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软现任CEO Satya Nadella写了一本叫作《Hit Refresh》的半自传性质的书,这个书名源自浏览器上有一个“Refresh”按钮,点击按钮就刷新网页。《快公司》杂志随后刊出了一个封面报道,标题叫作“Microsoft Rewrites the Code”(微软重写代码)。
对于已经存在42年的微软来说,需要面向云计算重写整个软件代码。而对于刚存在8年、云中原生的阿里云来说,要做的却是在下一波发展中,进化自己的代码。2017年10月11日,数万人涌入了杭州云栖小镇参加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今年的主题是“飞天·智能”,而去年主题则是“飞天·进化”,当时就已经指出了进化之路。
阿里云具体如何进化呢?如果说去年还看不太清楚的话,今年阿里云的新三驾马车负责人在本次云栖大会第二天集体亮相,就可以清晰到阿里云的未来之路:阿里云副总裁李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IoT事业部总经理库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搜索事业部&计算平台事业部负责人周靖人,以及阿里云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
云、机器智能、物联网,相当于一个人的心脏(云)、大脑(机器智能)和神经系统(物联网)。特别是库伟首次正式亮相云栖大会,代表阿里云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完整。新一代领导层集团亮相,阿里云已经做了全面进化的准备。而马云宣布千亿投资的“达摩院”以及首次亮相云栖大会的量子峰会,则为更远期的阿里云做了前瞻布局。
“今天云栖大会到场将近67个国家的客户,有近100万家付费企业今天在阿里云上。”阿里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以一个基本的数字开场。
从自建到自研
“飞天的诞生让我为团队感到自豪,这是中国第一个单个集群超过5000台服务器的通用计算平台,每一行代码都是我们自己写的,非常了不起。”阿里云的创始人、现任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在他的书《在线》中回忆。王坚于2008年9月加入阿里,2009年9月创建阿里云计算公司并任总裁,领导团队自主研发了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也是阿里云的核心)。
“今天在云计算当中,不仅仅是云计算的操作系统成为唯一的竞争优势,再往下走一定是软硬件一体化,才能让云计算效率更高。无论是存储、计算、网络还是芯片等等,阿里云采用的是飞天系统与硬件层做深度定制化。”胡晓明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道出系列新品背后的大逻辑。
首先,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推出了雷神与神龙两条自研服务器产品线。其中,神龙云服务器采用自主研发的虚拟化2.0技术,兼有普通云服务器的弹性和物理机的高计算性能,再通过物理级别隔离实现加密计算,确保加密数据只能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中计算,更可按秒级计费。
神龙云服务器出自阿里云的神龙计划,该计划是为打造下一代云计算核心技术而开展的中长期研究课题,包括自研芯片、核心业务加速设备以及重新定义硬件架构。实际上,IaaS层产品形态主要分为裸金属物理机和云服务器两大类。神龙云服务器兼顾了二者的优势,更能搭建新型混合云,让线下的专有云无缝平移到阿里云上。
雷神也是阿里云完全自主独立研发的服务器,该服务器支持模块化设计,配置多种机型,可以满足各行需要,同时支持人工智能、机器智能等新型计算。由于采用了异构加速,计算性能提升50%,同时有超强的扩展能力。
其次,推出了自研的SSD存储产品AliFlash。AliFlash存储产品分为AliFlashV1、AliFlash V2和AliFlash V3三个研发阶段,其中V1是自研PCIe SSD,已在内部业务批量上线,主要特点是软硬件自主可控和根据业务定制化;V2则是自研NVMe U.2SSD产品,成本相较其它品牌产品降低20%,目前已量产;V3则是PCIe和NVMe双模SSD,兼顾通用性和可定制性,目前处于研发阶段。
第三,推出了自研的企业云安全架构,采用“平台-用户”双层安全保障模式,涵盖业务、运营、数据、网络等11个维度共45个模块,系统保护了云平台的安全和用户的安全。目前,阿里云实时保护着全国50%的网站,每天帮助客户成功抵御16亿次攻击。过去一年里,阿里云已帮助用户修复87万个漏洞。
作为IaaS的基础服务,阿里云的ECS弹性计算基于百万级服务器磨炼和10年系统技术沉淀,服务着百万用户。如今,ECS在安全、稳定、弹性的基础上,形成通用型、计算型、内存型、本地SSD型、网络增强型等上百款实例规格,包括CPU、GPU、FPGA、ARM等,形成了完整的弹性计算家族,对应不同的业务场景。
本次杭州云栖大会,阿里云还推出了云上的第一款超算集群E-HPC产品,让用户可以轻松按需组建“云上超算中心”;第三代专有云,公共云的弹性伸缩、海量扩展的能力延伸至专有云中,让两朵云同源同构、保证了强一致性,同时具备秒级容灾能力和支撑万级每秒的业务交易,满足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对安全稳定的需求,更能用一辆卡车就把专有云送到企业身边;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区域增到19个,新增中国西南、中国华北、印尼、印度和马来西亚等5个区域,进一步增强了全球覆盖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基础设施还在25G网络、第三代分布式存储、遍布全球的19个区域的数据中心及高可用骨干网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而阿里云CDN客户24万+、节点数达到1200+、储备带宽达80T、带宽能力比肩Akamai,海外CDN节点扩建200余个,主要在欧洲南美等地区。
而在本次云栖大会之前,阿里云刚发布新一代自研高性能数据库PolarDB。阿里云PolarDB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通用云数据库,拥有商业数据库一样的性能,但价格仅为前者的1/10,进一步降低用户的上云成本,满足用户在业务连续性、在线业务扩展能力、数据安全上的需求,PolarDB 100%兼容MYSQL,单个数据库最大规格为100TB,满足了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
通往智能之路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2016年8月的北京阿里云栖大会曾表示:“拥有了数据的积累,机器将替代人类的智商。我们认为人类一定会进入数据时代,我们认为人类一定会进入到人工智能的时代。”在2017年3月的深圳阿里云栖大会上,胡晓明宣布阿里云正在“通往智能之路”。马云后来进一步修正阿里的方向是机器智能。
从智能技术到人工智能再到机器智能和数据智能,阿里云的智能之路经历了从单点单体智能到多点多体和多种智能的过程,特别是多种混合智能技术在“城市大脑”中的综合应用,极大激发了阿里对于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提升了阿里云基础设施的支撑水平和能力,甚至激发了阿里对于量子计算的长期投入。
阿里通往智能之路,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在自身业务场景中锻炼和孵化智能技术;二是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以及获得企业使用阿里智能技术的反馈;三是通过合作伙伴的生态进一步扩大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与获取各类商业大数据;四是与科研机构合作更为前期的前瞻性智能技术,比如与中科院合作的量子计算。
智能技术在阿里自身业务场景中有着广泛应用,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智能技术,经由阿里云对外整体输出,这就是2016年8月推出的阿里云人工智能“大脑”ET,以及ET所基于的计算平台——2016年1月推出的大数据“数加”平台。
阿里云人工智能大脑ET源于早先的阿里云人工智能机器人小Ai,阿里云于2012年就开始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储备,研发了后来被称为“MaxCompute”的海量数据处理计算引擎,当时叫做ODPS。ODPS的实时计算系统StreamSQL,后来在阿里云数据加平台被称为“StreamCompute”。2016年1月,阿里云发布了“数加”平台,这是小Ai的计算基础设施。2017年10月,阿里云发布了升级的MaxCompute 2.0和SteamCompute 2.0。
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14岁被中科大的少年班录取,19岁赴美攻读物理学硕士,200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统计学博士,先后在IBM Watson研究院及Google担任研究员,2013年加入阿里云负责人工智能项目小Ai。闵万里在脑电波(EEG)解析、高维数据挖掘、随机过程理论、时间序列分析、网络流理论等领域获得多项国际专利,他于2011年发表的道路交通流预测研究,是该领域全球五年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AlphaGo为代表的深度学习算法,主要解决的是下棋这样一个单目标两个体对弈优化问题,而小Ai要挑战的本质上是多目标联合优化问题,典型应用之一就是《我是歌手》总决赛预测,包括7歌手混战、对音乐的艺术和情感理解以及对多种多位评审的评估与分析,这涉及到了全面的大数据技术。2016年8月,阿里小Ai全面升级为人工智能“大脑”ET,阿里云称ET的背后为大数据AI技术。
2016年7月周靖人加入阿里云,他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从2004年开始在微软美国研究院工作,负责开发云计算架构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该系统是整个必应搜索后台数据服务的基石。加入阿里云后,周靖人主要负责大数据平台和阿里人工智能研究机构iDST。
周靖人带领的阿里人工智能研究小组提出大数据AI,就是把大数据技术与AI技术结合起来,即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分布式系统计算能力的突飞猛进,不再需要对数据进行取样或裁剪,而是可以利用成千上百的机器进行数据分析,再通过类似人类的神经网络无限逼近现实,最终促使人工智能更加精准。周靖人强调,把人工智能加上大数据就形成了数据智能,这阿里的独特之处。
可以理解为阿里云的人工智能思路是一个基于概率统计的全局性决策优化过程,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多组变量输入,其中的部分变量是通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优化得来。从这个角度来看,ET更像是一个智能大脑,而不是局部的神经元网络。
大数据AI把智能从个体感知推进到了全局智能阶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城市全局交通状况预测。在2016年10月的2016杭州云栖大会上,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项计划:为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安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即“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的第一个课题就是交通拥堵治理,通过各类数据感知交通态势进而优化信号灯配时,“城市大脑”目前已覆盖杭州主城区莫干山路区域等路面主干道,以及南北城区的中河-上塘高架等快速路,同时服务萧山城区。目前,杭州已有128个信号灯路口由城市大脑掌管。
在杭州主城区,“城市大脑”调控了24个莫干山路区域红绿灯,通行时间减少15.3%;试点中河-上塘高架22公里道路,出行时间平均节省4.6分钟;在萧山,104个路口信号灯配时无人调控,范围西至萧然西路、南至晨晖路、东至通惠路、北至萧绍路,此外还包括市心路、育东路、北山南路在内的5平方公里,车辆通行速度提升15%,平均节省时间3分钟。
萧山区还创新实现了120救护车等特种车辆的优先调度,事件报警、信号控制与交通勤务快速联动,提升应急事件处理效率。一旦急救点接到电话,“城市大脑”就会实时计算,自动调配沿线信号灯。据测算,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已缩短一半,平均节省7分钟。此外,“城市大脑”还会自动通知到达医院急救室需要什么样的设备和药物等。“城市大脑”把智能技术推进到了多目标、多体联动智能优化阶段,为此阿里云推出了OneData统一数据平台。
“城市大脑”的一项基础能力是对全城数万路摄像头进行实时分析,做出全局的判断,如果换成人类交警,仅仅是去看这些视频就需要十几万人。因此,马云在2017年6月的世界智能大会上表示,不能按人脑来设计“城市大脑”,不应该让机器去模仿人类,而让机器去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让机器去发展自己智能的力量、尊重机器、敬畏机器,一个巨大的系统的诞生,它会与众不同的走出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超越了人工智能的机器智能系统。
简单理解,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单摄像头的视觉识别,而多摄像头的视觉识别数据联动分析、优化以及相关调控,就只有依靠大规模的机器智能来实现。马云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在机器智能前提下,要调整之前的人工智能思路。
如果是用机器智能来识别机器视觉数据,那就不需要4K高清摄像头,因为高清摄像头是为了人眼识别而设计,而对机器来说可能只需要一个低清摄像头即可。归根结底,人眼分析的是直观图像,而机器分析的是二进制数据,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另外,用低清摄像头还能大幅减少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等的速度以及降低相应的成本,整体上将能大规模优化机器智能系统。更进一步,从机器智能产生的更多数据,将能自动产生和优化智能,能创造未知的机器智能;而不像人工智能那样需要人工标注,也就是把已有人类知识赋予机器,机器智能将是一个全新天地。
还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大脑”不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更侧重于城市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而“城市大脑”更侧重于城市数据的治理、管理与分析。在智能技术这个维度,“城市大脑”更偏向非结构化大数据分析,而电商等系统则都是结构化数据分析,“城市大脑”能把阿里云的技术带到下一个阶段。“城市大脑”的研究在进一步从交通拥堵治理拓展到其它城市治理领域,同时还在从城市大脑扩展到工业大脑、医疗大脑等行业中。
万物互联的智能神经网络
“互联网后的下一个风口是物联网,这已经是共识。”在2016年春节后阿里集团的开年第一个峰会上,阿里CEO张勇带着阿里智能生活事业部、阿里YunOS事业部、阿里云事业群在“2016阿里物联网生态峰会”上向业界展示了对物联网的思考。
2017年10月的杭州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IoT事业部总经理库伟正式亮相。库伟是原中国联通市场营销副总兼终端与渠道支撑中心(联通华盛)总经理,2016年8月加入阿里。库伟低调加入阿里负责IoT一年后,才在2017年10月的杭州阿里云栖大会上正式露面。
去年初,张勇曾说过:“年前我们内部也做了一个很热烈的讨论,面对物联网今天阿里准备了什么,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跟合作伙伴合作,在未来新产业链当中阿里占据什么样的布局,为合作伙伴和终端客户提供什么样价值。”在2017杭州阿里云栖大会,阿里拿出了自己的完整思路和方案。
根据权威数据,2017年整个物联网的设备连接数会达到84亿,而到2020年整个物联网的连接数会达到208亿。物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任何一个新的产业都不是一促而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库伟介绍,基于前期大量的搜集整理和调研,阿里对物联网行业归纳出了几百个痛点,梳理出四个主要的方面:方案研发难;服务整合难;成果复制难;安全问题突出。
“我们以解决行业痛点为出发点,为客户创造价值,助推产业发展作为我们的出发点。所以我们的定位是做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搭建者,基于阿里巴巴自身的资源,有三个重要方面的事情要做,分别是平台、市场和标准。”库伟表示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表示。
阿里云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宣布正式发布Link物联网平台,阿里云Link物联网平台将战略投入物联网云端一体化使能平台、物联网市场、ICA全球标准联盟等三大基础设施,推动生活、工业、城市三大领域的智联网。
平台方面,阿里云要搭建一个全行业最完善的云端一体化使能平台,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开发者的创新成本。在一体化的使能平台上,云上的一站式开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内容服务平台,还有开发垂直行业的开放平台,整合安全、低功耗嵌入平台以及边缘计算平台等能力。2017杭州云栖大会还发布了自研的嵌入式操作系统AliOS Things,让硬件终端更安全、稳定、低功耗。
阿里物联网云端一体化使能平台使能平台,将把阿里巴巴多年经过考验和沉淀的技术开放出来,包括大数据、AI等,也把阿里巴巴多年来生态建设的沉淀交付给开发者,包括支付、地图、金融、物流等。
在市场方面,阿里将搭建一个完善的物联网市场,目的是为了降低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复制和普及的成本。这是一个全覆盖、多样化的市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同时还有覆盖各个场景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该市场将利用阿里巴巴多年来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经验和平台优势,让用户在这个市场上一站式的实现交易、采购、认证、支付、评价等一体化流程,同时能够快速简单的找到所需要的各类物联网解决方案。阿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物联网的碎片化场景,才能够让解决方案快速构建、复制并且普及推广开来。
在标准方面,阿里云与合作伙伴共建一个全球最开放的ICA物联网合作伙伴联盟,目前已经有111家的企业加入,这些企业都是物联网产业链最顶级的合作伙伴,包括高通、施耐德、博世等。同时,阿里云也会和W3C、OCF等国际标准合作,在中国落地国际标准。而在缺失国际标准的情况下,阿里云将联系相关标准组织和该领域核心企业,制订事实标准并推动成为国际化标准。目前ICA已经成立了7个标准工作小组,包括:安全、数据、连接与接口等,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已经推出了4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将促进数据与设备的互联互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分工、协作与升级。
“基于物联网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我很难用几句话把物联网给大家解释清楚,但是我认为从认知这个角度出发,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上,物联网有其自己的使命,我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物联网将物理世界抽象到数字世界;其次,通过数字世界我们将重新认识物理世界;最后,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将变革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我们帮助合作伙伴实现将前台客户和后台开发者链接起来,将云上技术和端上硬件链接起来,将芯片、传感器厂商和方案商链接起来,将产业链上的万事万物网络状链接在一起,推动物联网向智能网迈进。”库伟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持续投入,实现“服务100万开发者、沉淀100万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链接100亿物联网设备,撬动全球物联网产业实现万亿市场规模”目标。
而作为智能物联网与消费者和用户的语音交互入口,2017年7月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首款人工智能语音设备天猫精灵X1,内置人机交流系统AliGenie。天猫精灵的面世,帮助阿里智联网打开语音交互的大门。
伴随着与用户的持续互动,AliGenie不断进化成长。依托阿里生态的服务能力,AliGenie目前已经实现涵盖影音娱乐、新闻资讯、购物外卖、家居控制、生活助手、儿童教育等100多项技能。2017杭州云栖大会期间,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AliGenie开放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精灵技能市场、硬件开放平台、行业解决方案,全面赋能智能家居、新制造、新零售、酒店、航空等服务场景。
基于AliGenie开放平台,普通硬件产品能够便捷的获得语音交互能力,未来越来越多的硬件设备和行业场景,将共享到人工智能语音和智能物联网的时代红利。
远景展望:阿里达摩院与量子未来
2017年3月9日,阿里巴巴首开杭州召开首届技术大会,动员公司两万多名技术人员投身“NASA”新技术战略:面向未来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2017年10月11日的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宣布投资1000亿成立阿里达摩院,马云同时说在公司刚刚成立七八年的时候,坚决反对公司成立任何研究室、实验室。
“前面十年谁都不能跟我谈实验室。因为当时我们是一个初创公司。尽管我们很强调技术,但是公司在还没有立足之前就考虑研发是大灾难。”马云强调,“阿里巴巴那时候的利润很低,这点钱说不定搞一次就没了。但是今天的阿里十八岁了,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今天的阿里也跟以前不一样了。”
阿里巴巴集团达摩院,聚焦研究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为人类未来三十年科技创新储备基础能力。
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公布了达摩院首批十位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十人中有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世界人工智能泰斗Michael I. Jordan、中国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分布式计算大师李凯、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人George M. Church等。
为实现更好的布局全球,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表示,“达摩院”未来将在全球各地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初期计划将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阿里巴巴希望走出自己的模式,我们会学习IBM、学习微软、学习贝尔实验室这些伟大的实验室,但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路,”马云表示。“今天中国的人才、技术、资本和担当,我们拥有足够的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我们也必须思考达摩院未来必须要超越英特尔、微软、IBM这样的研究院,因为我们生于二十一世纪,我们是有机会后发优势的。”
“解决社会问题”是阿里巴巴始终贯彻的技术研发逻辑,也是阿里达摩院的首要任务。阿里达摩院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服务全球20亿人口、解决1亿人口的就业机会、创造1千万企业的盈利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提供共享普惠、健康快乐的可持续发展动力。马云还希望即使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在了,达摩院还能继续存在。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谈到阿里达摩院和阿里云的关系时表示,阿里云主要关注现在以及未来2-3年客户的技术需求,而阿里达摩院将会专注未来基础技术研究。未来达摩院的商业模式会跟阿里云密切合作,所有技术产品的商业路径,都通过阿里云这个平台。
2017杭州云栖大会期间,“达摩院”支持研发的量子技术领域做了首个重量级发布——阿里云联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上海)共同宣布了“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量子计算云平台前端对用户提供云端的量子算法开发测试环境,后端连接经典计算仿真环境和真实超导量子计算。阿里云提供云计算资源支撑经典计算仿真环境,用户可以登录阿里云官网使用。
过去两年,阿里云一直在积极推动量子计算:201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阿里云在上海宣布共同成立“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2017年3月,深圳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公布了首个云上量子加密通讯案例。2017年5月,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该计算机由中科大、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浙江大学等共同研制完成,将可高精度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数从此前的记录9个提升到了10个;2017年9月11日,世界知名量子计算科学家、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施尧耘加入阿里云,担任阿里云首席量子技术科学家,成为阿里巴巴集团量子信息技术的学科带头人;2017年10月,“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公布了阿里云在量子技术的发展规划,包括量子软硬件、系统算法、计算应用等。胡晓明强调,目前量子还没有到产业化的时候,还处在从实验室慢慢地培养量子环境、量子技术的时候。虽然量子计算产业化可能还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这不妨碍对量子计算的持续投入。
量子计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00多年前,牛顿力学的诞生不仅完善了现代科学的基础,更推动了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受益于两次产业革命,英国、德国、美国跻身世界工业强国。而20世纪初兴起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则可以视为继牛顿力学后的第二次科学革命,我们现在就处于量子理论对于社会影响的初始阶段,未来还有很大想像空间。
自写下第一行代码到如今的8年后,阿里云已经“蝶化”到了云、机器智能、物联网三位一体的完整结构,产品范围从底层IaaS扩展到完整的云数据库产品、机器学习平台、开发工具、移动开发云、OneData数据中台、Aliware中间件等PaaS产品,以及基于DI数据智能平台、面向电商企业、生产销售型企业、产品应用型企业的协同办公、客户服务、CRM、服务共享中心、移动终端、数据展示、营销等多种SaaS产品,再通过与SAP ERP等应用软件的合作,满足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几乎所有IT需求。
今天的阿里云,正在重新定义云和IT:从Information Technology到Internet Technology,而阿里云还在重新定义Internet Technology。一个新IT时代,才刚刚开始。(文/宁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