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钛媒体、36氪这三家科技媒体经常被拿来相互比较,后两家招式频出,不断刺激着资本市场的想象,相比之下,率先上了新三板,获得资本青睐的虎嗅却面临着诸多麻烦。
12月1日,虎嗅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而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前,虎嗅在新三板的成交量仍为零。事实上,自去年9月25日宣布要上新三板以来,虎嗅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挫折中挂牌
11月26日,虎嗅网发布《新浪早已掉队,曹国伟为何增持》一文,同一天,虎嗅新浪微博账号被封。尽管虎嗅连续发文表达抗议,但其账号始终没有被恢复。
在虎嗅的公开转让说明书里,曾多次提到虎嗅科技依靠虎嗅网、虎嗅APP、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第三方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提供整合营销服务。而作为媒介平台之一的微博账号在挂牌前几天被封,对虎嗅来说无疑开门不利。奇怪的是,对于这次事件,虎嗅的许多外部作者不仅没有替虎嗅说话,反而对其持批评态度,更引发对虎嗅长期以来内容生产存在问题的讨论。
2016年元旦刚过,一篇题为《创始人竟然用PE的钱买了理财产品 阿里或撤出虎嗅科技》的文章再次引发对虎嗅的讨论。文章指责虎嗅从2014年4月云鑫投资所投的2484万元中拿出了150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随后追加到1900万元),而不是像其他公司那样用于实际经营。甚至,其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还要低于银行的半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
同时,关于阿里巴巴旗下云鑫投资公司萌生退意的消息,虽然没有得到确认,但给连遭挫折的虎嗅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媒体+公关模式不被看好
据报道,目前挂牌新三板的5000多家企业中,迄今交易数量为零的公司多达2895家,从这点来看,虎嗅的遭遇并不鲜见,但结合虎嗅的其他表现,其走下坡路的趋势无疑很明显。
虎嗅挂牌新三板为什么不被看好?
根据虎嗅所披露的营利情况,2013 年、2014年、2015 年1-5 月,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49.91万元、925.78万元和564.77万元,净利润分别约为19万元、66万元和78万元。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新三板的挂牌费为二百多万元,也就是说,虎嗅的利润收入尚无法覆盖挂牌费。
据了解,虎嗅科技目前员工只有50人左右,近三年来的主要营业收入全部由广告、线下活动和整合营销服务三部分收入构成,其中广告和整合营销这两种传统媒体的营收渠道在2014年的营收中分别占比16.17%和61.34%。从2013年到2015年,虎嗅整合营销业务与广告业务的营收占比从55%增加到了78%,而线下活动业务从45%降到了22%。
就在其他新媒体大力拓展各类线下业务的时候,虎嗅却令人无法理解地走上了相反的路。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曾表示:“从现有材料看到的架子,(虎嗅网)还仅仅是一个互联网新公关公司模式,没什么可骄傲的。最终新媒体的长跑才是真正有用的”。“媒体+公关”的模式升值空间有限,不被投资者看好,从目前的表现来看,虎嗅没有任何摆脱旧模式的迹象。
内容生产危机渐显
事实上,即使是虎嗅赖以为生的内容生产,现在也出现许多问题。虎嗅可能渐渐笼不住作者。
在CEO李岷所写的《我们为什么要向作者付费》里,她提到虎嗅的付费原则是:评选出本周最受欢迎的一至三篇用户原创文章,依次给相应作者以800元、500元、300元的奖励。每个月再评选出“月度之星”,予以重复奖励1500元。现在,随着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的崛起,这样低的稿酬可能无法再吸引作者。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在专栏作者群中,经常会有自媒体作者抱怨虎嗅投稿审核的双重标准。虎嗅常常因为公关原因而拒绝一些自媒体作者的投稿。早在2013年,知名自媒体作者葛甲就曾发表名为《虎嗅原来是这样的》一文,批评虎嗅“黑稿”过多,在转型互联网的过程中缺乏反省。
随着近年来的逐渐调整,虎嗅自身的编辑所发稿件数量比例越来越大。有细心的观察者发现,虎嗅网的文章往往以“央妈”,“提琴没有弦”等马甲来署名,缺少真实姓名,作者个人中心介绍中信息也多是保密状态。不论作者是虎嗅自家的编辑还是外部撰稿人,这都不利于虎嗅维持自己的公信力。
著名自媒体观察者魏武挥在虎嗅挂牌新三板时分析,虎嗅有如下几个特点:1、原生的互联网公司;2、内容或媒体属性非常强;3、小型企业,主要依靠营销收入。魏武挥认为其他有非媒体业务的自媒体公司与虎嗅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如果市场上的投资者把虎嗅看成是一家营销公司、一家公关公司,那绝对是虎嗅的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