程时间。而由于网络、约课系统等多重原因,即使能够抢到往往也是相当不方便的时段。每周的时间安排都需要迁就于约课的时间。很多家长都反馈称,尽管是网课,但作为家长,时间被孩子课程侵占的状况却比线下课程还要严重。
尽管号称有六万老师,其实还是VIPKID无法提供足够多真正优秀的老师。据家长们反馈,大部分老师都处在给念完PPT就走人的水平,能够举一反三帮学生进行发散的只是极少数。这才是家长们争抢“网红”老师的本质原因。随着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优质教师资源的争夺也就越发激烈,大部分学生事实上享受不到真正好老师的课程。
根据官方介绍,VIPKID宣称自己的老师均拥有各类专业的资格证以及教学经验,但其老师的真实水平却可能与官方宣传相差甚远。除了家长们的真实感受外,其官方公布的数字也让人感受到老师的“水分”。在2017年,VIPKID曾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宣布自己老师的数据由1.5万上涨至2万。根据其官方给出的5%-10%的招聘通过率,其需要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5万到10万外教老师的筛选,这显然并不现实,而其老师的水平也无疑很难按照官方宣传来看。
另一个“槽点”则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疏离。由于一直以来的政策与约课的困难,学生与老师间几乎不可能有真正深度的交流,也无法建立实质上的信任与亲密关系。这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持续性与兴趣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在今年陆续推出的优先约课制与专属老师,算是VIPKID对一直以来制度问题的一种弥补。但从始终鼓吹共享经济,并以Uber模式发展至今,要转到体验更好的“固定老师”模式又谈何容易?固定老师的匹配需要在前期有大量的课程辅导人员介入,并经过试错和匹配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老师。这在运营流程和系统上都需要做巨大调整,对已经在师生两端积累下不小规模的VIPKID来说,调整并不容易。
因此,新加入的教师匹配制度更像是打补丁,但家长们却并不买账。由于真正优质老师的稀缺,新规定会造成好老师被老用户侵占,而新用户体验极差的问题。一些VIPKID的KOL家长们也因此表示,不敢再推荐新家长来VIPKID报名。
很明显,VIPKID的问题来源于服务能力跟不上用户的需求,但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却是用更露骨的销售手段来拉入新的家长。今年夏天,其在发布会上高调宣布了推出“分期付款”服务的消息,仅需很低的价格,家长就可报名数十甚至上百节价格不菲的课程。但实质上这并非分期付款,而是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引诱家长签约的“贷款服务”。
在日前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中就报道了这一问题。在节目中,王女士根据课程顾问的推荐,通过百度钱包申请了贷款,2万多元的课程,首付一千多元,其余按月支付,而申请退款后,页面虽然显示剩余课时全部退款,但贷款都没有第一时间终止。
王女士表示:“每天都有短信、电话催我还款,我说已经退费了,他(百度钱包)说,这个是以你的名义贷的。”
通过这一方式,VIPKID提升了业绩,百度钱包放出了一批优质的“贷款”,而承担风险的却是消费者。为了引导更多用户报名,课程销售们不仅会刻意模糊分期付款与贷款的区别,还会附带有在一定时间和课时内随时退款的承诺。首付学费很低,又可以随时退款,这让很多用户在报名时抱着课程不合适可以退费的心理预期,但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
根据《新闻透视》栏目的调查,即使申请退款成功,贷款也并不会随之停止,除非教育平台先将学费退还给金融机构。而这中间的周期却没有任何承诺,许多用户都陷入了课已停止却仍要还贷,否则有损个人信用评级的问题中。
《新闻透视》栏目指出,在2018年前八个月,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教育培训投诉4000余件,其中外语培训类投诉占到一半以上,贷款支付相关的投诉也占比不小,且以小型金融机构为主。VIPKID所涉及的“教育贷”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为数不少的消费者。
服务不足“金融”来补,VIPKID解决问题的方式显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倒让更多家长“入坑”,却无法享受预期中的优质课程。长此以往,这损害的就将不只是新用户的利益,而是影响全体报名的家庭。而有意向尝试在线外教的家长,也需要在报名时更多考虑来自金融贷款方面的风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