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早已走出国门,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在南美洲的农场、澳洲的化工产业、美国的度假酒店……处处可见中国企业家的身影。在享受海外市场红利的同时,中国企业也不得不面临日趋激烈的海外竞争。从万达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厦的收购失利,到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的脚步受阻,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首先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6月26日,数字营销高端社群组织云狮会在北京世鳌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2016年度第14期沙龙活动,获得了众多国内知名品牌专家、专利律师及创业者们的广泛参与。会议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惑”为主题,围绕企业该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如何建立自身品牌意识展开了广泛讨论。华为知识产权部北京分部部长闫新出席了本次活动,讲解了华为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苦与乐,并针对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企业的海外经营及品牌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闫新指出,走出去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是困难重重。华为真正开拓海外市场始于1996年,在花费巨大的投入和心血后,几年后终于在俄罗斯挖掘到了38美元的“第一桶金”。此后,华为坚持全球化的企业战略,于2002年前后正式成立子公司进军美国市场,但是在2003年初便受到了业界巨头思科的专利狙击。从起初的被动防御,再到如今主动掀起对三星的中美两地诉讼,华为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不断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产权体系架构。据媒体报道,华为2014年对于研发的投入超过了A股近400家企业的总和。过去十年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2400亿元,研发投资强度高于所有的竞争对手。长期持续的高投入,使得华为在中国的授权专利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在欧洲和美国授权专利量也分别进入前50和前5位。在中国本土拥有的数万件专利,以及在美国、欧洲等地分别积累的数千件专利,是华为能够跟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且在很多领域不落下风的主要原因。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准备,或早或晚,但肯定会遭遇到来自于友商或者NPE的专利挑战。闫新为在座的嘉宾们分享了华为在多年来的海外经验中总结出的克敌制胜的三大层面的因应之道,即:微观的企业层面上的未雨绸缪与积极应对,中观的行业层面上的守法自律与互助共赢,宏观的国家层面上制度完善与夯实根基。在微观企业层面上的三个阶段:尊重与遵从、融入与运用、 创建与改变。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言:“只有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国际化”。华为国际化的经验第一点就是对市场国家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法律规则的尊重与遵从;在这个基础上,逐渐融入并学会运用当地规则和手段来发展和保护自己;进一步地,利用合适的机会和个案去尝试创建新的规则。在中观行业层面上,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自律和互助。所谓自律就是要尊重国际通行的规则,所谓互助就是在某个行业面临共同的挑战如三反调查时,中国企业要联手应对,并在事后分摊诉讼及和解的成本,实现共赢。在宏观国家层面上,闫新认为国家制度与环境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所在,最终决定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对抗时手中抗衡的筹码;无论是专利的授权确权环节,还是行政司法保护环节,还是专利创造和持有环节,都对走出去的企业的竞争力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企业要基于走出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知识产权制关制度与环境的不断完善尽心尽力。
华为知识产权部北京分部部长闫新分享
现场,奥运品牌学者、品牌资产管理专家杨曦沦老师和国知专利预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立彪博士也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惑做出了精彩分享。活动从“在创新时代企业该如何做到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品牌在海外又将如何保护自己的专利权益”,逐步延伸至创业者、企业家都需要怎样的解决方案来自我保护,取得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参与和认同。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不可避免的会在遇到全球规则上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国际资本的恶意竞争、比如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排挤、又比如知识产权系统的狙击……中国企业只有重视以创新为内核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的增强自身科技硬实力,才能有机会也有底气真正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排头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