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创业风光无两,内容消费者从传统渠道转向新平台的“大迁徙”过程,确实为内容创业者创造出非常可观的“粉丝”红利。
然而在完成“粉丝量”的“原始积累”之后,许多内容创业者却在挖掘用户需求、粉丝变现方面遭遇困境。原因在于内容创业者无法真正了解用户“到底是谁”。
而另一方面,用户迁移的红利池迟早也会见底,内容创业生态逐渐成熟的今天,内容创业者越来越多地把精力从获取用户增量转移到挖掘存量用户的需求上。
“用户洞察”正在取代“用户增长”成为内容创业者的新痛点。
“用户画像”=“用户头像”?
运营者对用户理解和管理的缺失,并不是全是运营者自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这源于平台方在数据开放和工具提供上的不足。
资深媒体人秦朔曾在一次演讲中发出警告,如果不能获取更多用户数据,新媒体有蜕化为传统媒体的风险。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主要用户数据维度,只有笼统的性别、地域、年龄、终端、机型等分布比例,对于具体的用户缺乏直接的连接。秦朔说:“我非常担心如果平台不能够开放更深度的数据,包括找到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用户,下面就很难做”。
▲公众号运营者能获得的全部用户属性
无独有偶,在前不久的微信公开课北京站上,“二更”CEO李明也委婉地针对同一个痛点进行了吐槽,他给微信提出的几点建议,总结起来都是希望微信能给想内容创业者开放更多的用户数据。
▲“二更”CEO李明在微信公开课北京站上给微信提出了几点建议
会出现中国的Buzzfeed吗?
相比国内的自媒体而言,国外的新兴媒体在用户研究和传播数据分析方面明显技高一筹。
以中国新媒体从业者热捧的 BuzzFeed 为例,尽管人们经常以它为例说明跨平台分发的价值,但其实BuzzFeed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它的数据跟踪和挖掘能力。利用各大平台的数据,BuzzFeed能够追踪任何一篇内容在用户社交网络中完整的传播路径,并据此预测一篇内容的“病毒指数”。
另一方面,BuzzFeed还会根据不同平台的分发机制,对内容的长度、风格、标题做出相当垂直和针对性的调整,并持续收集用户对不同平台上不同创意形式的反馈,这些数据都可以为BuzzFeed规模化生产“爆款”提供创意依据。
其实不只是Buzzfeed,包括Mashable、Vox Media、The Huffington Post等新兴媒体,都极度重视信息传播背后的大数据深度分析。
许多中国的新媒体创业项目都曾经喊出要做“中国版BuzzFeed”的口号,或者至少是默默对标。但是缺少了可以获取大量基础数据的土壤,对BuzzFeed的模仿也更多地体现在创意角度和内容风格上,难以触及根本。
“兴趣探索”会带个好头吗?
相比微信公众平台的谨慎态度,一些新兴的内容平台在与内容创业者共享用户数据方面则更加积极。
近日头条号在后台引入了“兴趣探索分析”功能,根据官方的说法,这个功能是试图“为作者提供更完整、更清晰的用户画像,以期帮助作者更好地创作内容……为大家提供细致程度达到“阅读兴趣”级别的用户画像。”
在这次更新之前,头条号后台的用户分析和微信后台非常相似,也都只提供一些性别、年龄等的基础数据。在更新之后,头条号运营者确实可以通过后台了解到关于用户更深层的数据,并且可以对内容选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喜欢看什么内容,反映了用户是怎样的人
非但如此,测试发现,头条号后台甚至可以查看到具体关注者完整的关注列表,这其实已经能够提供了对用户比较精准的透视。
根据头条号的说法,还会在未来开放更多有价值的用户数据,作者的内容生产更精确,对作者和平台来说是双赢。如果开放用户数据的做法成为内容平台的“标配”,相信对于中国自媒体行业的生态会产生深刻的正向影响。
|