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起诉三星专利侵权事件”最近传的沸沸扬扬,牵动了圈里圈外很多人的神经。其实,事件本身只是跨国企业之间的专利纠葛,但在中资企业被海外巨头轮番攻击专利侵权以及国家提出“创新强国”理念的大背景下,华为这次在知识产权上的主动出击无疑掀起了一场关于科技创新的舆论风暴。在专利领域里,华为究竟有没有压制三星的技术实力?华为此番“反客为主”到底能否取得胜利?作为“理工男”形象出身的华为,是如何在悄无声息中成长为可以与跨国巨头正面对垒的巨无霸的?这成为了当前普通大众关注的焦点。
对于此次主动出击,我们相信华为已经做足了前期准备。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华为目前累计的专利授权数量已经超过了5万件。同时,华为自身科技硬实力对比国际巨头也毫不逊色。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专利报告上来看,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了近800件专利,或从苹果处取得数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手握如此优势,华为对上三星又有几番胜算呢?我们不妨看看华为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诉讼案件,看看华为如何反客为主、从专利的受制者成长为专利的领头军和维护者。
华为遭遇的知识产权第一案就“大战告捷”
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通信巨头思科发起了对华为的诉讼,控诉华为窃取思科商业机密和违规使用思科专利。这是华为史上第一次遭受知识产权诉讼,而且是当时的全球第一大科技巨头在美国发起的诉讼。在出海时间不长、没有更多经验的情况下,华为开始被动地组建知识产权团队,以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
据华为知识产权部门专家透露,华为的出海销售一直建立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当时,华为上上下下都很紧张,并不确定专利侵权产生在哪个方面。负责此次事件的同事长期驻扎在律师事务所,研究美国诉讼制度和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这种积累配合很快让事情真相水落石出。华为按照当地法律提供了所有可以公布的材料,甚至按照思科要求公开了底层开发源代码等文档。经过近两年时间的专利维权,法院最终宣布华为并没有使用思科的技术,最后是零费用和解,大家共同撤案。
虽然巨头思科和华为最终达成了和解,但是这个案件对华为影响非常深刻。凭借此次事件,华为在国际中树立了尊重法律、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形象,开始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和华为进行合作,也为华为大步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诚信背书”。
“师夷长技以制夷”,反诉摩托罗拉成功
经过了思科的诉讼案,华为在应对专利纠纷方面变得更加从容。华为开始梳理和完善自身知识产权体系,同时也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技术储备,开始进行积累专利,为国际化铺平道路。
2010年,美国智能手机厂商摩托罗拉在美国起诉华为专利侵权。事件源于一家第三方公司未经摩托罗拉授权使用其技术进行自身产品的开发售卖,摩托罗拉发现了这家公司员工与华为的一封普通沟通邮件,如获至宝并以此发起诉讼。但华为实际并没有与这家第三方公司有更多接触。虽然没有更多证据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秘密”往来,但是应诉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在经过详实的分析后,华为决定采取“以攻代守”的防御策略。经过四到五个月的安排和部署,华为发现了反诉的机会。在2000年初的时候,华为和摩托罗拉曾签署过一个OEM的协议,华为为摩托代工生产产品,同时将自身的一些商业机密交给了摩托。而此时摩托罗拉正打算出售网络业务给诺基亚,并且有可能把包含华为业务的保密信息拆分到诺基亚。华为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美国法院立即下禁令,要求摩托罗拉必须拆分华为的信息,之后才能把网络业务卖给诺基亚。
众所周知的是,科技行业保密信息特别多、并且关联复杂,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做拆分的,摩托罗拉也因此陷入了两难境地。最后其主动请求和解,不仅没有从华为拿到好处,反而支出了一笔赔付款。
不慌乱应对诉讼,通过学习西方科技企业的技术,华为抵制了思科、摩托罗拉的进攻,赢得了名声与尊重,也赢得了发展,这就是华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励志故事。
不止如此,现今在欧美商业领域存在很多“职业流氓”,比如证券市场上的“股市秃鹫”,又比如科技领域的“恶意诉讼”案件。在与国际专利强人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华为逐渐增强了自身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同时组建了庞大的法律顾问团队,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次针对三星的诉讼想必不是“任性”为之,有了前车之鉴,华为理应会懂得更好的保护自身研发成果。我们也有道理相信,成为专利制造者的华为也能成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