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纠纷事件在智能手机行业内此起彼伏,华为最近因为诉讼专利侵权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近日,有报道称苹果公司在中国也遭遇了专利危机,而高通起诉魅族更是将相关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可以说,在智能科技领域,只要产品销售进入全球范围,如果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被起诉只是早晚的问题。。
据悉,最早在2003年,华为就已经开始面临和国际巨头的专利对垒。华为遭遇了当时通信行业“一哥”思科的专利诉讼,这是华为史上的专利第一案。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华为也遭遇过摩托罗拉的诉讼,以及欧美各地纷纷扰扰的案件。虽有惊无险,但华为意识到,亟需组建专业团队来应对知识产权带来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全球化产品销售上的专业性,而不是陷于专利纠纷的泥潭。
全球领域的应诉劳民伤财,华为布局自己强有力的盾
现今,由于科技创新一直在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专利作为保护创新者权益的形式也在全球范畴内变得愈加重要,也正在被更多国际级“玩家”认可。在这种竞争环境中,诸如华为、苹果、三星等智能设备制造商都不得不投身创新型产品的发明、并将之形成国际化专利,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由于技术领域确有碰撞与摩擦,遭遇同行的专利诉讼不可避免,互相攻讦也因此层出不穷了。
华为成立于1987年,早在1995年就筹建了自己的知识产权部门。华为在初始发展时,已经开始布局全球化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但准备并不充分。
思科诉讼华为的案件在经历旷日持久的过程后以和解收尾,双方共同撤案。虽然华为在这个案件中树立了尊重行业、创新的品牌形象,但在2010年,摩托罗拉又发起了针对华为的“专利战争”,这次最后却是华为反诉成功。纵观这两次在美国的遭遇,华为评估知识产权纠纷财务支出数额庞大,且会耗时数年,这将严重拖累主业务。与此同时,华为在全球其它区域也遇到了类似专利诉讼案件。这一系列事件让华为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开始补充知识产权部门的人员配置,以便于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进行有效诉讼应对和策略输出。
目前,知识产权部作为华为全球业务的支撑,有近300人的知识产权工程师和知识产权律师团队,并且还有法务部予以大力支持。华为在全球有15个海外律师部,其中,国内设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海外在美国和欧洲都有对应的研究所。华为整体的知识产权围绕集团整体业务展开,在相关的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诉讼、知识产权许可事务上,均有对应的部门和相关人力来支撑。在知识产权的人员配备中,华为已经发展起健全且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专利需要被尊重 华为知识产权构建是防御而非进攻武器
保护专利即是保护创新,而创新是需要研发投入来支撑的。2015年,华为在专利研发上投入了596亿人民币,占华为销售总收入的15.1%,而这还并不包括每年数千万美元的专利维护费用。华为目前累计的专利授权数量为5万件,现在每年也会向外许可专利取得一定的成本回报,而这些收入都是在行业内有着“君子协议”之称的专利交叉授权的情况下获得的。即意味着,行业各方都有专利交叉使用,收入即是回馈研发所得。
但所谓“君子协议”和专利交叉授权,目前还并没有达到人人遵守的境地。从公开的资料显示,华为与三星的专利纠纷就在于三星不接受华为建议的专利许可条件,华为不得以采用法律手段发起诉讼,以期维护自己应得的权益,这实属“协议不成”之后的必要手段。
在业界,高通、爱立信的集团业务存在知识产权赢利的战略组成,但华为并没有类似的战略构建。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华为的知识产权只是用于自保与防御,并非进攻他人的武器。华为希望使用其专利的厂商能提供合理回报,这些将用来抵消自身的专利研发投入的巨额成本。华为作为一家真正的产品公司,一切的出发点在于保护自身,并不会和很多国际巨头企业一样采用“卖专利”来赢利的特殊经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