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乐清20岁女子死亡事件,把中国共享经济的代表之一滴滴出行推到风口浪尖上。自8月27日零时起,滴滴出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滴滴面临巨大危机。
2018年8月,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公布了《2018年度全球独角兽公司排行榜》。报告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凭借560亿美元的估值领跑国内众多独角兽企业。
滴滴成长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独角兽巨头”的速度之快,被程维形容为,每天都像坐在飞速行驶的车上,轮子都要飞出去了,还要不停踩油门。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统计显示,自滴滴2012年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20次融资,金额总量超过2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融资额最大的未上市公司。
据悉,滴滴出行最快下半年启动上市,初步决定在港股上市,目前最新估值约560亿美元,预计最终上市时市值或能达到700亿至800亿美元,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
处于舆论风波之中, 5000亿元估值的滴滴应该做何担当呢?
A4纸都写不完的股东名单
2011年,程维和吴睿从阿里巴巴出来创业。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还没有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出租车领域,并打算改变这个行业的工作模式。作为自然人股东,程维和吴睿各自占比80%和20%。
2012年 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公司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在北京上线。
对于创业初期的滴滴来说,融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2012年11月,金沙江创投的300万美元A轮融资姗姗来迟,而彼时滴滴公司账面上只剩下10000元。这笔钱对滴滴来说相当于救命钱。
2016年8月,滴滴正式收购Uber中国后,程维和柳青在公开信里骄傲地告诉所有人,滴滴成了唯一一家获得BAT三家投资的互联网公司。
可以说,滴滴在融资方面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
当时,上线不到一年的滴滴,“以小博大”的气魄打败了当时已有数百万资本的摇摇招车。滴滴此次的成功,吸引了腾讯的目光。为了入股,腾讯副总裁彭志坚多次接触程维,甚至马化腾亲自出面专程请程维吃饭。
彼时的网约车市场竞争依旧很激烈,滴滴还面临着阿里系“快的”等强劲对手的竞争。
2013年4月1日,滴滴完成了B轮融资,腾讯和经纬中国共同投资1500万美元。从此,滴滴深深地打上了腾讯系的烙印,腾讯也因此成为了最早投资滴滴的互联网巨头。
在腾讯的帮助之下,滴滴在融资路上势不可挡,成为各路资本竞相投资的对象。
腾讯资本的注入使得滴滴拥有了“快速成长”的能量。一年不到的时间,滴滴用户超1亿,订单日均达到521.83万单。滴滴迅速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日均订单交易平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打车软件市场,74.1%的用户选择使用滴滴打车。
随后滴滴在腾讯的参投下,于2014年1月完成C轮1亿美元联合融资。百度系Uber中国在2014年8月上线后,当年年底就开始在北上广等城市开始大规模发补贴。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约车烧钱大战达到顶峰。
2015年2月,腾讯系滴滴打车和阿里系快的打车,双方宣布以100%换股的方式正式合并,同年7月,阿里巴巴开始投资滴滴。
在与Uber中国的竞争中,为了获得更加充足的现金流,腾讯多次参投滴滴的融资。其中,2016年6月的G轮,以45亿美元的联合融资达到顶峰。8月份,滴滴并购Uber中国。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其中,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百度等中国投资人占2.3%。
至此,网约车行业背后的BAT三大巨头归为一处,共同成为了滴滴的投资人。
4年内击败多家竞争对手,一举成为巨头的滴滴,不仅仅只是借助了以腾讯为代表的民企资本,其中还包括各路国企资本和国际资本。
经历了多轮融资之后,滴滴的股权结构变得极为复杂,有人戏称“滴滴的股东列表一张A4纸都打不完”。
就中投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国家队”而言,其向滴滴融资主要集中在滴滴将快的并购之后,才纷纷大举进场分食一杯羹。
滴滴引入具有国资背景的股东,一方面可以优势互补,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合作;另外一方面,滴滴需要有国资背景的投资做背书,以便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同时,滴滴在引入国际资本方面动作也越来越频繁。最近的4次融资行为,均是国际资本独资融资。其中,2017年12月,阿布扎比慕巴达拉公司和软银集团向滴滴投资40亿美元,股权占比11%。
2018年8月13日,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注册成立了滴滴(厦门)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程维持股80%。与此同时,滴滴出行的控股股东小桔科技还成立了滴滴(厦门)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及相关咨询服务等业务。
血腥的资本热战
2018年4月,艾媒咨询发布《2017-2018中国网约车行业研究专题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滴滴出行以58.6%的渗透率位居各平台之首,远超其他网约车平台。
曾经,面对出租车行业多年积累的顽疾时,很多人心生不满,希望能有人改变这个糟糕的现状。滴滴等网约车入场后,在资本的助力之下,以比传统出租车更好的车况、更低的价格、更便利的乘车条件等优势,颠覆了整个出租车行业。因此,滴滴一开始得到了许多资本的支持。
毫无悬念,在出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传统出租车公司成了第一个出局的对象。
经过多场厮杀,2016年8月滴滴并购优步中国,滴滴迎来了事业的高光时刻。不过,此时的滴滴开始遭到舆论的质疑,其中质疑最多的就是“滴滴自身也从挑战出行领域旧体制的‘英雄’演变成了一家与曾经传统出租车公司相仿的出行‘垄断’公司”。
当时,国内的网约车出行公司野蛮生长。摇摇、易到、滴滴、神州、快的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对手紧逼下,为争夺市场,完成“收割”用户的原始积累,大家玩的都是最简单也是最血腥的模式——“价格战”。
同样,滴滴也不例外。回顾滴滴的竞争史不难发现,其最为拿手的策略要数“烧钱大战”:滴滴持续获得各方融资,在资本的眷顾下拥有了无比强大的现金流。价格战的江湖,比拼的是网约车企业的融资能力。
滴滴上线不久,便准备在大本营北京大干一场。此时,网约车市场上的先行者是已经拿到了红杉资本300多万美元融资的摇摇招车,无可争议的第一名。
在烧钱这块,摇摇招车毫不吝啬。例如,给北京5000个司机买了智能手机,在FM103.9北京交通广播进行24小时全天候广告轰炸,每隔1小时播一次。
此时的滴滴还没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做类似的事。在乘客端,滴滴取消了原本向乘客收取的3块钱费用。这一招立竿见影,乘客数据快速上涨。
后来,有了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助力,滴滴开始走出北京,在全国范围开拓市场。那时上海已经有竞争对手大黄蜂,杭州已经有阿里系的快的,同样也在进军上海。
在上海,滴滴和快的开始了正面交锋。不久,滴滴迅速进入了快的大本营杭州。
滴滴和快的这场惨烈的红包补贴大战,一度达到了癫狂的状态,直到2014年5月份才告一段落。
“两年时间花掉15亿元,可以说我们是最烧钱的互联网初创公司。”2014年10月11日,滴滴打车CEO程维毫不讳言地指出这一行业巨大的资本投入。
这段期间,滴滴打车从2013年到2014年,得到了大约8.15亿美元的融资。正是这些融资支撑起了滴滴这次红包大战的战场。
为了更好地与竞争对手对抗,滴滴除了烧钱补贴之外,也更新了相应的服务。
一开始,各大网约车公司竞争的焦点无非是要让更多的出租车司机安装自己的软件。程维曾称,滴滴打车如果要从出租车这样大用户量的市场切入中高端专车租赁细分市场,一举抢占掉小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为解决出租车及司机不足的问题,2014年8月19日,滴滴推出滴滴专车服务,这是针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推出滴滴打车软件之后上线的第二款产品。
配上专车补贴等营销活动,滴滴的用户增长直线上升。
不过,大量的补贴将滴滴专车推向了舆论和监管的风口浪尖。2014年10月底,沈阳市交通局明确表示,滴滴专车等专车服务属于非法运营,一旦查处,将按“黑车”处理,给予处罚。
不久,南京市管理部门也表示,私家车、挂靠车等非汽车租赁企业所属车辆,不得提供有偿汽车租赁经营。当地出租车司机也进行了联合抵制,他们要求打车软件停止专车业务,否则就集体卸载。
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当天,滴滴与快的宣布两家实行战略合并。同年9月,滴滴打车正式更名滴滴出行。
除了快的,还有一匹早已杀入网约车行业的外国黑马在中国市场上继续攻城掠地。
作为共享出行领域里最早的先锋,诞生于2009年的Uber,于2014年8月在中国上线,并开始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补贴。这是滴滴的强劲对手。用程维的话说,“这是又有钱又有技术的正规部队”。
为了应对 Uber中国等网约车平台的竞争,2015年5月,滴滴迅速上线了专车“低端版”——快车,继续打价格战。随后两个月内,滴滴接连推出顺风车、公交、代驾等业务,多方位遏制Uber中国的扩张。
滴滴各种新兴业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滴滴忙着布局出行帝国,却忽视了安全、用户体验、管理等。其中,费用低廉的顺风车业务负面新闻不断。
此外,滴滴和Uber中国开展了多轮的烧钱优惠活动,随之而来的是双方的大规模“融资战”。
“‘第一次海湾战争’耗费了大约600亿美元资金。”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表示,该公司参与了滴滴的三轮融资,“滴滴和Uber已经融资大约200亿美元。这简直就是一场战争,但是他们不能这样打下去,在达到300亿美元之前必须停火。”
最终,在重重压力之下, 2016年8月1日,滴滴宣布收购Uber在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并在中国运营。
从打车补贴到专车补贴,再到 “全民免费坐快车”和大战Uber,滴滴一直在走烧钱抢人的路子。
短短四年,滴滴合并快的,打败国际巨头Uber,市场绝大半尽归麾下。2015年5月,时任滴滴快的总裁柳青曾说,在过去的两年半到三年里面,滴滴快的PK了30个对手,一直在PK。
此后,网约车行业总体上安静了一段时间。但竞争远没有结束,中国网约车市场烽烟再起。
2017年2月,美团点评在南京上线打车业务。现如今,首汽约车、嘀嗒、易到这些老玩家重振旗鼓,高德、携程等也相继入局,业内逐渐形成了“围剿滴滴”的态势。
一家独大之后,“涨价、大数据杀熟、压榨司机”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网上遍布讨伐之声。越来越多人对滴滴心生不满。
反垄断调查仍无结论
根据易观2016年Q2公布的数据,按日活跃人数计算,滴滴占据了中国专车市场份额的70%,优步中国占据了17%。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后在专车市场将占据超过87%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更细分的快车市场,份额有可能接近100%。
中国《反垄断法》第十九条规定: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时,就可以推定为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2016年8月,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之后,在中国网约车市场上一家独大。滴滴涉嫌“垄断”的质疑声达到顶峰,反垄断成为了悬在滴滴头上的一把刀。
无独有偶,在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并时,易到就曾向国家政府部门举报其严重违反中国《反垄断法》。但是,结果是不了了之。
其实当年就在收购消息公布不到24小时,商务部便迅速做出了反应。时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就曾表示,没有收到相关申报。
一个月后,商务部再次表态:滴滴优步合并没有向商务部申报,正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反垄断调查。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商务部最后一次就滴滴收购Uber发表言论是在2017年7月27日。时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正在对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合并案依法进行调查,称“商务部反垄断局已多次约谈滴滴出行”。
目前,这起已经历时将近2年的反垄断调查,并无下文。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对反垄断案的调查时限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个人认为,反垄断调查的结果要公布,同时过程本身也应当公布,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近年来,中国部分互联网企业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恶性竞争的案例屡见不鲜。但目前而言,除民事诉讼外,针对互联网企业《反垄断法》行政执法的公开查处还没有过。
据了解,中国《反垄断法》的行政执法机构有以下几家,国家发改委负责价格垄断的查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行为的调查和查处,商务部主要负责经营者集中并购审查。
2018年,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多年来分散在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合并,统一归口到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5月中上旬,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局也正式并入新成立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但据第一财经报道,这一块工作的开展目前依然是三拨人马,各自负责原有领域。
互联网行业并非纯粹的线上企业,它往往是既和传统行业存在交叉,本身又相对有独立性,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物。
上海纽迈律师事务所垄断法律师方正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涉及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非常复杂,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市场怎么来界定。就网约车而言,是把它作为独立市场还是公共交通服务市场?从独立市场来说,它的份额是很高的,从整个大交通的概念来说它的份额是很低的。对于市场的界定,不同的法院甚至有不同的界定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互联网企业没有反垄断执法的案例,和相关市场的界定难有很大关系。当然也有企业因素,这些互联网巨头往往和政府部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也不会轻易启动调查。”
同时,赵占领也指出,《反垄断法》有个基本原则,它禁止的不是垄断状态,而是垄断行为。《反垄断法》不反对企业做大做强,不反对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不反对企业具有垄断地位,它反对的是利用垄断地位从事垄断行为。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市场占比极高的滴滴出行,在打败Uber、快的等网约车企业后,不再拥有可对比的挑战者,事实的垄断已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