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企业诞生,同时每天也会有创业公司消失。很多人说,公司倒闭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创始人,因为他要承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那么,作为创企的员工,公司倒闭带来的痛苦和煎熬就会轻松很多吗?
距离农历新年还有半个月,在这个本应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懂懂笔记的邮箱却连续收到了几位年轻读者的邮件,希望能在报道过的众多科技创业公司中,指点一下哪一家(哪个领域)更有前景,或是帮他们推荐一份新的工作。
原来,他们都是在新年前后失业了。有的是因为公司解散,有的是被欠薪,有的是老板跑路,有的是遭遇变相裁员……在一一交流之后,懂懂笔记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上班不足两年的“创企员工”。
相比创业者和资本市场所经历的“寒冬”,这些创企员工却注定要度过一个“心寒”的春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创业公司没能熬到春节就悄然消失,或许从这些交流的信息中,我们能够得到答案。
或遣散或欠薪
“没有一丝丝防备,说遣散就遣散了。”
在南山科技园一家互联网创企担任测试岗的Kevin,这一周来的心情都十分糟糕。他告诉懂懂笔记,自己是这家创企第二批员工,工作至今已快两年时间了,这两年来公司虽谈不上大发展,但业务也还算稳定。
但从去年9月份开始,公司的财务状况突然有些吃紧,连续两个月的工资都有严重拖发的情况,“老板曾经出面向大家解释,只是资金周转有些困难,但问题不大。”
然而,让Kevin和许多同事都没有想到的是,公司会在新年后一上班突然宣布倒闭,并要求在发放完最后一个月工资及遣散费之后,24小时内离开公司,各奔前程。
而此时,离农历新年已经很近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并不打算提前回老家过年,“虽然等于变相拿了‘双薪’,但在年前遇到这种事情,心理还是很不舒服的。”
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失业”之后,他把自己关在出租屋内,尽量的减少出门,节约不必要的花费和开销,日常的三餐也缩减为两餐,只希望能够利用年前这二十多天时间,把本该2月份发的工资给“省”出来。
“虽说过了年就是‘金三银四’(用工旺季),但起码少了一个月工资心里还是发慌。”和所有创企员工一样,Kevin的待遇并不高,每个月七千元左右的工资,除去房租水电和日常开销之后,也仅能攒个一两多到两千块钱。
两年下来积蓄并不多,这位在一线城市生活、打工的年轻人依然很没有安全感,“但比起Hugo来说,我还算好的了,他已经把信用卡都透支光了。”
Kevin所提及的Hugo,就是他的大学同窗兼合租室友,在宝安中心一家专门从事微信小程序开发的公司里担任研发组长,到2月初,他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拿到工资了。
“这家公司前年底才成立的,老板原本想着在小程序的风口上捞一笔。”Hugo告诉懂懂笔记,随着小程序在社交领域的广泛应用,经历了小半年“寒冬期”的公司,也在去年入夏后迎来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所有同事也都很忙,老是加班。”
然而,本该形势一片大好的公司,却在去年十一月份开始拖欠员工工资,而且一欠就是三个月时间。而且,连员工们最基本的社保和医保也同时停交了。新年放假前,公司内就已经谣言四起,有同事说公司快不行了,有同行说老板跑路了,搅得公司上下人心惶惶。
“一直保持沉默的核心管理层,迫于压力放话保证会在(2018年)元旦前发工资。”但12月29日这一天直到下班,包括Hugo在内的近30名员工,却并没有等到拖欠的工资,“最新的一次承诺是1月31日前(发工资),可是也没有兑现,现在都2月初了。”
公司虽没有宣布倒闭,但已经铁了心决定过完年后“跳槽”的Hugo,只希望核心管理层能够有点“良心”,在正视问题之余,能在春节到来之前,发放拖欠的三个月薪资。至于年终“双薪”和“奖金”,他和绝大部分同事都一样的心思:“不敢想”。
Kevin和Hugo都有些后悔当初选择进入这种小微创企工作了。他们觉得,创业市场的虚假繁荣,缔造了大量充满“钱景”的创企,这些创企蓬勃发展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的大量不为人知的潜在风险。有些创始人本就是在赌一把,一年内融资上见分晓,融不到钱就撤退;有些创始人热衷于用“纸”来包“火”,而非直面风险,最后导致引“火”烧身。只可惜,在苦了一同奋斗的合伙团队之余,更苦了待遇并不高的基层员工。
是创业项目弱不禁风吗
那么,众多看似“外强”但实则“中干”的创业项目,真的是那么不堪一击吗?
“能支撑得下去的话,我也不想让公司拉闸,让兄弟姐妹们受苦呀。”两年前,平面设计出身的张敏转行做UI设计,并在家人的支持下,创立了自己的UI设计工作室,成为北京市北五环外“后厂村”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在她的带领下,几位年轻团队成员独特的设计风格,在上地到中关村的设计圈子里独树一帜,更受到了不少智能手机品牌、应用软件厂商的青睐。
“但去年夏天开始智能手机行业寡头做强,小品牌开始受到挤压。另外平板电脑也不太好卖,应用软件市场的竞争也相对激烈,有很多公司在经营上陷入困境。”于是乎,主要为手机系统、应用软件设计UI界面的张敏,在流动资金方面迅速受到了制约。
张敏告诉懂懂笔记,以往和这些厂商合作时,都是签订合同之后就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就直接交付测试和使用。待厂商的产品面世并有了一定回笼资金后,就会分期结清合同上所约定的设计款项。
“不仅是UI外包,第三方软件开发也多是先交产品后结款的。可是,厂商经营陷入困难,即便有了少量回笼资金,也会优先用于发放自家员工薪资及供应链资金,结算外包款项的事情变得遥遥无期,“截至上月底,我们总共被欠了接近1000万款项了。”
“讨债”无果的张敏,迫于压力只能被迫变卖公司资产,卖了郊区的房子,在一周前结清了员工薪资,并宣布工作室倒闭。她也想过像媒体上看到的报道那样,举着大牌子去甲方楼下讨债,但是作为女生,却最终没有拉下面子。
作为创意设计和软件研发类的创业企业,其本身抗击风险的能力并不高,用于应对突发状况的资金流也不足。除了撞上不知何时就会撂挑子的甲方,在圈子里还会遭遇突如其来的“低价”竞争,这些变故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像张敏这样出售“创意”的小微企业没有实业的基础,或许很容易遭遇市场波动的影响。那么,那些有“产业”基础的小微创企境况如何呢?
两年前,周小虎创立了一家租房服务平台“华栈公寓”,带着仅五个人的团队,开始在深圳关外各小区“圈地”,将住宅整体租赁下来改造成“蓝领公寓”。无论是学生、白领、打工者,都可以通过微信看房、选房、订房,甚至签约与交租也都可以通过APP完成,快速实现拎包入驻。
“现在,你到58同城的品牌公寓馆看看,类似的互联网公寓已经有上百家了。”虽然这些带有互联网运维思维的公寓,在一线城市还很流行,但恶性价格竞争、区位打压、行业垄断,已经让部分公寓运营机构叫苦不迭。而随着部分传统房地产与互联网巨头入局公寓租赁市场,更让小虎的项目变得毫无竞争优势。
“我们没有巨头那么能烧钱!高价了面临空置,低价了又会亏损,但我也只能选择后者。”依赖价格战赢得租客青睐的方法,已经让他和团队在经营上连连亏损。
小虎告诉懂懂,创业团队在拼市场的阶段,资金压力都会很重,一旦没有新的投资者入局,公司就会面临资金链危险,“所以长痛不如短痛,反正天使轮也烧完了,我想尽快找个‘接盘侠’,顶手钱足够我支付团队双薪就成。”
在竞争激烈而且有传统行业联手互联网巨头涉足的游戏场内,这种小玩家的确是弱不禁风。在房地产行业尤其是房屋租赁市场,那些缺乏资金、资源的创业者,往往在面对市场残酷的厮杀时显得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新的资金或坐以待毙。
是创始人自作自受吗
时至2017年下半年,房屋租赁行业已经是巨头林立,与其做无谓的困兽斗,不如及时“止损”来得痛快。小虎的决定,或许是最佳选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有勇气亲手结束自己的项目。
“好大喜功,扩张太快,其实也是个错误。”
因为拖欠员工工资和代工厂款项,Andy已经在湘潭老家“躲”了一个多月了。他是在两年前借着前海那一股创业激励政策大潮,成立了一家智能家居企业,并推出了几款智能扫地宝。除了具备一般产品功能之外,产品还能通过APP连接,预约打扫、查看状态,实时监控家居环境。
“因为扫地宝上市之后还颇受欢迎,加上手头有扶持资金,所以就想做(智能)净化器、新风机等智能家居设备。”但在投入了大量研发经费做出新品后,他们却发现市场上缺乏相应的消费需求,大量的空净、新风机堆在了代工厂的仓库里。
团队中有高管提醒Andy,如果市场反应不好,就及时停掉其他产品线,还能挽回损失,“但我觉得这太荒唐了,哪有产品规模越做越小的道理。”他的选择,是搏一把大的,把资金都压在全套智能家居产品上,让更大的资本看到自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将这名高管“踢”出局后,他加大了生产投入,继续开拓新产品线,甚至开始涉足智能白电领域。此时,他开始热衷于个人形象的包装,期望通过媒体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资产雄厚的年轻“大老板”。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老板”却开始发不出工资了,在公司出现的频次也越来越少。终于在12月初,他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在他看来,如今扶持资金也烧完了,再怎么包装也圈不到新的投资,资金链断裂后不得不跑路,“我倒是不想说结束,但又怕被员工和厂家追债堵门。”
相比张敏和小虎,Andy好大喜功的做法,的确不值得同情,但他却是许多创业者心态的真实写照。盲目是许多创业者的“通病”,为了项目“速成”,在行业内“登顶”,这些创业者不惜砸钱烧钱,毫无计划的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告急,令项目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初创项目就如雏鸟,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来就低,面对弱肉强食的市场环境,也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无论是盲目扩张,还是突如其来的资金紧缺,甚至连运气变得差点儿,也都有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四大锦囊,让创企员工看清危机
许多年轻人选择创企,都是因为期待公司未来能有不可估量的上升空间,而个人在团队中也能得到更好地磨砺。当创企功成名就之时,其赋予员工的回报也会更大。然而,作为员工在创企面临危机时,是应该毅然离开还是咬牙坚持?
“其实任何初创企业在发生巨大危机之前,都会有‘前兆’的。”有行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懂懂笔记,互联网创业公司或多或少都会有资金紧张的情况发生,但只要时间短暂,一般不会对正常的业务和经营造成影响。
但要是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作为创企员工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了,因为这些景象或许表明公司将会在不久之后陷入严重危机。
首先,是毫无征兆的战略转型。许多创始人可能在创业初期并没有想清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可能发现项目发展不如预期,或者不盈利,甚至是达不到背后投资机构的指标要求。这时候,由于没有过多的资金可供“试错”,心浮气躁的创始人就会采取“战略转型”的方式,改变原有策略,让创业项目尽快“达标”。
“初创企业船小,但并不代表好调头。”该人士表示,有些创业者虽然意识到战略出错需要及时修正,但由于转型往往是盲从,导致项目往另一个极端发展,最终走向失败,“我们发现很多半年内转型超过两次的企业,都很快就关闭了,这种方式的成功率几本为零。”
其次,创始人频频高调在峰会、路演上露脸。作为企业最核心的经营者,创始人一般都会将大量心思放在项目和团队的管理上。少有初创企业的CEO会热衷于参加各种联谊、论坛和路演,即便在融资阶段,所参加的路演也不应该多到夸张的频次。
“只有企业‘米缸’见底的时候,创始人才会紧张得到处跑。”而创始人频繁游走于各大论坛、路演之间,为的就是寻找融资,以缓解项目所面临的资金困境。该人士透露,如果某位创始人一周内参加的路演活动超过三场,那基本可以笃定,项目已经很缺钱,“曾经见过最疯狂的创业者,一天之内连跑三场融资路演。”
再者,是企业突然大搞“门面工程”。所谓的“门面工程”,包含了办公室装修、企业文化、品牌宣传。为了让投融机构看自己像那么回事儿,许多创企在遇到融资受阻时,都会押注表面功夫,从办公环境、团队凝聚力、品牌知名度方面,让资本看到项目“虚假繁荣”的一面,目的就是尽快获得融资。
“如果突然间大举装修,或者大搞团队建设,那么创始人可能就打算背水一战了。”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创企能够顺利获得融资,那么或许可以转危为安。但要是仍没有“忽悠”到投融机构拿到资金,那项目很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宣告失败。要是摊上那些不负责任的创业者,甚至有可能在大装门面后直接跑路。
最后,是核心管理团队的严重“内耗”。如果发现核心管理层突然产生矛盾,甚至公开发生争吵和摩擦,这也证明企业即将陷入经营危机。因为核心管理都希望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方向,过往那些理念不合所埋下的小矛盾,往往会在这个时候无限放大,直至爆发。即便是“内耗”的一方最终离场,剩下的一方也很难以善后。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很多“凑热闹”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倒下了,但是前来“凑热闹”的创业者仍然一波接一波。“九死一生”的创业之路,已经变成人人都想路过的“独木桥”。
有人说,那我不去创企行不行?但像北京、深圳这样的创业机会良多的一线城市,不去创业企业,去那些身处夕阳行业、看着暮气沉沉的小公司,谁甘心呢?
或许,出于对项目发展的需要,创始人要有留住人才的张良计,而打工者也要准备好过墙梯。更关键的是,年关难过,这一阵子不妨多看看创始人的脸色,阴郁、晦涩、愁眉不展者,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