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印象中,内容创业者的背景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生意人,另一类是媒体人。
“硅谷密探”却不在这两类之中,它的创始人李攀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广告人。这也许解释了“硅谷密探”的运营风格为什么像是生意和媒体的一种结合——对于内容本身,李攀有着自己的标准;但他也不会拒绝用任何可能的方式去帮助这桩生意获得成功。
李攀和他的“硅谷密探”也许代表着内容创业者的“第三条路线”。
一个广告人发现了内容创业机遇
北京时间中午12点,正是旧金山时间晚上9点,硅谷密探在北京和美国硅谷的团队常常在这个时间段召开电话会议,一边人在吃着午饭,另一边则在吃着夜宵。
身在美国的创始人李攀,常常在半夜查看文章在头条号和公众号等后台的数据,因为这个时段正是国内用户阅读的高峰期。此时做转发,国内的朋友就可以在黄金时间刷到硅谷密探的推送。
他没有对这样的工作节奏感到不习惯。李攀20岁进入广告圈,十几年来,他早已习惯了黑白颠倒。
“硅谷密探”把李攀的人生分成了两段。在此之前,他从14年的广告从业生涯中收获颇丰。他并非科班出生,却凭借努力一路奋斗到阳狮、奥美等4A的高管,还在成都创办了自己的品牌管理公司,有80人的团队,公司利润率在成都广告圈排得上前五。
2014年,李攀暂别广告生涯,去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攻读Web design&New media硕士。因为学习需要,他经常寻找好的互联网产品相关文章,却发现这样的报道在硅谷很少,更没有一个专业的媒体把硅谷的好产品用中文传播给国内的读者。
李攀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市场空间:如果有这样一个媒体,专门向国内读者介绍硅谷的好产品、好模式,一定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甚至在抢热点上,会比国内的新闻门户还要快。它甚至可以成为连接硅谷和中国的桥梁,除了资讯,还可以传送项目,甚至人才。
这个想法,就是今天“硅谷密探”的雏形。
高配版内容创业团队
“科技新媒体首先属于科技领域,有媒体传播的范畴,又属于互联网,有技术的范畴,包括前端和后端的技术。”李攀并没有草率地投入行动,相比许多内容创业者,他在搭建早期团队的时候有自己清楚的认识。在他过去十数年的职业生涯中,和“科技”、“媒体”都没有直接关系。而李攀也并不想犯很多内容创业者犯过的错误——项目做到中途再寻找程序员入伙。
通过硅谷当地的华人社交网,他找来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前硅谷猎头公司的技术骨干秦备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媒体人Wallace Lynch两位联合创始人成为“探长”。
秦备是90后,他为团队带来了前沿的技术视角;Wallace则是70后的资深媒体人,他能为硅谷密探带来丰富的业界资源和媒体经验。
硅谷密探的爆款文章攻略
李攀本人的广告业经验则被移植到硅谷密探的内容创作上。
比如用广告集团的策略分析工具去分析产品,在文章中落到三个层面——产品本身、市场竞争、消费者来介绍和分析产品,这是硅谷密探很多产品向原创文章的基本逻辑。
清晰的文章逻辑大大提高文章的易读性,这是硅谷密探起步阶段大量吸粉的加分项。例如头条号上,硅谷密探头几篇文章就有十几、二十几万的阅读,冷启动非常成功。
硅谷密探的文章开头都会有一个引子 ,李攀称之为hook(钩子),最开始都是李攀自己写,和概括式的导语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个hook理解为“场景引语”。
它可能是由图文一起构成的,这篇写在线送货共享经济APP“Postmates”的文章,开篇的hook就把APP的应用场景描绘出来:
传说中硅谷密探有一个文章模板,李攀向我证实了它的存在。这个模板帮助硅谷密探的留学生作者们快速成型一篇还不错的原创文章,这也是李攀从广告公司策略案模板中“移植”过来的。
身在硅谷的地缘优势,也让“硅谷密探”在一些选题上,能时常拿出国内科技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2015年9月的特斯拉发布会,硅谷密探就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报道,成为国内首个报道Model X发布的科技媒体。
创始人成熟的品牌管理思维、有硅谷的地缘优势、联合创始人中还有技术和媒体业务的骨干——这些元素,让硅谷密探成为一个相对高起点的内容创业项目。
硅谷密探的微信公众号上线两个月就有了十几万粉丝,头条号上的阅读量则更加可观,经常出现10万以上的“爆款”——这在科技媒体圈并不常见。今年4月,硅谷密探拿到了300万的天使轮融资,估值达到2000万。
多平台分发,把流量攥在自己手中
“大家认为微博红利下降的时候,微信出现了,如果微信不那么有人气了,还会有头条号和别的平台。红利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硅谷密探最初和很多内容创业者一样,尝试从微信公众平台切入媒体市场。但是硅谷密探是这个平台上相对来得比较晚的一拨,已经错过了微信流量增长最快的红利期。
这个时候,李攀注意到今日头条这个流量入口,并开始尝试在头条号上投入运营资源。和很多简单把内容复制到头条号上发布的团队不一样,李攀非常重视针对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和人群特点定制传播内容,对于不同的平台,硅谷密探会用修改标题、调整篇幅等形式做差异化的运营。
比如对于算法推荐分发的头条号,李攀认为头条号上发布的文章可以省去那些诱导转发的话术,而有意识地在文中增加实体词,帮助机器对文章的识别更精准。除了运营策略,硅谷密探的科技类文章在拥有技术基因的今日头条上,收获了各平台最大的阅读量,硅谷密探的头条号不乏阅读量50万、100万甚至200万以上的文章。
让李攀感到意外的是,在头条号上的流量表现,让硅谷密探吸引了“头条号创作空间”的注意,这个今日头条旗下的新媒体创业加速器邀请“硅谷密探”成为首期入驻的创业团队之一。在入驻“头条号创作空间”期间,硅谷密探得到了更多头条号官方的支持,让这匹科技媒体的“黑马”成为了头条号上最炙手可热的科技媒体账号。
“硅谷密探并不是一个自媒体。”品牌营销的职业背景让李攀对于可能存在流量红利的平台有很强的好奇和尝试冲动。在李攀看来,硅谷密探从来不是一个“自媒体”,更不是一个“公众号”,它可以以任何形态出现在任何可能的平台上。
除了较早地布局头条号这一新兴平台,硅谷密探后续还陆续与斗鱼合作做直播、与罗辑思维“得到”合作销售有声内容。在许多内容创业者还在固守“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时,硅谷密探却四处出击,抢占了许多小型“风口”。
连接中美科技圈,硅谷密探是他最用心的创意案
李攀说硅谷密探的定位是连接中美科技圈,关注点在硅谷的产品和报道推荐、硅谷的成功创业案例。不管通过什么平台获取用户,这一点硅谷密探的核心竞争力都不会改变。他表示未来会继续坚持差异化的原创内容,也会增加技术层面更专业的信息、资讯和数据。整理资讯形成数据,做全球创新的数据清单,也就是说,这家科技新媒体未来可能会具备数据咨询的服务能力。
李攀做了14年的品牌管理,依然很热爱创意这个事情。14年的广告生涯中,李攀做过无数个案子,可能硅谷密探不是他最后一个创意案,但一定是最用心、最深刻、最有连接力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