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随着企业用户业务创新带来的应用挑战,一场面向企业应用开发的新旅程早已开启。
——题记
7月24日,Dell EMC、VMware、Pivotal三家联合, 应对企业用户在云原生时代的数字化转型挑战,企业应用开发者峰会如期而至。
在千人开发者与会,与超过30位国内外技术大咖共同探讨云原生、Spring Boot/Spring Cloud、DevOps、微服务、容器、IoT、区块链、AI基础架构等业内热点应用、技术其间,三场精彩的动手实验也同期在进行。
赋能应用开发者的最好时代
在这场由开发者做主导的新时代下,Dell Technologies戴尔科技集团依托Dell、EMC、Pivotal、RSA、SecureWorks、Virtustream、VMware七家技术领先的企业, 从IT基础架构、虚拟化、业务流程、PaaS到应用方面,致力于帮助用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与此同时,戴尔易安信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计算与网络总经理曹志平 分析指出,现阶段数字化转型的大量关注点聚焦在了应用开发和数据。 在传统应用环境下,应用开发周期需要3-6个月时间,应用迭代的周期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有一次,应用测试周期与部署周期也要平均2周左右,应用规模扩展也需要1-2周时间,这明显很难在企业用户业务创新以及新IT部署下得到最佳满足。
戴尔易安信资深副总裁、 大中华区计算与网络总经理 曹志平
技术的发展、应用的升级,让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架构在企业用户实际应用中,具备了更强的灵活性,更适合云的特点。云原生(Cloud Native)应用带来的变化也是立竿见影的, 应用开发周期只需1-2周 左右,应用测试之需要2-4天 时间,应用部署周期只需要10-20分钟 ,应用迭代周期1天就可以实现6-12次 左右,至于应用规模扩展方面5-10分钟 就可以完成。
在传统应用与云原生应用的对比中,企业用户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自然就必须在敏捷开发与持续交付方面获得服务与客户体验的提升,部署新应用与智能设备结合以此来带动客户参与和交互,采用更精准的数据分析策略获得新的业务洞察。这一切都在将应用开发、部署交互、数据分析的整个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打通,并加快发展。
戴尔易安信坚定地赋能开发者的最好时代,其策略也主要在于从云原生到物联网数据汇聚,以及紧密结合人工智能分析。为此,在边缘与云的交错中,机器智能方案与深度学习技术也同步在融合。当然,对于用户来说,需要更好地利用更偏于底层的云资源,也需要更好地利用更高应用层的分布式技术。
有数据表明,到2021年将有超过500亿台连接的设备和多达220亿个物联网设备。 这充分说明,万物互联下无所不在的连接设备必然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自然也就需要借助分布式云端的力量,那么,作为企业开发者必然就需要利用边缘云开发应用程序,从而加快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提升人工智能的现实价值。
说道根本上,戴尔易安信将立足计算方面创新,基于数据聚焦存储、管理、保护的应用,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供多云平台的端到端全方位解决方案。
营造企业开发者新生态
VMware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任道远 指出,VMware发展战略已经聚焦在了从私有设施到公有云和边缘计算领域,结合现阶段中国用户的发展现状,需要立足中国智能制造的大方向,共同去营造一个面向未来的企业开发者新生态。
VMware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 任道远
针对企业用户的开源和创新之路,VMware从PaaS和CaaS两方面, 在云原生领域构建了一个从项目到产品、从社区到生态的开放、融合与共生的新环境。
对于VMware来说,积极使用现有开源组件,支持现有优秀开源项目,创造发布新开源项目,建立相应社区,从而构建一个真正的开源未来。
目前,VMware拥有的两大开源项目Harbor和Liota, Harbor是VMware中国研发中心发起的开源可信云原生容器镜像仓库项目,也整合进入了PKS产品方案里面。而Liota是VMware开源物联网网关应用程序框架,使用Python语言开发,可部署在任何支持Python的网关平台上。
同时,VMware与中科大合作,联合开发了一个AI加速平台xBridge, 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异构处理器数据中心的多元工作负载,充分利用多种人工智能基础加速器的性能,并大力简化编程接口的复杂度,并与本土及全球化的企业共同创新。
PKS帮助用户拆掉那堵墙
在企业开发者峰会现场,Pivotal、Dell EMC与VMware三家联手,共同联合发布了戴尔易安信PKS就绪体系架构PKS Ready Architecture, 帮助企业用户以稳健可靠的方式快速部署Pivotal Cloud Foundry。
★ Dell EMC在云原生、AI方面,拥有着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包括支持云原生的业界超融合明星VxRail。
★ VMware在企业级Kubernetes和容器产品上的经验非常丰富。
★ Pivotal则是Spring技术的拥有者,也是云原生概念的提出者。
三家联手,自然也包括了VxRail超融合平台、 Dell EMC Networking(ToR)交换机、Pivotal Cloud Foundry平台、VMware vSphere四个主要PKS方案组成。显然,PKS Ready Architecture的诞生,也更容易发挥软硬结合最强功效。
在企业开发者峰会下午的技术论坛中,来自Pivotal、Dell EMC与VMware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了技术分享,使用PKS在Kubernetes上部署和运行区块链,使用PKS和Wavefront部署和监控企业级CNA应用,使用Pivotal Ready Architecture加快云原生部署等等话题备受现场与会开发者的关注。
PKS Ready Architecture基于超融合Dell EMC VxRail, VxRail内核优化集成了VMware vSphere软件功能的超融合平台,实现了基础架构管理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动化,借助优化Pivotal Cloud Foundry自助式云原生开发功能,也将云原生软件平台与传统基础架构有机集成,企业用户立等可用,使得开发与交付提速。
Dell EMC VxRail
实际上,从传统IT到新IT的过渡,运维和开发都带的来了新挑战,之前开发与运维可以说是独立的,现在开发运维对企业用户必须实现一体化。
打破常规迎接创新那就必须穿过那堵墙,那堵莫名的混乱的墙,迎接企业应用开发运维基于云与AI结合的新时代。
PKS Ready Architecture的出现,正好就帮助用户拆掉了那堵墙, 打通了企业应用开发与运维,实现云原生的快捷部署方式,帮助用户实现数字化转型下的全新未来。
为了拆掉那堵墙,Pivotal也是拼了。作为Pivotal旗下Redis、RabbitMQ、Greenplum、Gemfire,Spring Boot、Spring Cloud、Cloud Foundry等开源技术,从基础的PaaS云平台,到分布式计算平台,从微服务架构的技术框架、到大数据平台的全栈技术。一系列的举措,让Pivotal成为了目前全球帮助用户构建云原生未来的明星企业。
Pivotal高级技术总监Andrew Clay Shafer、Pivotal亚太区云计算技术总监Lawrence Crowther和Cloud Foundry CTO Chip Childers也都来到了企业开发者峰会现场做了重要发言。
Pivotal高级技术总监 Andrew Clay Shafer
Pivotal Cloud Foundry平台本身就采用了现代化的云原生体系架构和现代化的开发运维一体化方式,来帮助用户重构和搭建创新平台。 因此,Cloud Foundry自带开发运维一体化、敏捷模式、容器支持、微服务管理等面向用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业务应用创新最需要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Pivotal Cloud Foundry可以帮助企业用户在不同云基础架构供应商之间进行自动转换,这是一个基于Cloud Foundry开源软件的PaaS平台,已经被很多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选择成为其主流的云计算PaaS平台。
Cloud Foundry的技术特点也正好迎合了当前企业用户在多云战略下的全新选择,任何一个企业用户都不想被某一家公有云供应商所绑定,再者全球排名前五位的公有云供应商都曾出现过因各种各样的宕机事件。基于这样的考虑,相信企业用户未来在其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对多云战略将会倍加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云原生、容器、DevOps、微服务等相互之间彼此关联,也彼此影响和促进发展。 并且,这种彼此关联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必然促使企业用户基于一个更为一体化、结合度更高的平台来实现多云环境下的开发创新与运维管理。
因此,PKS Ready Architecture对于企业用户的真正价值表现,也将随着云原生部署与应用的深入而越来越突出。
迈向未来的智能云
云+AI双驱动下,针对企业应用开发的未来,Pivotal、Dell EMC与VMwarel分兵三路,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力。 最终还是需要帮助企业用户可以连接任意设备,在私有云、公有云、边缘云、混合云等多云环境下,实现任意云的总体策略,即在云就绪、云部署、云管理和云原生方面,结合机器学习加速的方案,帮助用户可以在传统应用、云原生应用、区块链应用等方面获得更佳的效果,实现任意应用下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价值。
为此,企业用户需要重点思考数字化转型变革中实现云原生的创新价值, 需要在注重容器编排Containers、持续集成与部署Continuous Delivery相结合、实施开发即运维DevOps的统一策略和灵活上台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四个方面构建未来就绪的企业开发运维架构。
当然,长城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云与AI的双驱动力也会持续推动企业用户在应用与开发上获得新的进步,这也是企业用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