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许多年前韩寒在博客时代所占据舆论高地一样,今天的韩寒同样处于舆论的靶心。
作者 | 黄云腾
韩寒的第二部电影作品《乘风破浪》在1月28日上映,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让韩寒再度品尝名人身份的两面性。
因电影宣传曲《男子汉宣言》涉嫌冒犯女性,这首歌曲和电影《乘风破浪》被指责为电影吸引票房的炒作行为。韩寒本人在微博上否认这是为宣传电影采取的营销手段,同时在随后放出相反版本以证清白,“我们感谢女权捍卫者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的贡献,但也希望不要上纲上线过于敏感。”
同时,影片上映后在豆瓣上评分为6.9分、被认为“借鉴”《新难兄难弟》,“公民韩寒”在舆论中被重新判定为“商人韩寒”,电影票房的一路飘红也未能阻止争议持续发酵。
韩寒
转型和争议是理解这位导演的关键词。因写作少年成名,韩寒在个人声望和商业价值实现两者间达到了多数人难以企及的平衡。执导的处女作《后会无期》是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充满理想主义的作者电影”。《乘风破浪》虽然有着较为紧促的制作周期和不如预期的营销策略,但外界仍评价其为“韩寒有点导演的样子了”。
然而就像许多年前韩寒在博客时代所占据舆论高地一样,今天的韩寒同样处于舆论的靶心。向导演转型和商业化永远不是外界对韩寒的最大期待,这被认为是一种妥协,正如他的同事、好友小饭的态度,“你说缺好导演吗?也缺。但是韩寒他更多的价值不在这里。他的转变是被动的,我相信不是他理想中的状态。他在公共批评那个领域我认为他已经做到极致了,但是他放弃了他无人可以替代的地位他去做电影了,他有一些妥协。”
韩寒现在试图打破这种印象——或许也包含过去系统的谋划。抛却之前《后会无期》的文艺公路片印象,韩寒在采访中承认这次的《乘风破浪》就是一部商业喜剧片,“我觉得电影不应该分那么清楚,分商业片或者喜剧片或者文艺片,可能会有自己的做事风格和个人烙印在里面。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喜剧商业片
电影《后会无期》海报
已经上映的《乘风破浪》是韩寒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也是亭东影业成立后的首部主控作品。影片仍然带有浓重的韩寒风格。从目前释出的物料和预告片看,除了作为韩寒电影特色之一的主题曲,80年代的小镇和兄弟元素仍然是影片的主要构成,影响力甚至大于影片本身。
制片人李雯雯在接受《数娱梦工厂》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韩寒制造,“其实韩寒他最想拍什么,他最适合表达什么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但我觉得韩寒有几个点他一直都是比较在意的,一个是小镇,二是视野性的东西,比如天空,第三就是他自己,其实韩寒是一个很幽默的人,这三个特质其实是贯穿在《乘风破浪》里面的。”
韩寒在《乘风破浪》里再一次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有人总结成在剧组里“韩寒代表所有人”——同时也在试图迈出新的一步。如果说《后会无期》是作为公路片的一次有效尝试,《乘风破浪》“喜剧商业片”的定义则基本可以确定为韩寒试图在风格上的突破,“我觉得电影不应该分那么清楚,分商业片或者喜剧片或者文艺片,可能会有自己的做事风格和个人烙印在里面。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紧密的拍摄周期和同步进行的制作时间成为韩寒电影的关键词。韩寒试图以打破电影拍摄周期的传统习惯来树立个人风格,同时尝试更多可能性,“我希望我以后也是一个可以驾驭各种题材电影的导演,而不是说我有了一种风格就局限于此。《后会无期》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节奏缓慢,情绪演得很长,而这一部节奏快,有大量的运动镜头。就像我赛车,场地赛拿冠军拉力赛也能赢,我希望自己能胜任很多的风格,毕竟我岁数还不是很大,不希望在一条路上固定死。”
作为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在营销上引出了“国民岳父”和“金句”的概念;《乘风破浪》是韩寒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作品,营销手法在上一部作品的基础上也有了质的突破。
2016年10月份,开机一个月的《乘风破浪》用连续半个月的时间陆续发布主演剧照,并在随后不到3个月时间内发布档期、海报和预告片等具体物料——与郭敬明宣传《爵迹》时采取的宣传策略一样。这数十条微博的点赞数终超过百万,也使这部电影更广范围地进入公众视野。
在电影发布会上,韩寒也强调拍摄电影带来的压力,“写作你有很多试错的机会,也许一开始写得并不那么好,但越写越好。拍电影就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旦拍砸了,就没有人再给你投资。”
但事实上,韩寒仍然非常强调商业化带来的竞争的必要性,“《乘风破浪》拍摄仅用了3个月,后期也非常快,有人质疑我们。但其实很多香港导演比我拍得更快。选择大年初一,也是希望我们的作品在竞争最激烈的档期中搏杀,让团队学到更多东西。”
“商业越发达,市场越繁荣”
作为作家、导演,郭敬明一直被视为韩寒的对立面,宛如后者的反面教材
从1999年至今,韩寒的身份也几乎一直在变。从作家、赛车手到杂志主编;“ONE·一个”这款应用和《后会无期》的最初构思在2010年开始启动,也使他成为电影导演和创业者。
所有这些转型的共同点在于韩寒对其拥有强烈的控制欲。韩寒后来在《人物》杂志的专访中被描绘成一个对细节执着的工作狂,在拍摄电影时不允许演员自己改动台词、拍摄细节事无巨细都必须过问导演,制片人路金波称韩寒几乎掌握“片场目所能及的一切”,“绝对是韩寒一个人说了算,不会向任何人学习,也不会听任何意见,他只是假装听听大家的意见。”
从2009年开始,韩寒减少创作量、工作重心逐渐偏移,自称是因为成家立业和适应时代的变化,选择电影则是因为自己从小就怀有拍电影的愿望,在《新京报》2014年4月份的采访中他承认,“20岁我做了赛车手,到了30岁我已经拿了几次总冠军,我挺满意。我从小就喜欢影像,在写小说的时候其实脑子里过的都是影像画面,有时候恨不得连环轨都已经铺好了,写两人的对话脑子里也全都是正反打。所以30岁以后,拍电影就成了我最想做的事情,我差不多在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拍电影也算是我生命计划中的一部分。”
电影产业的繁荣或许也是重要因素。中国电影总票房在2013年达到200亿,IP与粉丝经济在电影层面上被完整复制。韩寒曾对外承认《小时代》直接导致了找他拍电影的人“变多了”,“没有这些新导演的成功,我可能不能获得那么多的资源和自由度。”
韩寒在2010年前与郭敬明构成天平的两级。外界公认写作《小时代》、涉嫌抄袭的郭敬明象征错误的价值导向和畸形的成功学,而杂文写作者韩寒则是反讽者和“当代的鲁迅”。但或许是郭敬明票房上的成功启发了韩寒、令韩寒意识到产品商业化的重要性,曾经泾渭分明的两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越来越像。
郭敬明在《小时代》后开始打造IP,其签约作者落落和安东尼等人的小说因此被搬上大荧幕;同时,韩寒2012年以《独唱团》团队为基础打造的文艺APP“ONE·一个”在成立4年后迎来了首笔融资,进行IP贩卖——而韩寒一度抗拒融资,“很多文化工作者可能会对商业世界的一些规则,商业世界的一些残酷,一知半解吧,把一些事情想得太过美好。”
韩寒还以成立亭东影业表达自己转型的决心。在去年4月份,韩寒在上海宣布成立亭东影业,推出《天空制造》与《三重门》两部电影将;同时,亭东影业还以COO头衔邀请《时尚先生》前主编李海鹏入职,打造“特稿实验室”。“希望亭东能够和ONE平台、和内容中心打通,成为好故事、好作品的终端”。
某种程度上,韩寒与郭敬明有着截然相反的标签属性,这也使得他在适应商业社会时容易获得更多掌声。在剔除掉郭敬明等“新导演”或“先驱”身上价值观错误、拜金、脑残粉、抄袭等负面标签之后,韩寒也将“韩寒出品”打造成了一个充斥情怀和品质的商业品牌。
在电影《后会无期》上映时,尽管事后片方否认故意与《小时代3》挪到同一档期对打,但后者与郭敬明长期以来和韩寒的对立也促使了更多人在此期间为前者贡献票房。支持韩寒在当时成为一种政治正确,韩寒和电影本身成为表达立场与理念的工具。在这部后来获得6亿多票房和7.1分高评分的电影豆瓣页面上,有用户评价,“对于《后会无期》和《小时代》的比较,我觉得我宁愿吃一个没有馅的馍,也不想吃一坨很精美的翔。”
个人影响力商业上的成功转化也造成了韩寒观念上的迭代。韩寒曾在华创资本的年会上提及了曾经写杂文的朋友,但承认他们所走的未必是条“正确的道路”,“他们一方面渴望社会更加公正、民主跟自由,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对商业有一种天生的抵触,他们觉得商业有原罪,但是我觉得他们恰恰犯了错。”
韩寒承认商业才能让社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任何的社会商业越发达,市场越繁荣,它一定越民主,越自由。只有尊重商业的社会它才会尊重人权。当然我们很多时候说起来往往是商人压榨其他人,但是其实也有人是可以压榨商业的。如果商业被压的抬不起头来的话,那这个社会一定是有问题的。”
“输了就输了”
截至目前,《乘风破浪》的电影票房已经累积高达2.59亿,在排片数量上超过了《大闹天竺》,仅次于成龙的《功夫瑜伽》和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韩寒终于在商业价值上实现了他转型的胜利——同时也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带来更多争议。
韩寒性格中的偏执部分曾被媒体归结于好胜心的压力作用。事实上,当郭敬明凭借《小时代》攫取数十亿票房,韩寒的电影拍摄计划却还停留在想象阶段;尽管韩寒在采访中承认自己是不愿意为外界绑架而放弃杂文写作,但韩寒最终选择在电影领域妥协。
《小时代3》与《后会无期》同期对打,前者以颓势收场的局面无疑加深了这一判断。参与《乘风破浪》投资的博纳影业CEO于东在此前表达了对韩寒和影片的信心,“其实我心中春节档的排名都已经出来了,我敢打赌,到大年初三,《乘风破浪》将凭借充分的好口碑实现逆袭,最终成为春节档的票房冠军。”“我相信这部电影会成为博纳继《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之后,第3部票房逆袭夺冠的电影。
博纳对票房的巨大期待即意味着这部电影和韩寒所肩负的变现义务。当亭东影业开始着手孵化电影项目、到韩寒明确《乘风破浪》是一部“商业喜剧片”,人至中年的韩寒便开始真正完成身份转型。同样,适应商业化的韩寒也需要付出对等代价。
1月20日上午,韩寒在微博上发布电影《乘风破浪》宣传曲《男子汉宣言》,这首改编自日文歌《关白宣言》的歌曲之后引起轩然大波;随后第二首含义相反的主题曲《男子汉誓言》发布。为平息炒作和“直男癌”的争议,韩寒承认自己“没有把宣发的节奏处理好”,并希望女权主义者“不要上纲上线过于敏感”。
虽然作为文化符号的韩寒需要承担公众人物的模范作用;但导演和商人韩寒则会更多考虑电影营销范围和面向受众收益的最大化。和当年《小时代》以电影为坐标隔绝两代人来撬动上亿票房一样,《乘风破浪》再度将韩寒的粉丝与女权主义者划分出一条界线,围绕其产生的争议也让这部电影成为了营销的赢家。
此外,在影片上映后陆续出炉的影评中也不难发现,电影褪去了《后会无期》时的文艺色彩,成为了一部“及格的商业片”。《后会无期》带来的落差也促使韩寒在作者时期积累的受众感到失望。《文学报》称《乘风破浪》的思想水平是“韩寒所有文学和电影作品中最差之一”。当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情怀的代称韩寒试图转型成另一个产品,新的观众和以前的受众便被割裂成两种群体,也将韩寒送入被争议和质疑包围的旋涡。
更重要的是,在电影上映前的《乘风破浪》点映场上,韩寒承认自己想成为“最好的那批导演”,“就像参加比赛总想拿冠军,拍电影就是想要拍得好。野心说大也大,大到希望成为这个国家最好的那批导演之一。”
为实现这一承诺,韩寒或许会在这条毁誉参半的路上越走越远。《乘风破浪》票房上的胜利或许不代表其转型的成功、导演韩寒也未必是一个糟糕的选择,而韩寒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承认,“有些人的过程导向是懦弱,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我不喜欢这种过程导向,因为我听太多这种过程导向以后我产生一种排斥和逆反......谁他妈不注重结果啊。”©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